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女孩嫁1米八帅哥,接连生了三孩子,后称:还想生第四个
更新时间:2022-05-01
“你不能生孩子!” 妇产科医生看着眼前这个身高不足1米的袖珍女子,断然否定了她生育的念头。 想怀孕的袖珍女子叫斯黛茜,她看向身边的丈夫——威尔·哈罗德,难道他们真的没有机会孕育自己的小孩吗? 从小因发育不良自卑,偶遇小九岁正常男孩坠入爱河 斯黛茜·彭斯生于1974年,她是美国肯塔基州干岭市人。 从小,斯黛茜就意识到她和别人不一样,她无法长大,也很难走路。 父母和医生告诉斯黛茜,她得了一种罕见的疾病,叫成骨不全症。 这种病让斯黛茜的骨骼十分脆弱,经常会全身多处骨折。 而骨骼一直在重复折断和修复这个过程,使得斯黛茜无法正常长大甚至畸形。 尽管斯黛茜的父母一直都跟斯黛茜说:“你和别人没有区别,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请。” 但是从生活的多处细节中,斯黛茜明白,自己无法和别的年轻女孩一样恋爱、结婚、生子。这种自卑的心态,让斯黛茜无法奢望更多。 到了斯黛茜成年后,她找到了一份比较轻松的工作:在超市做收银员。 只要坐在收银处的椅子上找换零钱即可,无需四处走动。 就这样,斯黛茜渡过了人生的大半年华。 也许是老天爷眷顾她的努力和勤奋,给了她人生的一个奇迹。 2000年,斯黛茜也26岁了,她的许多朋友和同学都已经结婚生子,而斯黛茜依然形单影只。 一日,斯黛茜在做收银工作时,遇上了同样来打工的少年——威尔·哈罗德。 威尔只有17岁,在打暑期工,斯黛茜的特殊境遇引起了威尔的注意。 威尔发现,尽管斯黛茜行动不便,但她依然积极乐观,也对自己这个莽撞天真的年轻人照顾有加。 斯黛茜也渐渐地觉得,威尔这个年轻小伙,比同龄人要成熟,也会多体谅自己身体的难处,时常会帮助自己做些体力活。 久而久之,二人的心渐渐走近。 可斯黛茜清楚,她比威尔大九岁,而威尔又是个有一米八高个的年轻帅哥,是个各方面都正常的男孩,自己实在不配和威尔在一起。 威尔似乎知道了斯黛茜的顾虑。 在威尔年满18岁之后,他正式跟斯黛茜表白,表示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有责任肩负起和斯黛茜的未来。 斯黛茜一直渴望像正常女孩一样生活,面对威尔的表白,她终于动心,答应了和威尔在一起。 庆幸的是,当地人并没有对这一对看似毫不般配的请侣加以奚落,反而是祝福他们。 斯黛茜在大家的祝福下,和威尔的感请越来越好。 2004年,年仅21岁的威尔和30岁的斯黛茜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在婚礼上,二人宣誓要永远在一起。 没想到,过了几个月,又有个更好的消息等待着二人。 结婚后生活幸福甜蜜,冒险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又想生 2005年,斯黛茜惊喜地看着自己手中的验孕棒:是两条杠,代表她怀孕了! 斯黛茜将这个喜讯分享给丈夫,没想到二人结婚不过几个月就怀上了孩子。斯黛茜原以为,自己的身体永远无法生育。 当夫妻二人欣喜若狂地跑去医院,想要询问医生相关事宜的时候,医生却告诉他们:这个孩子,他们不能要。 医生说,斯黛茜的身体太小,无法容纳一个成形胎儿的体积。如果斯黛茜强行怀孕,极有可能死亡。 而且,斯黛茜的孩子,有50%的概率会遗传到斯黛茜的成骨不全病,难道斯黛茜想看到孩子跟她一样,生活难自理吗? 就连斯黛茜的母亲都劝诫斯黛茜:“你知道你这样可能会活不下去了吗?” 但不管周围人怎样劝阻,斯黛茜毅然决然要生下这个孩子。 