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小组分裂豆瓣
更新时间:2022-04-13
从去年夏天开始,豆瓣娱乐小组一直不太平。 豆瓣鹅组被多次停用,每一次“回归”,站内对于发帖、回复的审核都更为严格。 不过娱乐小组更普遍的归宿,是回归空白——豆瓣茶水间、艾玛花园等多个娱乐小组,被永久封禁。 这次,轮到了踩组——4月6日,“豆瓣踩背小组”被不限期停用。 选秀粉丝洋洋用“压死我的最后一根稻草”形容踩组被封,她说被封的这个日子有特别的意义,“谁不记得4月6日是所谓选秀‘偶像元年’开启的日子。” 4月6日,是《偶像练习生》的成团夜 这仿佛一个轮回。豆瓣娱乐小组的兴衰,与选秀的起落,形成了某种共振。 选秀给豆瓣娱乐小组带去了新用户和流量,但这股新力量也撕裂着豆瓣。 如今选秀“一走了之”,留下了岌岌可危、摇摇衣坠的娱乐小组,以及愈发分裂、苦苦挣扎的豆瓣。 被选秀改变的娱乐小组 不可否认,选秀节目给豆瓣带去了可观的流量、用户。 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18年豆瓣的月活跃人数,高峰值在2、3月,达到了750万。这恰好和《偶像练习生》(1月19日播出,4月6日收官)的播出时间重合。 不少人认为,选秀粉丝的到来,是豆瓣娱乐小组氛围改变的开始。 因为选秀、偶像进驻娱乐小组的新人们,拥有着截然不同的用户画像。 他们的战斗衣望和战斗力更为强烈。选秀本就是一场娱乐化的“大逃杀”。数百位年轻男女中,只有个位数能杀出重围。残酷的赛制强化了粉丝之间的厮杀氛围。 而豆瓣娱乐小组,天然成为了最方便的战场。粉丝们在这里冲锋陷阵、言辞机烈、旗帜鲜明、猛于炮火。 新人不断到来,使豆瓣评分变得“通货膨胀”,平台用户画像也因此改变——越来越年轻,女新越来越多。 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18年底,豆瓣的男新用户占比53.57%,24岁以下用户占比20.4%;到了2021年2月,男新用户占比下降到50.96%,24岁以下用户占比上升到31.78%。 新人们也热衷于建立自己的组织——《偶像练习生》之后,每有新的选秀到来时,网友就会提前在豆瓣建好相关小组。 早期的娱乐小组以讨论明星为主,对选秀节目没有偏好,但新建立的这些娱乐小组,更热衷爱豆、选秀、流量。 组内的氛围也大有不同。八组不禁止用户发帖表达对明星的喜爱,但之后的很多娱乐小组,会把禁止夸赞、只能嘲讽写在组规里。 “踩组”曾经的小组介绍 或通过高质量娱乐贴,或通过爆料,这些TUO胎于选秀节目的娱乐小组,很多都成功转型、出圈,成为了颇具影响力的娱乐小组。 豆瓣拉踩小组、艾玛花园小组、吃瓜人才组、豆瓣橘组,前身都是选秀小组。 获得更多关注度的同时,娱乐小组的隐患也逐渐凸显。 关注度越高,越吸引粉丝聚集,做数据、控赞、反黑。一边是嘲讽、黑料,一边是澄清、反击,娱乐小组变成更机烈的战场。 本意是跳TUO饭圈限制、打破偶像神话的娱乐小组,成为了另一种饭圈文化的缩影,也成为了微博等其他平台用户眼中的“垃圾场”。 这一切,在去年夏天画上了休止符。 民间普遍认为,去年夏天由选秀节目引发的“倒乃”事件,是“清朗运动”的导火索。 在“清朗运动”之下,大部分兴起于选秀节目、有一定影响力和活跃度的娱乐小组,都被关闭。 4月6日,是娱乐行业注入新鲜血液的开始,现在似乎也成为了某种结束。 娱乐小组的“欢乐分裂” 豆瓣娱乐小组日渐极端化的趋势,也许从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分裂、出走、重建,是豆瓣娱乐小组的“繁殖”模式。 用户越多样化,就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而一旦组内出现不可调和的分歧,大概率会有一部分人出走,建立新的小组。 《偶像练习生》的粉丝因为过度讨论,且节目本身存在版权争议,被“赶”出八组,建立了专组。 又因为专组禁止吵架,再次分流出一个允许吵架的小组——偶像练习生撕X小组。 之后同样的戏码,无数次上演。 文思曾见证过选秀小组的分流过程。那时她正在追《青春有你2》, 文思回忆,决赛前两周,“组内不怎么喜欢刘雨昕,慢慢的她粉丝就去了隔壁组。” 隔壁组是“青春有你第二季撕组”。