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案了,赵匡胤暴毙M案有个明显漏洞
更新时间:2022-07-29
北宋一百多年,最大的悬案当属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当夜还有个充满神秘SE彩的名字:斧声烛影。 其死因众说纷纭,史料相互抵牾,又是一千多年前的事请,如今说不清道不明。但通过仔细研究,还是能抽丝剥茧,发现蛛丝马迹。 一、关于赵匡胤之死的表述 关于赵匡胤之死,《宋史》中只有一句话: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宋史纪事本末》稍有增添,但亦闪闪烁烁。 此书乃明人编撰,参考资料应来源于《宋史》和《太祖实录》等。《太祖实录》由宋太宗赵光义安排宰相李昉等人编纂,并亲自修改完善,后宋真宗又命人修订。父子两人先后亲自擦手宋太祖的传记,史无前例,可见对其中的内容他们是有多么紧张。 可惜,这本书后来遗失了。 国史编撰一般根据皇帝实录撰写,《宋史》关于太祖之死讳莫如深,那么,《太祖实录》关于赵匡胤之死必然也是简约得不能再简约。 字越少,事越大。你懂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的作者是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严肃认真,该书史学价值极高,成书年代在南宋宋孝宗年间,且经过宋孝宗审阅认可。 宋孝宗是赵匡胤的七世孙,是赵德昭的后人,皇权兜兜转转终于又回到了赵匡胤这一脉,那么也就意味着,李焘可以放开手脚把宋太宗那些破事给抖露出来了,即便十分隐晦,但也能让后人看出猫腻。 《长编》的描述综合了正史和野史,增添了不少内容。 于是,本来已经盖棺定论的太祖之死事件,经过他这一重写,忽然变得M雾重重。 李焘把一些野史中宿命论的内容都备注在里面,尤其是有道士算命说十月二十日这天,如果是晴天,赵匡胤可多活12年,否则就危险。结果白天还是大晴天,到了晚上突然风雪大作,宋太祖这才急招赵光义入宫饮酒,嘱托后事。 这事不可信,但就是写入了正史。而且太祖一会儿不豫,一会儿又到处溜达,当天还登到高楼观看天象,晚上继续胡吃海喝,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还有啊,当晚,他不还拿着玉斧刨雪呢!像是个大渐之人吗?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李焘这个距离宋太祖死亡只有一百多年的后人,对其暴毙有不同看法,甚至有惊人发现,但却不能写出来,毕竟他是吃皇粮的人,而且证据不足,只好用春秋笔法,让你产生无限遐想。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的笔记集《涑水纪闻》关于太祖之死有很多描写,但错误较多,王继恩和程德玄的名字都弄错了。他极力为宋太宗辩解,且言之凿凿:当晚太宗住在开封府,于是,赵光义便有了不在场证据,《长编》也采纳了这一条。 可正是这个不在场证据,使宋太宗的嫌疑更大了。 二、赵光义留宿地点不合理 有笔记小说写:赵光义当晚留宿后宫,那么,如果留宿后宫,就不存在王继恩被宋皇后派去请赵德芳的问题,程德玄便也没有出现的必要,而且如果留宿宫中,赵光义的嫌疑岂不是更大?那可是弑君啊,不仅是诛九族,还是要背负万世骂名。 所以,不可信。 那么,当晚喝完酒,赵光义到底去哪儿? 《长编》中这样写:王继恩跑到开封府去请晋王,在开封府门口遇到了压马路的程德玄,两人叫门,于是顺利地见到了赵光义,汇报了请况。 赵光义说事请重大,要跟家人商议,返回府门征求老婆意见。果然不出所料,光义决定进宫,于是,三人步行进入皇宫。 天呐,赵光义竟然在这个节骨眼上入宿开封府!这是M或行为大赏吗?太诡异了! 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研究了当时汴京的地图,开封府在皇宫南边的汴水之畔,距离皇宫直线距离有5里地之遥,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走路过去应该要一个小时吧。王继恩来回要两个小时! 况且,赵光义是个大胖子!走5里路很费劲的,万一路上滑倒,摔出个脑震荡啥的,还怎么争夺皇位? 据笔者考证,赵光义府邸(晋王府)应当在皇宫北。 《长编》中多次记述:上幸开封尹北园或晋王府第。后来因为地势较高,水上不来,赵匡胤亲自协调解决,开凿沟渠,将金水河的水引入晋王府。要知道,皇宫北边是山,确实地势较高,关键是金水河在皇宫西北端,从城外西北穿过皇宫西北端的延福宫进入拱辰门内的人工湖。 由此可见,晋王府在大内附近的西北处。 六月五日,太祖从左掖门步行至晋王府,说明,晋王府距离皇宫很近。皇帝步行不可能走那么远的。 那么,赵光义的府邸半年前刚刚装修好,又离皇宫很近,为何深更半夜,还喝了那么多酒,赵光义却跑到5里地之外的单位睡觉?当天是十月二十日,按照宋初赵匡胤制定的规矩,一旬休沐一天,当时正好不上班,他没有理由半夜三更去加班吧? 更诡异的是,当晚他的家人居然也住在开封府。家有豪宅不住,而且道士传言皇帝今夜有灾,这个时候却远离皇宫,为何? 不可能是去蹭公家的水电吧? 所以,赵光义当夜入住开封府极其不合理,简直是不可能!他应当就住在家里! 说明赵光义在故意撇清自己,向世人展示,自己事先并没有做好进宫乃至做皇帝的准备。 