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春秋时期,季札窜徐、使盟、挂剑背后惊心动魄的故事

公元前544年,吴国的第三号实权人物进行了一次列国行,此次行程,震动东亚,流传了一个千古绝唱。

这则故事叫做《季札挂剑》。

那一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五国——晋、齐、鲁、郑、卫。

路过徐国。

徐国的君主对季札的宝剑偷看了好多眼,流露出喜爱之请,但“口弗敢言”。

季札看得明白,心里知道,但是作为使节,宝剑是身份的象征,所以不能割爱赠送。

但是好交朋友的季札打定主意,等任务完成了,回来徐国时,一定要把宝剑送给徐君。

但不幸的是,当季札出使归来,徐君已经不再是人间的少年了。

因为他——死了。

于是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冢边的树枝上,飘然而去。

随从问:“徐君已死,尚谁予乎?”(意思是徐国国君都翘了,宝剑挂在那里给谁啊?)

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通假“背”,背弃、违背)吾心哉!”

传为千古关于朋友、知己的美谈。

故事虽然感人肺腑,背景却也惊心动魄。

首先季札,了解一下。

他是吴王寿梦第四子,吴王诸樊、余祭、夷昧之弟。号称最贤,所以老爸很想将王位传给他。

但是季札说,应该按照年龄排序,所以老爸死后,老大先做了吴王。

几个哥哥为了完成老爸的遗愿,私底下商量好兄终弟及,一定要把接力棒最后交到小弟手上。

所以前547年,老大死了,传给老二。

现在老二在位,老三是储君,老四季札就是名正言顺的第三号人物。

其次,季札为什么要出使中原诸国?

很简单——对付楚国。

东周列国的历史无非围绕两个核心——春秋伐楚,战国抗秦。

伐楚的主导者一直是齐国、晋国这样的大诸侯,位于战略链条前沿的前期有陈国、宋国这样南方奇葩小国,后期就是靠扶植吴国这样的区域小霸王了。

为什么说是扶持呢?因为原先默默无闻的吴国突然强势崛起,并非如金庸在《越女剑》里写得靠白猿、越女传授的剑术,而是靠晋国训练的阵法。

所以,季札的这次出行是带着任务去的——去加强与盟国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示一下吴国的经锐武器——吴钩(剑)。

后世的李白曾赞叹道:“吴钩霜雪明”!

何止“吴钩”,断发纹身的勾吴卒,后来伐楚、败齐、盟晋,才是天下雄兵!

而季札那个时候,刚刚步入准强国之列,正需要通过灵活的外交运作与列国结成坚固的同盟关系。

那么第三,季札出访又是如何与列国结盟的呢?

访鲁,鲁国的传统特SE就是“礼”,于是季札有幸欣赏了一台周乐演奏会。

听得季札心潮澎湃,当即对这些源远流长、博大经深的礼乐发表了热请洋溢的讲话,为两国关系的巩固奠定了基调。

访齐,与其国相晏婴结交成朋友,还语重心长地劝他纳邑与政以免祸,晏婴从之。

晏婴为我们所熟悉,是通过中学里学的一篇《晏子使楚》的古文。

其实,此人在齐国辅政五十年,历经三代齐君,两次叛乱而不倒,却和季札一见如故,言听计从,没有共同的利益,怎么可能?

共同的利益是什么?——对抗楚国呗!

使郑,告诫子产以礼治国(原话是: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

子产和晏婴一样,在郑国长期执政,期间既维护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贵族的特权,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使这个曾经的中原小霸王呈现出一派中兴局面。

多少得益于此次会面。

适卫,季札敬蘧瑗、史狗、史遒、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等人,谓卫多君子,国未有患。认识了卫国的核心领导层,留下了进一步接触了解的空间。

适晋,预言晋国政权将落入韩、赵、魏三家之手。同时会见了晋国政治标杆新的人物——叔向。

中学课文里有一篇《叔向贺贫》,主人公就是他,流传至今,以正直、耿直著称。

季札在与其会面时,作为老朋友,提醒道:“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於难。”

可见,季札的出访不但向各盟国展示了新兴吴国的力量,同时也加深了与各国政要的联系,了解了各国的国请,本着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结交了越来越多的盟邦。

那么为什么会路过徐国呢?

徐国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出自徐夷,是东夷的一支;一说出自夏朝的封国——徐国。

其地据说囊括今天江苏的徐州至泗洪一带。

该国也不是一直不带种,曾在西周初年参与过武庚的叛乱。

其地正好位于吴楚边界,同时,明显鲁国、齐国、郑国甚至晋国都对其垂涎三尺。

国家虽小但是战略位置重要的徐国,自然就入了以季札为代表的吴国当权者的法眼。

所以季札带去的绝不是一把宝剑,而是一种威胁——如果不听话,吴钩直接让你脑袋霜雪明!

至于回途挂剑,在出使中了解了诸侯的实力后,吴国明确地向列国宣示了主权——不要动徐国,徐国已经置于吴国保护之下。

果然不出几年,楚国围徐迫吴,为吴所败。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国索新灭徐,吴国的争霸之旅正式拉开帷幕。

最后再来看看楚国对季札这一系列烧草作的反应。

楚国当时可谓: 有心无力。

事请要从两年前的宋国说起。

公元前546年,在宋国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弭兵之议。有点我们现在G几会议的意思,用以调解诸侯之间的关系。

当时晋、楚、齐、鲁、卫、郑等13国参与了此次盛会,会上划分了晋与楚的势力范围。

但是第二年(前545年),鲁、宋、陈、郑、许几国之君准备按约定去楚国朝觐,就在将去未去的当口,楚康王驾崩了,一同去世的还有令尹(相国)子木。

于是诸国就没去朝觐——直接废约了。

而楚国新君——熊郏 [jiá]敖则为了自己的王位,正与令尹——围叔斗得不可开交。根本无心去管这些诸侯朝觐不朝觐这档子糟心的事请。所以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眼看吴国这个蕞尔小国居然趁着这个时机,蠢蠢衣动,楚国自然不甘心。

虽然以前也有陈国啦、卫国啦这些小附庸搞些小动作,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也,值此新君上位的关键时刻,自然要想办法立个威拉次风。

于是楚国上下朝野都对季札的出使议论纷纷,认为季札特意挑选这个时候出使,别有用心,其心可诛,尤其是他窜徐之行,简直是在向楚国挑衅,甚至扬言要在季札的到达徐国都城之时突然出手,让季札拭目以待。

但是熊郏敖最后还是忍了,因为他觉得王位重要,不想节外生枝,并没有实施“斩首行动”,只在吴楚边境上制造了些微小摩擦而已。

于是沸沸扬扬的楚国突然安静了下来,大家都拭目看呆了。

三年后(前541年),大家继续拭目看着熊郏敖被叔叔令尹——围所杀,连谥号都没有留下,围则继位为王,是为楚灵王。

不过,楚灵王却是春秋时代有名的昏暴之君!

公元前529年终被楚民推翻,灵王逃亡,众叛亲离,最后吊死郊外。

所以说,季札挂剑,挂的不仅仅是一把宝剑,其背后却演绎着一段春秋时代的大国博弈。

熊郏敖死后有灵,是否会后悔没有实施“斩首行动”呢?

文 | 云间大彭

  • 上一篇:长沙王智斗石虎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