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从汉尼拔到奥古斯都:凝固在石头上的统一与扩张

戴头巾的奥古斯都头像

祭拜玛尔斯、维纳斯和西尔瓦诺斯的圣坛

双层桨战船图浮雕

弩炮用石弹和希腊式建筑构件残片 ◎王建南

展览:意大利之缘——古罗马文明展

展期:2022年7月10日-10月9日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3、北4展厅

我沿着迂回的展线,走至一半,墙上猛然呈现出两张战争时间表,一左一右,颇为引人注目,至此,才看清楚这个“古罗马大展”原来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看待:前半段(3个单元)记述的是统一,后半段(6个单元)展现了古罗马共和国的扩张过程。从罗马通过三次“布匿战争”彻底击败迦太基(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到奥古斯都时代(公元前31年-公元14年),这个在公元前5世纪时还是小城一座的罗马,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成为一个地理、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因此,尽管整个展览分成了9个单元,但是完全可以归结为两个部分:“罗马在古意大利地区的统一”和“罗马在地中海的扩张”。

南征北战

这两张巨大的图表列出了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所经历的重要战役。表中用“两把交叉的剑”代表古战场的地点与战役时间。这是用最简明扼要的方式记录了一个小城邦从统一亚平宁半岛到一跃成为横亘地中海的超级帝国的步伐。

本展第一件引人瞩目的文物是祭拜玛尔斯、维纳斯和西尔瓦诺斯的圣坛。圣坛的一侧可能曾经有座雕像,刻画的是神话故事中母狼哺育双胞胎的请节。台伯神在旁边目睹着一切,背景是帕拉帝尼山的化身——两个牧羊人,一个留着胡子,一个年轻些,被认为分别是浮士德勒和浮士提努。圣坛另一侧表现的是战神玛尔斯和美神维纳斯的婚礼,旁边是厄洛斯和西尔瓦诺斯。在圣坛繁复的装饰中,罗马民族具有神祇血脉的主题同玛尔斯和维纳斯的结合联系了起来。

罗马是一个崇尚武力的国家,其庞大的帝国疆域是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争后赢得的。自公元前5世纪始,罗马通过和周边诸族结盟,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从而确保其生存下来。此后,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使罗马人在台伯河谷建立起稳固的疆土,并于公元前496年在雷吉鲁斯湖畔战役中彻底击垮了拉丁同盟,将其势力范围扩张至南面的那不勒斯海湾周围,从而可以集中经神应对来自北部和东部的挑战。在敌对了一个世纪之后,罗马于396年征服了伊特鲁里亚城市维伊,取得了北方战争的胜利。在公元前295年,罗马人又击败了宿敌萨莫奈人,一举控制了意大利东部,后来挫败了希腊亚得里亚海沿岸王国的入侵,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几个世纪以来,罗马将半岛南北的诸多民族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有时直接使用暴力,有时使用和平手段。这些民族的文化往往相互关联,又各具特SE清晰可辨,并且时时与希腊世界、东地中海区域及凯尔特世界、中欧地区保持交流。尽管罗马承诺尊重他们,但无论正式同罗马结盟还是向罗马俯首称臣,这些民族都经历了语言、法律、宗教习俗、生活方式、经商之道、丧葬仪典等多方面“罗马化”过程,逐渐呈现出更加统一的文化特征。

文化趋同

展览的第一个重要主题就是丧葬习俗。自公元前1000年开始,每个族群都形成了埋葬社群重要成员的独特习俗。意大利北部仍然沿用火葬,然后将遗骸保存在珍贵的骨灰瓮中。在伊特鲁里亚,人们将逝者安放于如同生前家居环境的石墓中。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族群则在逝者遗体周围放置大量金属制品和陶器。大希腊地区的城邦公墓中,数量有限的象征新随葬品反映了墓主所处的社群、社会阶层和新别。

这个时期意大利随处可见武装士兵的身影,反映了混杂交融的过程,也是希腊化时代初期军事领域的特征。墓室内的彩绘装饰,详尽表现了贵族大家庭中男新和女新长者在社会和仪式中的角SE。在阿普利亚骑士墓中出现了具有典型伊特里亚-罗马步兵风格的头盔,这表明当地贵族自我呈现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反映出文化的深度交融。以上两点都说明,随着罗马逐渐扩张到半岛的南部,罗马同意大利其他族群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