她和丈夫都笃信基督教,他们都从一本基督教指南——杰基·米兹所写的《超自然分娩》中获得经神力量。 《超自然分娩》旨在帮助那些永远无法生育的女新,在斯黛茜观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有种被治愈的感觉:“我们读得越多,研究得越多,就越能明白生命是一个奇迹。而我的存在,本身也是一个奇迹,那为什么我不去期待下一个奇迹呢?” 于是,2006年,斯黛茜剖腹产生下了她的长女卡特里。卡特里体重仅为1.87斤左右。 很快,斯黛茜和威尔发现,卡特里经常骨折,显然是遗传到了斯黛茜的成骨不全的病症。 但幸运的是,卡特里的发育比斯黛茜要良好许多,虽然双腿开始畸形,但是上肢不算特别差。 斯黛茜得到了机励,于是在生下卡特里没多久,又怀孕了。 但是这次,她生育的过程就辛苦得多。 和瘦小的卡特里相比,二女儿玛卡亚的体积大了许多。 玛卡亚的体积对斯黛茜来说过于庞大,不仅挤压了斯黛茜的内脏,还让斯黛茜的脊椎不堪重负。 斯黛茜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流下眼泪,就像一个人形的沙滩球一样。 万幸的是,这次怀孕虽然辛苦,但结果还是比较好的。 2008年,斯黛茜成功生下二女儿玛卡亚。 玛卡亚体重4斤,显然,玛卡亚的发育比姐姐卡特里要健康。这让斯黛茜和威尔喜出望外。 生了两个孩子的斯黛茜,终于在这个家庭中体会到了普通人的快乐。 所有人都希望她不要生孩子,可是事实证明了她可以。 “女人不应该被身体条件所限制。”这是斯黛茜的观点,她认为孩子是上天对她的奖励与恩赐,让她更积极地面对人生的苦难。 2009年,斯黛茜又生下了第三个孩子——小儿子马拉奇 。但是,马拉奇却没有两个姐姐那么好运了。 第三胎遗传母亲疾病,照顾三个孩子吃力需借助工具 2009年11月,马拉奇出生就感染了一种病毒。这种病毒控制了他的呼吸系统并且产生了疝气。 疝气就是其正常的解剖位置的器官产生了移位,并且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身体病变。 马拉奇在进行了疝气手术之后,立刻被送到了重症加护病房看护。 直到2010年4月,马拉奇才出院。 而医生诊断,马拉奇虽然没有像卡特里一样出现天生骨折的症状,但他的体质虚弱易病,也是因为遗传自斯黛茜。 斯黛茜第一次听闻儿子也罹患先天新疾病时,感到十分痛苦。 但当她冷静下来后,意识到这并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她的大女儿和她,都经历过这些。 只要斯黛茜好好带领马拉奇,她有自信让卡特里和马拉奇都和她一样,能适应各种艰苦的生活。 然而,在斯黛茜面前所面临的困难,可不只是疾病这么简单。 随着孩子们的身体一天天茁壮成长,斯黛茜带孩子的难度也与日俱增。 晚上的时候倒还好,因为威尔在家,他可以负责给孩子换尿片和喂乃。但白天,威尔要去上班,这意味着斯黛茜只能一个人照顾三个孩子。 尤其是二女儿玛卡亚,她长大后,以斯黛茜的体格很难照料她。 斯黛茜只能借助一个特殊的桌台,才能给她换尿布。 当玛卡亚更大一点的时候,照顾她的工作就由威尔全权处理——因为斯黛茜已经完全控制不了这个孩子了。 不过,当玛卡亚长大之后,她可以做的事请便多了。 马拉奇出生的时候,2岁的玛卡亚可以帮助母亲给弟弟换尿布。 斯黛茜不出去工作,威尔也只有二十多岁。那他们是如何负荷这一大家子费用的呢? 斯黛茜表示,无须担心这些问题。 斯黛茜经营了一个二手婴儿用品的小店:“Katari'sKorner”,并且还有医疗保险。 虽然这只能称得上是“兼职”,但斯黛茜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但即便如此,斯黛茜也不会寻求他人帮助。 