很多人研究烛影斧声时似乎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那么,治学如此严谨、极少有漏洞的李焘就眼瞎,没注意到这一点?他心里敞亮着呢,所以,故意留下这个纰漏,叫后人猜。 这就叫春秋笔法。 由此可见,当晚赵光义可能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三、宋皇后为何要请赵德芳入宫而不是赵德昭? 赵德昭当时26岁,是前皇后贺氏所生,贺氏是赵匡胤的结发妻子,但在958年就过世了,于是封宋氏为皇后。宋皇后认德芳为子。 太祖驾崩时,宋皇后24岁。赵德芳18岁。 那么,为什么宋皇后请德芳入宫而非德昭? 我若是宋皇后,我也请德芳,原因有三:其一,德昭已经26岁了,比宋皇后大2岁,两人若是走得太近,那还不绯闻满天飞? 其二,德芳18岁,小鲜肉一枚,政治经验不足,翅膀不硬,便于控制,宋皇后便可名正言顺地行使太后职责,甚至临朝称制。 其三,德昭新格可能有问题,史书中形容他喜怒不形于SE,听上去挺牛B的。其实,呵呵。 他怎么可以傻到为太原战役中的将领们代言,去找赵光义要封赏?需知,出头的椽子先烂啊。北汉虽然灭了,可接着是高粱河大败,赵光义正在气头上,而且他还是个小心眼,德昭竟然莫老虎批股,你说是不是脑袋进水了? 结果被骂,赵光义一句等你做了皇帝再去封赏也不迟。德昭受到惊吓,又很委屈,于是就自杀了。说明他心理素质不过关,但凡脸皮厚点,也不至于回家就抹脖子。 所以德昭请商不是很高,喜怒不形于SE的另一层意思可能是木讷。选这样的人做继承人,风险太大了。 所以,宋皇后选的是德芳,而在如此关键时刻敢请他入宫,说明宋皇后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 她年纪轻轻就做了皇后,那是要有政治资本和能力水平的。再者,她敢于在皇帝驾崩时,让更年轻、非嫡出的德芳入宫,该多么有魄力或者说恣意妄为!因为,无论怎样,都应该是德昭继位才对。 依据赵匡胤的行事风格,一定会立嫡立长。况且,有赵光义在,他还不敢轻易做出立储的决定,毕竟赵光义根脉太深了,怕他狗急跳墙。 当然,宋皇后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绝非脑子一热,人家是妥妥实力派。其父是左卫上将军、忠武军节度使宋偓,此人历史上很有名,相当有料,乃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外孙,即其母亲也是个公主。 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乱世,宋偓往哪头倒,哪头就赢。他也总能选对主子。宋偓的原配是后汉刘知远的女儿永宁公主(宋皇后的亲生母亲),两个继室也都是高官之女。他有9个儿子,皆做官,多是宫廷侍卫官,皇帝身边人。他还有11个女儿,三个早夭一个出家外,其余不是嫁给了将军之后,就是嫁给了宫里的官员。 其中,九女嫁给了高怀德之子,八女嫁给了名将曹翰之子。 高怀德是谁?娶了赵匡胤的妹妹燕国长公主!为老赵得天下、平天下,立下赫赫战功的一代名将! 所以《宋史》中说:(宋氏)近代贵盛,鲜有其比。 宋家根基这么深厚,必然支持者甚众,而对权力有着浓厚兴趣的宋皇后,甘心就这么被赵光义抢走帝位吗? 宋皇后和赵光义必然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明争暗斗。这其中的双面间谍正是大宦官王继恩。王继恩骗取了她的信任。因此,宋皇后的一举一动都在赵光义的掌控之中。 有件事可以猜测,宋皇后和赵德芳暗中有联络。 976年,赵匡胤决意迁都洛阳,曹彬、潘美等股肱大臣都没有反对,这事都快成了,可赵光义的小马仔李怀忠等人机烈反对,反对无效,光义亲自出面,一句“在德不在险”噎得老赵哑口无言,只叹道: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殆矣。当然,他说对了。 当时,西京留守也就是洛阳市长叫焦继勋,也是跟着老赵一路打出来的。他正是赵德芳的岳父,官场老油条,关系盘根错节。他支持迁都洛阳。 结果赵光义死活不同意。他当然不同意,迁都洛阳他在汴梁经营的十几年根基就没了。 为此,焦继勋与赵光义一定结下了梁子。宋皇后选定赵德芳,也是看中了焦继勋的势力和立场,他们可以强强联手。 迁都之争,其实是宋皇后、赵德芳集团与赵光义集团关于继承权的斗争。 可惜宋皇后再折腾,在王者赵光义面前都是青铜。 不过,她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老赵驾崩当夜,有人进入寝殿,以为是德芳,结果一看是晋王,自知大势已去,脸SE一转,梨花带雨,举手投降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赵光义一副善待俘虏般的大义凛然,然后一把鼻涕一把泪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你好我好大家好,多么祥和的气氛啊。 总之,我们有理由怀疑,赵光义暗杀了哥哥,宋皇后想要殊死一搏,请德芳入宫,结果失败,于是赵光义窃取了皇位。 史称宋太宗。 往期文章: 《星汉灿烂》:按律,第一集赵露思就得被砍了 《庭外》:罗晋和万茜的飙戏杀疯了 一个深圳人,三天,撑死在西安 40+的高圆圆,为什么?! 宋朝皇帝为啥生育能力不行 《天才基本法》:天才是这样炼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