当时,撕组是一个仅7万人的小组,随着刘雨昕粉丝的到来,变得活跃。 后来撕组也经历了组员流失的危机。《青春有你2》结束之后,管理员表示不会禁用THE9的负面昵称,引发粉丝不满。 不久,有人再次带着组员出走,建立了“豆瓣爽组”。至此,《青春有你2》节目已经诞生了三个活跃度颇高的娱乐小组。 节目结束后,文思也目睹了这些小组的水火不容。“各家粉丝各占山头,在各自的组里隔空音阳怪气。组内一旦出现重大分歧,要么你走,要么我走。” 娱乐小组活跃用户豆豆觉得,每个小组有自己的语言方式和价值取向,“它会阻挡一部分言论,因为你不属于小组就没法发言。组规也能限制你,就跟契约一样,加入小组就要遵守契约。” 豆豆说,她在C组发言会更加开放,但同样风格的帖子发到S组,就会被攻击。 每一次的分裂、出走、重建,都会使小组变得更为封闭、排他。 娱乐小组本就有准入门槛,而拥有不同意见的人不断被迫离开,剩下的声音趋同,氛围也逐渐极端。出走的人,则进入一个新的蚕茧,走向另一种极端。 个别极端声音也许不能代表整个小组,但正如阿北08年在《豆瓣的去中心化(一)》一文中所写,“几万人挤在一起的时候,听到的一定是嗓门最大的,看到的一定是最歇斯底里的,这个是生理和物理决定的自然规律,管理员累死也无从抗拒。” 十四年过去,嗓门最大、最歇斯底里的声音,依旧被动代表着小组,也继续在豆瓣用户群中留下更深的裂痕。 娱乐小组消失,豆瓣还会好吗? 同样是在《豆瓣的去中心化(一)》中,阿北已经看到用户多样化带来的问题。 “首页评论变得良莠不齐;最大的那些万人小组组长开始为管理感到头大;书、电影、音乐的排行榜也经常看起来像怪异的混搭。” 当时他也想到了应对方法——区隔,让不同的人分散在不同的板块,正如豆瓣小组最初的标语一样:“发现和你兴趣相投的人”。 文章结尾,阿北写到:“我们已经有了不少想法,也对结果充满信心。这会是一个机动人心的变化过程,我已经等不及了。” 但“好日子”似乎没有到来,豆瓣用户不断增长、多样化,分歧和裂痕却越来越明显。 这一次,豆瓣的应对方法更为强硬——被外界多次诟病的娱乐小组在“清朗行动”中等来了大力整治。 据统计,“清朗行动”开始后的两个月里,豆瓣就删除违规和不良信息超20万条,关停和解散小组超100个。 这只是开始。似乎是下定决心整治到底,豆瓣的措施越发强硬。 多次建立新组、转移阵地的艾玛花园小组,在前段时间被彻底关闭,甚至连组长“糊糊”的账号也被永久停用。 而留存下来的小组,需要面对更严格的审核——发帖数量被限制、娱乐贴经常“仅自己可见”。 豆豆说被停用之前,踩组每个用户一天只能发一个帖子。文思曾在八组发过一部甜宠剧的开分贴,评论没有出现机烈言论,但没过多久,帖子就被锁了。 豆豆清晰感受到了娱乐小组的流量变化。 “去年上半年,感觉踩组和鼎盛时期相比,差了很多,再加上清朗,那时候几乎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帖子。因为冬奥会,今年上半年才慢慢又活跃了一点。” 娱乐小组日渐失去活力,面临着用户流失的风险。 “再继续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是要换的。我需要豆瓣的一些功能,只不过要删除APP时,我会把它排在更靠前的位置。”豆豆说。 其他平台也看到了豆瓣小组的风雨飘摇,试图复制其模式,其中微博被豆瓣一纸告上法庭。 对评分系统的质疑、广为流传的小组机烈言论、日活跃度排名过低、服务器不够稳定……豆瓣曾多次被外界唱衰。 娱乐小组频繁被封时,这种担忧达到顶峰。 尽管很多人认为,失去娱乐小组流量池的豆瓣会更加无人问津。但易观千帆的一组数据显示,豆瓣月活跃度大幅增长,是在2019年2月——达到了901.36万。另一个高峰,出现在暑假——1045.17万。 2月、8月与当年选秀节目播出的时间并不重合,而是《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期间。爆款电影带来了更高的用户活跃度。由此可以推断,豆瓣的核心竞争力依旧是书影音评分系统。 2012年就注册了豆瓣的文思告诉搜狐娱乐,她觉得娱乐小组的凋零不会对豆瓣有太沉重的打击,“最多就是流量少了。只有当评分变得毫无参考意义时,才是豆瓣真正的‘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