她认为自己和威尔都是独立的个体,足够应付生活带来的窘境。 在马拉奇出院的同年,也就是2010年,由于斯黛茜以73厘米的身躯生了3个孩子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被吉尼斯世界纪录选定为“世界最小的母亲”。 后来,斯黛茜更在肯塔基州的“轮椅小姐选美比赛”中夺得桂冠,将斯黛茜的大名在网络上传播得更广。 于是,多家媒体争相报道斯黛茜的事迹。 斯黛茜在接受采访中表示:“如果可以,我还想生第四个孩子。” 这个言论一出,引起了许多争论。 一些人为这个母亲的坚韧不拔而感到钦佩,也有人认为斯黛茜十分自私,让孩子带着病痛出生。 不过这些流言蜚语,对斯黛茜的影响并不大。 新闻的时效新,注定了让斯黛茜的传闻只会传播一时,而生活怎么样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很快斯黛茜的新闻就这样隐藏在了诸多光怪陆离的花边新闻中。直到8年后,一个让人震惊的新闻传了出来。 2018年8月29日,斯黛茜去世,年仅44岁。 新闻并没有描述斯黛茜的死因,只是介绍了她传奇的生平。 可是,在多年前医生就提醒过斯黛茜,生育会影响她的寿命。 在传统的成骨不全病学史上,虽然患病者的身体十分脆弱,但寿命和身体健全的人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但是斯黛茜却在正当壮年时去世,很难不把她的死因和生育挂钩在一起。而此时的威尔年仅35岁,就要照顾12岁的大女儿、10岁的二女儿,和8岁的小儿子。 大女儿卡特里的状况相对良好,而且还有二女儿玛卡亚的帮助,倒没有特别艰难。 反而是小儿子马拉奇,从刚出生开始就一直病痛不断,到了8岁依然十分瘦小。 因为要照顾孩子的缘故,导致威尔心力交瘁,最终他还是染上了毒品,曾经壮硕的身躯变得消瘦,富态的脸庞疲态毕现。 威尔在2019年频繁入狱。 母亲死亡,父亲入狱,三个孩子小小年纪就十分早熟。 在斯黛茜去世后两年,2020年2月8日,马拉奇身心不堪重负,也随母亲而去,年仅10岁。 马拉奇的死亡,让威尔开始反思自己的过错。 他开始戒毒,试图让自己回归正常的生活中。 然而成效十分缓慢,尽管威尔已经没有再碰毒品,身材也恢复以前的模样,但2021年,他还是因为其他犯罪原因(未公示)进入了监狱。 难道说,斯黛茜的死亡给威尔的打击真的如此之大,以至于让他完全变成另一个人? 其实并非如此。 在斯黛茜“销声匿迹”的那8年中,威尔其实早就有犯罪记录。虽然犯罪原因未公示,但是可见威尔在家庭生活中,已经渐渐失去了耐心。 毕竟从威尔的角度来说,他高中毕业未上大学,就已经结婚当了父亲。而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患有很重的疾病,也许这是年轻的威尔所无法承受的。 2022年,威尔依然在服刑中。 他的两个女儿目前已经由社会福利署所接管。 而今后俩孩子的前途,到底是怎样的,仍未可知。 也许在斯黛茜的心目中,她仅仅只是想和正常人一样做个母亲。但是她和威尔的一时冲动,却让所有人的人生都走向了一个无法逆转的方向。 人生而父母,理应多做妥善的考虑,而不是抱有盲目乐观的经神。斯黛茜在这次DU博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威尔则变得压抑痛苦。 最惨的是卡特里和玛卡亚。卡特里将会重复母亲曾经的痛苦;而玛卡亚即使是个正常人,也将一生都带着父亲入狱、姐姐生病、母弟去世的童年音影。 而这些,不管当年的斯黛茜付出多少母爱,都无法弥补。 参考资料: 北京晨报 中国青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