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力排众议也要收复台湾的男人吗
更新时间:2022-08-03
......夫地方既入版图,土番、人民,均属赤子。善后之计,尤宜周详。此地若弃为荒陬,复置度外,则今台湾人居稠密,户口繁息,农工商贾,各遂其生,一行徙弃,安土重迁,失业流离,殊费经营,实非长策......盖筹天下之形势,必求万全。台湾一地,虽属多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勿谓被中耕种,犹能少资兵食,固当议留;即为不MAO荒壤,必藉内地挽运,亦断断乎其不可弃。惟去留之际,利害攸系,恐有知而不言...... 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施琅给康熙上了一封《陈台湾弃留利害疏》,详述台湾与东南海防的重要关系,对弃守论的种种错误论点一一加以有力的驳斥。 施琅是清代水师大将,在他十七岁的时候跟着郑芝龙任千夫长,在郑芝龙降清之后,施琅成为了清军的一员,不过这次不是他心甘请愿降清的,于是就投入郑成功的部队。 “郑成功托故明赐姓栖海上,以琅为左先锋,相得甚,军储、卒伍及机密大事悉与谋” 可以看出郑成功对施琅还是很看重的,李光地还说过郑成功和施琅那段时间请同手足。 1650年,施琅给郑成功献计说我们可以袭取厦门,并且这个计策也成功了,使得郑成功可以得到一个可以和清朝长期抗争的地盘,使得清朝统一的步伐延缓了二十年。 但是郑成功和施琅二人却因为新格差距大,逐渐产生了分歧,当然这样的请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曹草和杨修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那是在1651年,郑成功率领部队到南澳,但是施琅表示我不认为我们现在去抢劫粤东是个好主意,说我们不如趁机南下,郑成功觉得自己的权威被挑战了,对施琅十分不悦。于是就接触了施琅的左先锋职位,让人把他送回厦门去。 施琅被郑成功这么一针对,心里也憋着一把火。 之后,清朝泉州总兵马得功率领部队拿下了厦门,郑成功的留守将领不战而逃,施琅率领士兵迎击清军,六十多名亲信就打败了马得功的六百人,可以说是一对十的战绩,施琅亲兵战斗力十足。 之后因为曾德,也就是施琅的亲兵犯法跑去给郑成功交代,希望他能够保住自己,郑成功也答应并且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当亲随。之后施琅让人把他抓回去,郑成功赶紧说你别杀他,施琅却不听,直接把曾德斩首。 在施琅看来,如果自己的部队自己都管不好怎么打天下,但是在郑成功看来,施琅已经太过越界了,完全不把自己放在眼里。 郑成功大怒,让人去捉拿施琅和他的家人,施琅在旧将苏茂等人的掩护下成功逃走,但是他的家人全被郑成功斩首,现在施琅和郑成功可是有着血海深仇的仇人了,他转身就去投降了清朝,和第一次不同的是,这次的施琅是心甘请愿的。 施琅在清廷表现了几年,逐渐得到重视,在其他大臣的举荐下,施琅成为直接和郑成功面对面作战的将领。不过前两次征台都因为无法预计的天气原因失败了,这时候朝廷的大臣也对施琅的能力产生了怀疑,甚至还考虑放弃台湾,转为安抚为主。 但是这次的安抚计划是失败的,因为郑氏明显说了我们要有朝鲜的待遇,也就是说他们要从中国分裂出去。 刚开始朝廷很多大臣都觉得不要就不要了,台湾那个小地方可有可无,于是还撤销了福建水师,让水师提督留在京城改任内大臣。 康熙八年,清朝再次让人去台湾招抚郑经,得到的依旧是以前的说法,大家没谈拢不欢而散。 终于在康熙十年,福建水师再次被设立,官兵一万人,战船两百艘。但是因为三藩之乱的爆发,打断了清朝收复台湾的进程,一拖再拖一直到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给康熙上了一个奏折告诉康熙,收复台湾才是大势所趋,之后在李光地等人的推荐下,施琅再次担任福建水师提督。 他要去收复台湾,并且给家人报仇了。 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领大军从东山出发向台湾驶去,十六日到二十二日澎湖海战爆发,郑氏水师主力被剿灭,郑氏刘国轩逃回台湾,次月郑克爽投降。 至此,台湾再次纳入中国版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