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中国航海日丨郑和七下西洋,东方千年航海史上的奇迹

今天是7月11日——中国航海日

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2005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

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远到澳洲、东非海岸与阿拉伯半岛,触莫世界的理想、遥远的航程、庞大的阵容、不可抗拒的力量,那是何等的辉煌。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望那个辉煌绚烂的海上时代!

梦回1405

1405年的明朝,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军事与经济技术实力。中国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农业技术,有最有效的文官政治管理着世界上最大的帝国。1405年的世界仍是个农业世界,中华帝国享有世界上最广阔的耕地,养活着最多的人口。世界最大的城市是南京,而世界前25个最大的城市中,有9个在中国。北方是一片荒漠,南方的大海是另一种荒漠,中央帝国一派盛世,抚驭万邦。这是现实最接近于想象的世界秩序的时候。

中国称雄世界的时候,也称雄海上,从南中国海到整个印度洋。1405年的世界,印度洋是世界交通与贸易的中心。中国商人、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东南亚商人,不久前和不久后,还有欧洲商人,都乘季风航行到这里;中国的瓷器丝绸、印度的棉织品、阿拉伯的奢侈品、东南亚的香料,都在这里交易。

1405年6月15日,永乐大帝诏令下洋,他比以往或以后的许多代华夏君主都幸运,时运与实力都为他准备好了。他将把帝国的使节派往四方,面对南方大洋,他想到郑和,他身边一个在家世上带有世界主义SE彩的人。

永乐皇帝

400年前 (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郑和的十世祖、中亚布哈拉的普化力国王或教长所非尔,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驼马来中国朝贡,定居归诚,被宋神宗封为宁彝候。五世孙赛典赤赡思丁赶上伟大的忽必烈时代,被封为成阳王,驻镇滇南。如今,郑和将率领帝国的舰队远航,骆驼与帆影间,这个家族10代人生生死死,像一部绕行半个世界的迁移史诗,经历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最后的盛衰。

郑和宝船的模型

郑和在家世上带有世界主义SE彩。他的家族、传统与信仰,都使他更容易与外洋番邦交往。郑和来自一个有世界主义SE彩的家族,统帅着一个有世界主义SE彩的船队。郑和手下可能有西域贵族、大食番商的后代,有占城的舟师,蒙古族的千户、掌旗。他们身后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大明天子诏令的远航具有了传统东方的世界主义SE彩。阿拉伯是航海的故乡,辛巴达们用香料珠宝、陶瓷、丝绸、十进制记数法和一部《古兰经》,将世界的整个南方海域联系起来。他们在季风中航行,在古老的商港享有相当的贸易自主权,从亚丁湾到刺桐港,水手与商人们像从家乡到家乡,处处都是熟悉亲切的景象。

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庞大的郑和船队,在从南中国海到印度洋、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的广阔海域巡航。

世界南方海域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壮丽的景象。上百艘大船人字形排开,上千面帆张起,旌旗招展,蔚蓝SE的海面犹如春天开满鲜花的草原。只有一个富强的帝国,才能支持这样盛大的远航。官校、 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书算手、医士、水手、各类匠人等,每次下洋都有两万七八千人随行。宝船、战座船、粮船、水船,船队乘船总在两百艘左右。最大的宝船长150米、宽62米,可载千人,相当于现代8000吨级轮船。庞大的船队频繁下洋,1420年间明朝皇家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

东方航海史的辉煌

世界东方航海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到来了。

1405年底,郑和第一次下洋,自福建五虎门开驾至占城、爪哇,自旧港取西北针路过满剌加向西到苏门答腊,入印度洋,经翠兰屿、锡兰山,继向西北,到小葛兰、科枝、古里返航。船队以大宗宝船为核心,遣分宗船队访问周边地区。1407年六七月间回国时,带来爪哇、满剌加、阿鲁、苏门答腊、小葛兰、古里等国贡使。

第二次下洋于1407年底启航,航路与第一次基本相同。带去诏谕赍赐,带回珍宝异石、珍禽异兽。返程新访问了暹罗,并将渤泥国王带到中国。

第三次出使甚至比第二次更加紧迫。诏书下达的时候,郑和还在海上。如果按季风时令于1409年六七月返国,这年9月郑和已再次挂帆远航。明帝国的船队更像是常驻海上的“维和部队”。第三次出航规模宏大,航路没有多少变化,沿途却访问了更多的地区、国家,政治外交业绩也更辉煌。占城盛大的欢迎,废立锡兰国王,暹罗遣返何八观,建立满剌加王国并带新国王来华。按永乐帝的旨意,此次航行应扩展到西亚,或许因为锡兰山事件的羁绊,未能远渡阿拉伯海。

郑和第1-3次航海图

第四次下洋的使命包括出访印度洋以西的国家。帝国的野心极天际地。郑和船队已有一年多的休整生息。1413年底季风一到,船队启航,大宗船队沿旧航路到古里后,渡阿拉伯海停靠波斯湾口忽鲁谟斯。分宗船队已自苏门答腊出航,扇形向西渡印度洋,访问溜山国(马尔代夫群岛)和东非海岸的木骨都束、卜剌哇、麻林;向北过阿拉伯海,抵达阿丹、剌萨、祖法儿,自阿丹再分宗进入红海,访问天方国,默伽、默德那。分宗船队历时两年,更多的贡使来华。

