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顾命大臣不慎打碎水杯,年幼的皇帝大怒,命人擒拿大臣并判处死罪

一个皇帝召见顾命大臣,大臣进宫后就坐了下来,皇帝又命人给这位顾命大臣端茶送水。看似热请的背后却暗藏玄机,果不其然,大臣接过水杯后瞬时砸了杯子,因为那杯子烫得不行,根本无法用双手端着。

按理说这种都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可是皇帝的反应却叫这位大臣惊掉了下巴,皇帝大怒:“你这是大不敬!”于是命人将这位顾命大臣牢牢控制住,最终押入大牢,不久后,大臣也在狱中死去。

这是发生在清朝时期的真实事件,皇帝和顾命大臣的名字也都家喻户晓,他们分别是康熙和鳌拜。但是康熙打败鳌拜从此翻身,真的是靠这么一个硬生生的借口和动作吗?显然不是,如果将这一次擒拿鳌拜事件比作是开花结果,那么在此之前,康熙做了太多撒种的工作。

1661年,福临去世,临终前留下遗照,指定皇三子玄烨即位,也就是康熙皇帝。但当时年幼的康熙根本无力亲征,只能依靠4位独揽大权的顾命大臣,他们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以及鳌拜。如果以为这4个人能够同心协力辅佐皇帝,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4人之间的关系和利益斗争错综复杂。

这4个人虽然都同为顾命大臣,但是却有个排名先后,排在他们之首的是索尼,在朝中德高望重,但很可惜,虽然他一直保持中立,却因为年事已高而体弱多病,对于朝政之事总是疏于过问。

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苏克萨哈和遏必隆,苏克萨哈原本隶属多尔衮旗下,在顺治生前深受重用。他和鳌拜还有姻亲关系,俩人却常常因为政见不合而闹得不可开交。遏必隆则恰恰相反,他新格胆怯,毫无主见,因此常常附和鳌拜。

作为顾命大臣排名最后的鳌拜,由于资历深、军功高,所以常常在朝中目视无人、骄纵跋扈,甚至对皇帝都是如此。作为康熙身边的侍卫倭赫,仗着自己是皇帝身边的亲信,曾有一次在御前对鳌拜无礼,哪想到这个鳌拜不但记仇,手段令人发指。

1664年,鳌拜以“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色鹿”之罪将倭赫处死,倭赫的父亲费扬古恨得咬牙切齿。为了防止其父报仇,鳌拜又给费扬古安了一个“怨望”的罪名将他全家满门抄斩,没收的财产全部给了自己的弟弟。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完全没有将康熙放在眼里,康熙虽然当时年纪尚轻,但也懂得费扬古家族并没有犯下滔天大罪,而这笔账也深深地烙在了康熙的心里。

鳌拜的猖獗也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都为之愤怒。鳌拜为了铲除异己,又以“藐视上命”的罪名将他们全部处死。年幼的康熙全都看在眼里,由于势单力薄,却只能尽数藏在心里,沉默不语。

一颗想要铲除鳌拜的种子早就种在了康熙的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便开始生根发芽。过了几年,索尼病逝,苏克萨哈被杀,遏必隆由于懦弱的新格也变得无足轻重。现在唯一能够威胁到康熙龙椅的就只有鳌拜了,但要怎么铲除他呢?鳌拜的党羽众多,搞不好连身边的贴身侍卫都有可能是他的眼线。

康熙绝不能坐以待毙,为了不打草惊蛇,他开始在平日里挑选了一批亲贵子弟,整天就在宫内练习布库为戏。看似是在戏耍,实则是在为擒拿鳌拜做演练。但这是障眼法,好在骗过了鳌拜的双眼,也使得他放下了戒心。

1669年,康熙先是以公事为由,调走了鳌拜的亲信,紧接着牢牢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康熙十分慎重地告诉他们:“你们都是我的人,如今要擒拿鳌拜,只有除去鳌拜,我们才能真正地抬起头来,你们怕不怕?”侍卫们虽然害怕行动失败,但有了皇帝的一番鼓舞后,变得更有信心。一切就绪后,康熙召见鳌拜进宫,只等康熙一声令下,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随后,康熙召集朝中大臣,最后宣读了鳌拜30多条罪状,并处以革职、斩首。但康熙念及鳌拜曾经立下无数汗马功劳,是清朝的开国功臣,才免去死罪。1669年,鳌拜最终在狱中死去。

康熙擒拿鳌拜的故事和请节或许并不像影视中那么形象生动,没有太多的打斗请节,鳌拜的武功也没有那么出神入化。至于鳌拜的一生,作为国家大臣,背负顺治重托,却任意横行,欺君擅权,最后落得一个惨淡收场。

  • 上一篇:写了四万多首诗的乾隆,有没有佳作?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