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误会荆轲了,相比刺客,他更像是个政客……
更新时间:2022-07-10
【二十年后再看荆轲:相比刺客,他更像是个政客】 刺杀敌对政治人物,自然是上不得台面的行为,但其效率之高、成本之低,毋庸置疑。中国也好,外国也罢,自古至今,这种手段实际一直被使用,从未消失过,只是没谁傻到宣之于口而已。 中国最有名的“刺客”,当然是荆轲。可讽刺的是,他最有名的原因,一方面是他刺杀的对象是后来的秦始皇,另一方面是,他失败了…… 如果他成功了,嬴政大概只是秦国历史上一位普通却倒霉催的秦王,荆轲固然也可流芳后世,但肯定达不到类似真实历史的地位和知名度。 而把荆轲归为刺客,多少也冤枉了他和燕太子丹,容易误解他们的真实目的。 就燕丹和燕国的实际利益而言,刺杀嬴政纯属昏招,成功了反而会遭受秦国方面更快更猛烈的报复,只会把燕国置于更危险的境地。 所以史书写的很明确,劫持嬴政,让其签下类似“永不攻打燕国”的协约保证,才是燕丹和荆轲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对燕国利益最大化的上策。 至于刺杀嬴政,是上策失败后的下策,大家一拍两散、同归于尽,也算出口恶气。 因此,荆轲真正要“致敬”的人,是曹沫、MAO遂这类,“亮剑”只是恐吓,B对方签订“剑下之盟”才是目的。 而不是像专诸、豫让、上山那些人,从一开始就是直接奔人去的,从没打算留活口。 所以,荆轲当时的身份不是“江湖大侠”,实际上他反而是燕国的上卿,是堂堂正正的高官,不然他也没资格出现在觐见嬴政的正式外交场合。 甚至于,武力劫持、控制嬴政的任务,在计划中就不是由荆轲,而是由秦舞阳来主要承担的,至少是秦舞阳的首要任务,荆轲最多是协助。否则要这个“傻大个”跟着干什么? (当时荆轲端着樊於期的人头,秦舞阳捧着督亢地图,匕首是在秦舞阳手上,这也能看出端倪。) 当然,鉴于实际请况不可预料、总有意外,由荆轲来负责实施“武戏”,肯定也有腹案。总之,多个人是加了个保险。 但是,荆轲与秦舞阳的搭配组合,往里深究,是“文+武”的构成,至少总有偏重。 荆轲主要负责“文戏”,一本正经地演戏,欺骗嬴政及朝堂上的秦臣,而在秦舞阳“武戏”得手后,也将由荆轲负责和嬴政“沟通”,怎么签这个合同。 所以,燕丹对“荆轲”这个人选的要求,事实上极高,他不仅要武功好,更要懂政治懂外交,见过大场面,能够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种“庙堂”上的意外事项。 相比武学修为,这个人更需要政治素养。 如果非要找个挑选的“模板”,我能想到的,居然是鲁仲连。对,要按鲁仲连的标准挑人。 所以这个人选,像盖聂、鲁句践那种武功可能的确比荆轲更高的纯侠客,事实上并无法胜任。 而他们能够胜任的,恰恰是秦舞阳的角SE。 《史记》说“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这个“吾客”,大概就是荆轲一直在等的那个“武学高手”吧。 可以反推,实际上应该是,荆轲一直对秦舞阳并不完全满意,所以才另行物SE人员。 他的担心果然没错,秦舞阳的实际表现,甚至比他预想的都还要拉胯,以至于,连“武戏”都要他来全盘接手,两人戏彻底变成独角戏。 客观说,“荆轲刺秦王”的实际表现,作为“刺客”,荆轲的确让人失望,没第一时间控制住嬴政不说,最终也没实现和嬴政同归于尽的最低目标。这也是他在后世常被质疑的原因。 但是,作为“政客”,荆轲的表现可谓光彩夺目,巧妙化解秦舞阳的意外失态,成功得以近身嬴政,至于追而不杀嬴政,当然还是为了达成最高目标,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 刺杀是讲究“出其不意”、稳准狠的,真正的机会可谓“稍瞬即逝”,这一点最近大家肯定是相当熟悉了,而荆轲,应该说他初心非此,否则“图穷匕见”的那一刻,便是嬴政殒命的最佳时间点。 世事往往就是这样,如果认准只干一件事,多半会成功,而同时有两个目标,却常常连一个都达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