第五次远航首先是要送那些贡使回家。航路不同,先历西洋诸国,辞还占城、满剌加、爪哇、旧港、苏门答腊、锡兰山、古里、科枝、溜山、忽鲁谟斯、阿丹、木骨都束、麻林等20多国的使节;再通东南诸番,访问渤泥、苏禄、吕宋等国。那位率340余人的庞大使团来华的苏禄国王叭都葛巴答剌,死在中国,葬在中国,永乐皇帝为他在德州营造了壮观的陵墓。

第六次下洋在1421年1月,使命除例行辞还贡使外,似乎主要是贸易。此时大明国势盛极,数次出洋,从南海到印度洋的中国势力格局已形成,在满剌加、苏门答腊、古里等地已有帝国的常设机构,“官厂”(仓库)、宣慰司之类。从这些地方,船队分宗远航,西抵南非海岸,甚至可能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西南非洲海岸;向南船队到达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澳大利亚沿海岛屿,“去中华绝远”,历时三四年。高潮时刻到来了,像是最隆重的闭幕典礼。

第七次远航在8年以后。永乐皇帝去世,仁宗朱高炽登基,诏令停止下洋。1422年至1430年间,郑和及其下洋将士守备南京,直到宣宗即位,想起祖父当年“万方玉帛风云会,一统山河日月明”的盛况,才又派郑和出使西洋。第七次出洋的航程基本上与第三、第四次相同,历时3年。行前在江苏太仓、福建长乐、湄洲岛大祭天妃宫,树碑立传。与其像是乞保来程平安,更像是对往事的纪念。

郑和第4-7次航海图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出航,一次似乎都比前一次走得更远,也更近西方。郑和远航是专制帝国创造的奇迹。其富于想象力与野心的创意、庞大的规模与戏剧化过程、忽如其来又戛然而止,种种表现都具有非现实新与非理新的SE彩。

高潮很快过去。28年间7次浩大的远航,在东方千年航海史上,不过是一瞬间,辉煌但短暂。1433年,郑和在古里病逝,王景弘将庞大的舰队和郑和头发、靴帽带回中国。那是一个盛夏的傍晚,远洋船队最后一次驶入太仓刘家湾,宝船将永远停泊在那里,在南方温润的港湾里腐烂。皇帝诏令:“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令停止”“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令停止……”

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中国航海千年探险发现的一次辉煌而短暂的终结典礼。为了这28年的航行,郑和家族准备了10代人,整个东方民族则准备了至少1000年。郑和远航是中华帝国整合整个东方民族千年航海贸易历史创造的最后的奇迹。

郑和七下西洋,是一个具有世界主义SE彩的船队创造的奇迹,也是整个东方民族的奇迹。

中华帝国一直是建立在弓箭、骏马、长予、大刀武装起来的骑兵与步兵基础上的内陆帝国,3000年时断时续的扩张已达到农耕文明的极限。向北是寸草不生的沙漠与只长青草的草原,向西是连绵不断人迹不至的高山,已没有农耕文明扩张的余地。南方从东晋到南宋,稻田与村落已伸展到海边。

宋元时代,华夏民族的最后一轮扩张冲动,已面向大海,闽粤乡民的海外贸易与拓殖,展示了雄立东亚3000年的古老民族的最后的潜力与生气。然而,一个农耕文明的陆上帝国是否能够也成为一个海上殖民贸易帝国,还要看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海上的商业冒险能与帝国的军事冒险结合起来。

郑和时代正值中国汉族政权的最后一个盛世,古老的陆上帝国在阿拉伯民族的航海传统、贸易经神与华夏民族的技术与组织、帝国理想之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将海上冒险与军事冒险在强大的帝国支持下结合起来。华夏文明作为统治者,提供了政治、军事、经济基础;阿拉伯文明作为参与者,提供了航海技术、天文航海法、造船技术及贸易经神。

中国古代的航海针路图

郑和远航转瞬间在世界东方的航海与政治历史上创造了一次空前的辉煌。如果从一个国家讲,它可能是中华帝国后代们引为自豪的“国朝盛事”。然而,如果从文明角度看,郑和远航是伊斯兰文明与华夏文明共同创造的奇迹,为了这次瞬间的辉煌的远航,伊斯兰文明贡献了它的海上冒险经神,华夏文明贡献了它的组织制度与帝国理想:“君监万邦,四海如一,敬天道,抚人民,共享太平之福。”

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是一个强大的内陆农业文明的帝国,试图将政治力量延伸到自然自足的海上贸易体系中。印度洋世界贸易体系,连接起世界三大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多少年来,印度洋的航海贸易,都是自发自由的,没有国家力量介入,没有关税,商船不武装,港口不设防。因此,郑和船队基本上是以和平的方式进入一个和平的地区,即使试图在这个世界主义的自由贸易区建立一种帝国政治秩序,其方式也是和平的、由封敕赍赐完成礼仪政治。

郑和远航之后的一个时期,世界南方海域很难再见到中国舶千帆如去的盛景。郑和远航最后的历史意义,是一个强大的内陆农业文明的帝国,试图以和平的方式将政治力量延伸到自然自足的海上贸易体系中,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 上一篇:大山之子范阳春抗日御侮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