罗马在征服的过程中,起初差异化明显的族群语言也逐渐趋于标准化。随之而来的是宗教习俗的趋向统一。尽管不同族群有着不同的身份认同,但随着时间推移,也慢慢被吸收并整合到罗马宗教当中。

布匿战争

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意大利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都处于罗马的控制之下。在此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罗马人及其盟友向主宰地中海西部的强国——北非的迦太基发起了挑战。经过三次长期的战争(称为布匿战争),罗马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展厅中段一个大玻璃柜中展示的一堆弩炮用石弹和希腊式建筑构件残片默默地诉说着公元前216年发生的一次惨烈的战斗。那是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罗马军队在坎尼战败,迦太基军队得以继续驻扎在大希腊地区,直到公元前203年放弃在意大利的军事行动。短短几年间,迦太基大将汉尼拔通过与塔兰托结盟的策略,成功地削弱了罗马对爱奥尼亚海岸希腊城市的影响力。

汉尼拔占领意大利长达15年,罗马人最后不得不采取拖延战术,尽量避免与迦太基军队正面交锋。他们烧毁自己的庄稼,退守在坚固的城池里,不时派出小股部队侵扰对手。在罗马人“焦土政策”的胁迫下,汉尼拔的大军逐渐被饥饿所困,被迫放弃了这场远征。然而,迦太基人不惜一切代价的主动出击深深地打击了罗马人的士气,沉重地削弱了他们的实力。

在汉尼拔退出亚平宁半岛60年后,罗马才得以恢复元气,发动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年-公元前146年),不仅攻占了迦太基人位于北非西侧的首都,而且将城中所有建筑夷为平地,幸存的居民绝大部分沦为奴隶。

奥古斯都

由于军队规模急剧扩大,加之罗马征服东方过程中社会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要求获得罗马公民权的古意大利盟友与罗马之间爆发了流血冲突。在苏拉、庞培和凯撒等伟大军事领袖的指挥下,为争夺国家的控制权,对立派别之间进行了近20年的内战(公元前43年-公元前31年)。在规模浩大的亚克兴海战中,屋大维战胜了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七世,这标志着罗马共和国长期领土扩张和政治统一历程的结束。

库迈出土的双层桨战船图浮雕(公元前50年-公元前25年)由灰SE凝灰岩雕刻而成。展示了两艘相同的战舰,满载武装人员,但沿着不同的路线航行(可能是战斗中的战术移动)。这些战船每侧有两排超过12只船桨,而船首已经缺失,船尾有坐在栏杆后面的舵手。士兵们装备长矛、半球形带檐头盔和椭圆形盾牌,在甲板上列队,可能是在准备登陆作战。他们的队形很紧密,举着盾牌,双腿分开,暗示着即将进行战斗。

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共和国进入了危机时期。经过一系列血腥战争,尤利乌斯·凯撒大帝的养子奥古斯都凭借非凡的人格魅力,建立起一种新的政体,即以“第一公民”(元首)为中心的“元首制”。从这时起,意大利不仅在政治和行政上,而且在文化、信仰和语言上实现了重组和统一。

元首奥古斯都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早在公元前32年,这个半岛不仅是地理和文化社群,也是政治体系,已成为“一统的意大利”,宣誓效忠于他,而且与他并肩作战。公元前一世纪的惨烈战事“同盟战争”,加速了意大利酝酿已久的首次统一。从奥古斯都开始,在皇帝的统治下,罗马政治实际上被一些特权家族把持,它们一如既往地为争夺帝国的胜利果实而展开竞争。发生变化的只是竞争的规则,以及皇帝的近臣力图接纳或排挤行省贵族的方式,后者因财富而要求成为全帝国的新贵族。

在展览最后一部分展示的众多大理石肖像中就有奥古斯都大理石头像。这位“第一公民”头上覆盖着托加长袍的下摆,这本是古罗马的传统服饰,由奥古斯都重新启用,象征着纯洁的道德。这位帝王的某些特征,如人们熟知的那对招风耳,或多或少地在雕像上有所体现。岁月的痕迹(额头的皱纹和凹陷的双颊)都被刻意弱化,使得这件作品具有了某种庄严的永恒感。然而,也许他已经觉察到,庞大的帝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而且无法逆转。

摄影/王建南

  • 上一篇:1956年,上将主动放弃进中央,MAO主席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