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被《法医秦明》弹幕气到上头,家暴、羞辱、控制女儿的父亲,还是好爸爸?

是一个好爸爸。

养这种女儿真是倒霉。

这是《法医秦明之读心者》中“网红直播自杀案”弹幕里两种常见的声音。

大部分观众都十分鄙视案件中自杀未遂的女儿,心疼“意外”死亡的父亲,甚至在人物整体设定尚未完全揭开时,这种声音便已经站了上风。

如果只看观众反馈,似乎这只是一个恶劣女儿与心酸老父亲的故事,但七话看完整个案件后,却觉得很悲凉,不仅因案件本身,还因观众的反馈。

先说一说两个角SE的经历吧。

女儿刘丽丽,一个走上“堕落”之路“坏孩子”。

刘丽丽十岁时,她的父亲刘斌因保护妻子防卫过当入狱,在她十六岁时刘斌出狱,多年的分离让刘丽丽对父亲很陌生,两人关系疏离。

刘斌希望能弥补多年的缺失,重拾对刘丽丽严格的管教,家庭氛围悄悄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刘丽丽的学习环境也变得不同起来。

周围的同学知道她有一个坐过牢的父亲后,便下意识孤立刘丽丽,家庭、学校两边的变化让她非常不适应,成绩急速下滑。

这让坚定女儿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的刘斌更加警惕,加倍对刘丽丽进行高压监督,言语责骂、体罚、暴力殴打,皆是家常便饭。

然而,刘丽丽的成绩并没有因为父亲的高压教育提升,心态反而先崩了,她开始怀疑自我价值,质疑活着的目的,用割腕自虐的方式缓解压力。

在这期间,刘丽丽与同样遭遇母亲高压教育的同学雷鸣越走越近。

两人一开始是抱团取暖,让彼此觉得终于不再孤单,但迟迟提不上去的成绩与父亲保守的思想,也让刘丽丽时刻处于恐惧之中。

如果我考不上重点大学,爸爸会怎么对我?

如果爸爸知道我和男同学玩得好,他又会怎么对我?

恐惧之下,刘丽丽通过雷鸣得到一个灵感——伪造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

看到女儿考上了自己梦想中的大学,刘斌果然欣喜若狂,刘丽丽终于得到了父亲温暖的对待,这让她重新体验到了家庭的“快乐”。

自此,刘丽丽在谎言之路上越走越远。

在家里,她是内向听话的乖乖女,在外面,她与雷鸣过着完全不同的人生,两人谈起了恋爱,一个玩自己热爱的乐队,一个通过直播寻找自我价值。

谎言带来的快乐都是易碎的泡沫,很快被父亲刘斌戳破,他因女儿的欺骗更加愤怒,对她进行经神与人身的双重控制,一度限制她的自由。

万念俱灰之下,刘丽丽选择在直播中结束生命。

她害怕父亲会像伤害自己一样伤害男友雷鸣,也害怕继续活在痛苦之中,即使被救回,刘丽丽也不敢轻易向警方述说自己对父亲的恐惧。

这样的刘丽丽,的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因为她撒谎、叛逆、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但曾经的“乖乖女”刘丽丽为何变成这样?

似乎没有人愿意思考这个问题。

大多数观众只看到了她在走“弯路”,以此抨击她的“恶劣”,却无视她当时几乎已经无路可走,对一个小女孩来说,她当时能看到的路,可能只有死亡与自毁。

父亲刘斌,一个父权观念极重的“好爸爸”?

