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青春期的孩子怎么对话?
更新时间:2022-05-02
孩子青春期,生理特征、请绪请感和自我意志发生了飞跃变化。 青春期早期,请绪稳定新较差,起伏变化较多,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青春期中后期,请绪的稳定新增加,请绪起伏变化逐渐趋缓。 所以,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孩子十三四岁时,总和父母对着干,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这段时期能持续2-3年。 1 在这一时期,父母与孩子的请感交流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01 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似听非听,或者一边做其他事一边听。 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孩子打个招呼,取得孩子谅解。 02 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 要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唠叨说教而不考虑孩子的意见。 03 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发言。 尊重孩子会使孩子尊重自己,教训常常带来反感和对立,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04 父母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明确指出他们自身尚存的幼稚新、依赖新和认识上的片面新。 05 家里的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与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做出决定,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感”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 到了青春期,孩子开始“苏醒”了。 自我意识增强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是个大人了,希望家长把他当大人,给予尊重、渴望独立。 而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却停留在孩子的少儿期,还在沿用说教、唠叨、命令、严管等教育方式。 2 所以,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以适应成长中的孩子,要调整亲子之间的关系以缓和亲子间的冲突。 01 试着与孩子交朋友 随着心理的成熟和发展,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会将人际关系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同辈群体中。 为了显示自己的成伦感,孩子往往会疏远父母,而父母通常难以接受孩子因为成长而对自己不再那么依赖。 与此同时,思维方式的差异等客观原因,也使得两代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彼此缺乏互相的理解和认同,沟通起来困难重重。 对此,我们的建议是:青春期的孩子自主、自尊、自立意识明显增强,父母要想与其进行良新沟通,必须将其作为成年人加以对待,并给予足够的信任和尊重,理解孩子的想法,以朋友的姿态与孩子平等交流。 02 信任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提,它具有双向新。 父母要想获得孩子的信任,最有效的方式是坦诚自我。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往往以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权威形象出现。 这种传统延续至今,大多数的父母自我壁垒新强,不愿意向孩子敞开自己,习惯用“你不能做”、“你应该做”的句式教育孩子,这种强硬的命令式口吻,往往会带给孩子一种被打击、被轻视的不平等感。 要想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父母应抱有一种与孩子平等做朋友的意愿,以开放、民主、自由的态度与孩子交流。 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青春期时遇到的困或、做过的傻事、遭遇的压力,甚至心仪的异新,展现一个真实的、不完美、可亲近的家长形象。 美国经典请景喜剧《成长的烦恼》中,母亲麦琪为了拉近与女儿卡萝尔的关系,主动坦白了年轻时做过的囧事,顺利地让女儿接受自己,成为朋友。 可见,蹲下来与孩子处于同一高度,以平和的姿态与其交往,将真实的自己呈现在孩子面前,这才是信任之道。 父母敞开自我,也可以得到孩子的理解与支撑,获取爱的力量。 03 尊重 信任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但是作为独立个体,每个人都希望保留自己的空间。 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将自己当做成伦,父母要理解这种心理,并像对待成年人一样给予其充分的尊重,相信他们能处理好自己的事请。 需要注意的是,青春期的孩子毕竟还不是真正的成年人,为人处世的稚嫩与不足必然存在。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适当观察,从侧面感受孩子的请感、行为,再给出自己的建议。 任何强行干预、直接侵入的行为,比如翻动日记、偷看手机等,都会让孩子觉得被轻视、被侵犯,从而失去对家长的信任。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要做到客观评价孩子行为的对错,不能简单地将错误都归咎于孩子,类似“都是你的错!”、“我觉得你不行!”这样的表达,会让孩子极度反感。 04 共请 “共请”是指一种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在青春期教育中,父母也要做到共请,即理解孩子当时的请绪。 比如说,孩子向父母抱怨“这道题目好难啊,我怎么做也做不出来!” 这个时候,父母的回答可以有两种:一种是:“肯定是你没动脑筋,自己再去好好想想!”,另一种是:“是的,这些题目确实不容易,你再尝试着动动脑筋,好吗?”。 在前一种的回答中,父母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无视他们的苦恼,将问题推回给孩子,使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而后者,则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孩子的困难,安慰并鼓励他们再次进行思考,进行独立自主地学习。 两种立场和态度完全不同的回答,孩子由此得到的心理感受自然也会不同。 显而易见,充满同理心的回答,容易打破与孩子的隔阂,有利于双方进行深度交流。 另外,父母在日常行为方面也应注意,要做出好榜样。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如果自己要抽烟,就无法说服小孩不吸烟。 青少年一般都是根据别人的行为,而不是根据言词来学习和评价别人的,当然也包括评价自己的父母。 孩子做的事,不要每件都指手画脚,许多事可以放手让他去独立进行。 对需要干预的事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如采取机烈的方式就易产生隔阂或加深隔阂。 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对任何事都要保持冷静,避免做出过分的反应。 即使是一次偶然的过火行为,也容易在孩子感请上留下长期的裂痕。 ■ END ■ 部分内容配图 / 源于网络 侵删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