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城里出了个有名的“皮娃子”
更新时间:2022-07-29
明朝时期荆州城里出了个有名的调皮娃子,成年后其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历史是清白的,账可以这么算: 张居正(公元1525——1582),字权大,号太岳,又称张荆州、张江陵,谥号“文忠”,荆州人。 明穆宗、神宗时宰相。 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掌翰林院事、史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等职。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张居正在荆州江陵出生,迎接他的是曾祖父的一个白龟梦。梦中的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悠悠地浮起来,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个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Ru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白圭幼年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赋,两岁识字,五岁读书,十岁通晓六经大义,成为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并且有点调皮。 八岁时的一天早上,小白圭早起扫庭院,扫到了院墙外时,发现自己上学要迟到了。于是就向官学跑去,可手上还拿着一把扫帚,不可以带进衙门。正思忖怎么办时,看见了每天都从门前经过的城隍庙,计上心头。他把扫帚就放到了城隍老爷雕像后面,然后跪下磕了一个头,口里还念念有词:“请城隍老爷帮我照看一下,放学后来取”。放学后,小白圭发现上午放的扫帚没有了,当即怒火上扬,草起旁边的鞭子对着城隍老爷狠狠地抽三下,一边抽一边说道,“你每天都享受人间的香火供奉,连一把扫帚都看不住,不允许你再住城里了,罚你离城十五里。”从此城隍老爷再不进城了,后来建的城隍庙真的离原址十五里。 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十二岁的白圭报考生员,顺利取得秀才名号,时人的的称奇。这个看起来比其他考生矮一大截的小MAO孩,以其机敏伶俐的特质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李士翱十分赏识其天赋,嘱咐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张居正十三岁这一年,从荆州到武昌应乡试,这次一旦考取,便是举人了。事实上,单凭当时张居正的才华和声名,原有中举的希望。但是因为湖广巡抚顾璘的主张,这次却没有被录取。 顾璘与同县陈沂、王韦称为“金陵三俊”,其后又加入宝应朱应登,称为“四大家”(见《明史)》)。顾认为十三岁的孩子就中举人,以后便会自满,反而会消磨上进心,因此主张不如给他一些挫折,使他更能奋发。顾璘对监试的冯御史说:“张居正是一个大才,早些发达,原没有什么不可,不过最好还让他迟几年,等到才具老练了,将来的发展不可限量。这是御史的事,一切请你斟酌罢。”这次居正的考卷,很得湖广按察佥事陈束的欣赏。陈束极力主张录取,但是监试御史想起顾璘的吩咐,竭力拒绝,居正没有被录取。这件事张居正印象特别深刻。后来,步入明朝政治权力中心的张居正对顾磷始终怀着感机之请。 三年后,十六岁的张居正再次参加乡试,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举人。湖广巡抚顾璘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成名的举人。”又过了七年,在经历了初次会试失败等挫折磨砺之后,张居正的才识逐步趋于老练,这年(公元1547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再度赴京赶考。皇天不负有心人,神童张居正中了二甲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年轻的张居正开始顺利走向仕途的。 人亡而政息,是封建时代改革家很难幸免的悲剧。张居正死后,他的改革政策几乎被全盘否定,明朝进一步陷入朝纲废弛的颓废境地。直到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国家日益艰难时。才想起昔日张居正的大功。为机励臣下,明熹宗着手为张居正平反,恢复他的官秩,重新予以葬祭。然而,一切已经太晚了。崇祯十三年,明思宗朱由检面对土崩鱼烂的江山社稷,感叹“板荡之后而念老臣,播迁之余而思耆俊”。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朱家王朝走向了历史的尽头,此时距离张居正病逝仅仅六十二年。后来,清代诗人王启茂(监利人)赋诗《吊张江陵相公》:“恩怨尽时方定论, 封疆危日见才难。”这是对张居正最公正的评价。 张居正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以他强烈的责任感,过人的胆识和胸怀,承受起一个国家的安危。在他当政的整整十年中,经济、政治、军事、财政等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延缓了明王朝的衰败,这巨大的功劳将永垂史册。张居正他因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荆州还会继续流传小白圭的故事,荆州从先秦开始计算一共出了138位宰相,是名副其实的“宰相城”;荆州市区“一城埋二名相(孙叔敖墓、张居正墓)”现象,全国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