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婚礼 | 恋爱 | 婚姻 | 情感 | 育儿 |

早就听说,在安化的山区,有一个叫“董炳”的村庄

早就听说,在安化的山区,有一个叫“董炳”的村庄。还听说,村里有一位老翁擅酿“董酒”,味道清纯,酒香四溢。一个神秘而有诗意的董炳图景,便一直虚晃于我想像的天地里,驱之不散。

壬午春初,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与松波、新文、德忠等友人走了一遭董炳,才将虚晃已久的图景给勾勒清晰了些。于我的感觉里,董炳却是一个普通的彝家山寨。松波与德忠是搞绘画的,他们一进山寨,就满地里去寻那种很古朴的乡村图景:一陋茅屋,一爿年代久远的瓦房,一牧童横跨牛背嘴里叨咕着童谣。然而,这一切图景皆一时难以找寻。局部的场景,大多偷露着一种破败的气息,很难寻到一种古朴又富有诗意的感觉。庄户人家,大多盖起了砖混结构的房屋,有的老屋已弃置多年。松波便一心只画那“锁水桥”,他猴似地爬上一株河畔的秃柳上,速写起来。德忠却单独行动,他最终还是在村里寻到了画景,坐于一堵柴墙上,勾勒出一幅乡村图景。

我与新文等闲人在小主人应平的导引下,便懒散地沿董炳河岸走。时值冬春交替季节,董炳坝子给我一种瘦瘦的感觉,山上是有一些灌木丛,颜SE却很淡;沿河两岸高大的秃柳,像刀似箭,斜剌云天;董炳河水小河浅,只淙淙地流着,但每至汛期,却骄横拔扈得很。相传,董炳原是唤作“董×”的,渐渐感觉此“×”字音意暧昧,容易使人误解,便正名为“董炳”了。明朝后期,董炳开始有人烟,先是由孔、阮、白姓迁徙而来,计约几十人,而今已发展到百余户400余人。

董炳,地处董炳大河下游河谷地带,位于乡政府安化驻地南面山区,海拔低,水源充足,耕地160亩,主产稻谷、小麦、蚕豆、洋芋、烤烟、油料及少量木材。董炳大河,发源于玉溪龙马山麓,全长13公里,流经安化、早谷田、董炳、三家、倒马坎、围埂、大矣资,最终汇入东风水库。据考,董炳大河曾有三次大的洪灾:一次是清康熙50年(1711)7月中旬,一晚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沿岸农田多被洪水淹没;一次是清乾隆50年(1785)7月中旬,一晚大雨如柱,董炳河泛滥成灾,坝塘多被冲跨,淹没田禾无数,此安化百年来罕见之灾异;一次是民国35年(1946)8月,豪雨连绵十余日,董炳河水势汹猛,蚕没沿岸庄稼,冲垮水碓两座。为此,民国5年(1916)2月,董炳村人在村南捐资修建了锁水桥。此桥为半圆石搭桥,跨距10米,桥面宽5米,全长14米,距水平面7米。两岸砌有高宽各0.25米石栏。石拱中央嵌有铁剑1把,锋尖向下,长约70厘米,剑旁用铁链悬风铃1个。

由于水量充沛,历代的董炳人也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水资源,利用水碓来加工稻谷。到60年代中期,在政府的支持下,董炳人在村南建起了一个水轮泵站。水轮泵是将水轮机和水泵结合为整体的一种水力机械,利用自然流水推动叶轮做功,直接把自然流水提到高处灌溉农田,同时还能带动发电机进行水力发电。当时,除了抽水灌溉农田,更主要的是发电照明,碾米磨面。董炳水轮泵站建成后,倒马坎、围埂、新庄等远近村寨的村民,都争相来此碾米面。若水量大时,每台水轮泵每小时可加工稻谷300斤。可想,当时的董炳,是多么的得意与体面。还听说,董炳是当时在全县点上电灯最早的村庄。在得意和体面之余,董炳人便不时地要叨念一番当时水泵站建设者之一的唐树祯。花映竹老人得知新文就是唐树祯的后代时,愈发赞叹了一番唐老先生当年的许多丰功伟绩。

我们是在施应平的邀请下,才有此董炳之行的。应平的父母十分热请好客,盛请款待我们。在施家,我们尝到了红尾巴鱼。红尾巴鱼是董炳河自然繁殖、生长的土特鱼种,长约三五厘米,剌软,味道鲜香。喝的自然是“董酒”了,味道很纯。我是不太饮酒的,这日却自发地饮了个恰到好处。“董酒”作坊,恰在施家隔壁,我们于是蜂拥而观之。只见一进门的一爿屋里,摆满了能装百余斤的大瓦酒缸,堂屋里的两个大瓦缸,每个能装800斤之多的酒。酒坊主人叫宋金柱,30左右年纪。他说:“董炳酒坊原主人是他的老表张万良,他自18岁(40年代)便开始酿酒,所酿之酒不愁没个销路,几乎是顾客找上门来,还供不应求。主要原料是玉米、大麦、稻谷,所酿之酒醇厚芳香,县内外享有盛誉。”

晚饭后,松波、新文趁着酒兴,为施主所恩作画写字。松波作国画1幅,画的是一棵劲松,写字1幅,内容为“酒香”;新文书一条幅,内容为“凤舞”,不解其意。归返途中才知,“凤舞”二字皆为同行的红、霞二仙所题。

  • 上一篇:冬天,悄悄走进我的夜晚,走进我寂寞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