案件开头,刘斌遭遇了网友的诋毁,质疑他是侵犯过刘丽丽的“兽父”,起因是刘斌没有父女关系的边界感。

他会当众责骂女儿的穿着。

也会在妻子多次提醒下仍旧不避讳地碰触女儿身体。

这不仅让旁观的外人认为他对女儿有非分之想,连一同生活多年的妻子,也认定刘斌心思龌龊,当女儿私处受伤时,妻子第一个怀疑的便是他。

但其实他对女儿并没有这种恶念,在思想上是一个正直的人,观众普遍称赞他是一个“好爸爸”,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女儿。

B迫女儿考重点大学,实行高压教育,是因为他在文化上吃过大亏,希望女儿不再重蹈覆辙,能完成自己的梦想,给家族争口气。

拘禁女儿强迫她改变穿衣打扮,是害怕女儿“堕落”被伤害。

但以爱为名的刘斌,给妻女带来的是什么呢?暴力、控制、压迫。

妻子长期遭到刘斌的家暴,因为恐惧这种生活又无法改变,她选择“逃跑”,不再被丈夫伤害,也同时让女儿在家中的处境更加痛苦。

其实,走上谎言之路的刘丽丽,并非不知道其中的错。

她很清楚自己与男友的“快乐生活”只是假象,只要父亲知道真相,她便会被瞬间拉回“现实”,所以,当被刘斌发现直播后,她想的只有结束生命。

很多人觉得这是多年牢狱生活与出狱后妻子的不体谅给刘斌造成的影响,那我们看一看入狱之前的刘斌是什么样的新格?编剧在案件末尾有所提示。

他的思想极度传统,曾对16岁的癌症女孩进行长达数月的言语羞辱,剧中角SE总结:他是一个父权观念极重的人。

出狱之后,刘斌并没有因为曾经间接造成一个女孩的悲剧而自省,反而将这种“父权”观念贯彻到了女儿刘丽丽身上,以爱为名的悲剧,继续重演。

客观来说,刘斌的确不是一个“恶人”,他没有任何违背法律与道德的意图,但是一个集家暴与经神打压为一体的父亲,如何能被定义为“好爸爸”?

很讽刺,大众对好父亲与好女儿的评判标准,几乎相反。

编剧在刻画刘斌这个角SE时,从开局便没有回避他的高压教育、强势新格、不当边界感,观众对他造成的伤害,是能清晰看得到的。

面对这些足以让女儿走上绝路的问题,观众的普遍反应是:他是个好爸爸,只不过……

先定义为好爸爸,再遗憾他的方法有错。

再看女儿刘丽丽这边,她的痛苦观众同样看到了,选择用伤害自己的方式逃避现实的原因编剧交代得很清楚,但弹幕一水的总结是:就是自甘堕落。

无论有什么原因,都直接被定义为“坏孩子”。

父亲有错,但他还是好爸爸,女儿有错,就是恶劣的坏孩子。

爱,成了家长的遮羞布。

这个话题最悲凉的点便在于此,无论剧中角SE还是剧外观众,都清楚地看到了悲剧产生的源头,都清楚父亲的错在先,女儿因父亲不当教育走上弯路在后。

但最终占了上风的意识形态,都是父亲是好父亲,孩子是坏孩子。

父亲因为爱才会犯这些错误,所以他是好父亲,女儿没能理解父亲的爱走了弯路,所以她就是“天生”卑劣的坏孩子,爱,成了家长掩盖错误的遮羞布。

只要“以爱之名”,似乎永远不会与“恶”挂钩,爸爸有什么错呢?爸爸打妻子只是没控制好请绪而已。

真正愿意思考错误教育导致悲剧结果的人,仍旧是小部分,即使剧中父亲最高光的死亡遗言,也不是向女儿道歉,而是强调一件事:爸爸爱你。

七话相信剧中的父亲对女儿的爱是真心的,正如现实中很多家长一样,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对子女的爱与重视,也是真的,并没有恶意。

善良的人所做的事请,未必就一定是正确的,以爱为名,未必就是真正的爱。

至少,爱应该包含的保护,不应该用伤害去替代。

若只有心中有爱,行为皆是害,何尝“好”字?希望这个故事,给观众的思考是如何正确地去爱,而不是坚守家庭教育的遮羞布,让爱沦为“洗白工具”。

  • 上一篇:跟拍6年,22个拍摄对象,这部纪录片展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