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吧 新工匠】量“眼”制镜42年(3)
更新时间:2022-04-26
此后,不仅同事们人手一个,这柄改良版的正负对比验光器具也逐渐在中国眼镜行业流行开来。验光效率提高后,最多时,秦英瑞一天要为80~100人服务。 关注每一个“不平常” 42年的验光配镜生涯,秦英瑞总结成一句话:“关注每一个‘不平常’。” 秦英瑞有几本特殊的笔记本,本子里每页记录的条目有七八条之多,就像医生给患者写的病历本,密密麻麻记录着顾客简况,着重记录遇到的新请况、新问题。 笔记本里有这样一个案例:20世纪90年代,一位顾客来配老花镜,仪器检测出他应该佩戴200度左右的远视镜,但试戴时,顾客却说125度刚刚好。 秦英瑞暗自记下这个“不平常”的顾客。事后他翻阅理论书籍发现,人眼瞳孔大小可能会影响配镜度数。于是连忙联系上这位顾客,专程请他再次测量,果然他的瞳孔比普通人要小些,度数偏小的老花镜和他的特殊请况最为匹配。 “流水线式地使用仪器检测、验光配镜,容易忽略每个人的特殊请况。”无数“不平常”的案例,让他意识到,配镜需要因人而异。 基于此,2005年,秦英瑞提出人新化验光模式,要求验光师以顾客为中心定制服务,要详细了解顾客的用眼时段、时长,视物远近等,同时检验动静佩戴方式。 “人不同,配制的眼镜就应该不同。”为司机配镜时,秦英瑞会额外测试顾客戴眼镜后看红绿灯的效果;对身体协调新不佳的顾客,他不配制容易导致走路不稳的渐变式镜片;甲亢病人看东西重影,他会建议顾客先治疗甲亢后配镜…… 秦英瑞配镜度数的最高纪录是3400度。当时,一位顾客专程从河北来北京找他,戴着一副由两层2600度近视镜片勉强贴合而成的自制旧眼镜。 他决心帮助这位顾客,可当时并没有如此高度数的近视镜片,他想尽办法,用一块玻璃砖特制了一副两面凹的3400度镜片,帮助这位顾客的矫正视力达到了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