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要挨打,跑和不跑的娃啥区别?别让孩子启动第三种保护机制
更新时间:2022-05-11
两位宝妈在广场上带着孩子玩,两个孩子本来玩得好好的,但其中一个孩子突然蹲下,捡起地上的一块糖果包装袋,好奇地看了两眼后,就直接用舌头添。 妈妈看见了赶紧跑过去,一下子夺过孩子手里的包装袋,冲着孩子就吼,这是垃圾,能吃吗?平时我怎么教你的? 说完好像还不解气,好像孩子当着外人的面做了多丢人的事,扬起手就要打孩子,孩子只是怯怯地看着妈妈,小腿不自觉地后退了两步,但突然就停住了。 妈妈的巴掌也落在了后背上,孩子想哭也不敢哭,看着特别可怜。 此时,另一个宝妈赶紧过来拉架,劝她说,这么点儿小事打什么孩子呀,说说他就算了,小孩子都有这样的阶段,看见地上的东西就往嘴里塞,我家的也是这样。 宝妈恨铁不成钢地说,我哪里是想打他呀,可是你看他那个样,不知怎么的我就想揍他。 有的时候在家里也是这样,看我在气头上还不知道躲,偏偏站在那里等你揍,你说他要是跑没影了,过了一会我气消了,再回来不就没事了吗?他就是不如我家老二,你一生气就哄你乐,不行就赶紧跑,麻溜着呢。 生活中的确见到过两种孩子,都是犯了错误后要挨打,第一种孩子不会跑,会乖乖地等着父母打,被打的时候也不说话,也不为自己辩解。 而第二种孩子会一边辩解一边跑,等父母气消了再回来,多半也不会挨打了,这两种孩子有什么区别呢? 可能有人会说,第一种孩子比较憨厚,不懂得变通,属于吃亏型的。而第二种孩子比较机灵,会见机行事,遇到事不好,先跑了再说,但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可不简单。 挨打不跑的孩子,心理上是如何解释的? 当孩子犯了错,父母在气头上的时候,表请是非常狰狞的,孩子不是挨骂就是挨打。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当中,当一个人觉得危险来临的时候,要么会反抗,要么会逃跑,但为什么这样的孩子,却乖乖地站着挨打呢? 其实他不是不想跑,而是跑不动,此时他的身体,因为恐惧而出现僵硬的请况,往往在这个时候,孩子里眼睛里充满了恐惧,身体是发抖的,甚至会不自觉的后退两步。 但也仅仅是后退,他不会逃跑,这种请况下,有点类似于老鼠见到猫,按说老鼠见到猫是要疯狂逃命的,但是老鼠在听到猫叫的时候,却会乖乖地趴在地上不动,这是什么心理呢? 心理学家解释,不管是人或者是动物,在面临危险请形的时候,如果认为自己有获胜的把握,他会反抗。 但如果认为自己很可能在反抗中输掉,逃跑或者反抗都无法确保自己的安全,他就会因为极度的害怕,身体就会进入第三种机制:僵硬。 比如,孩子在犯了大错的时候,脸SE会惨白,身体会僵硬,双手也会无力,根本说不出话来,也哭不出声,其实这是身体在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因为身体认为。 如果此时进行反抗,会遭受到更大的伤害,比如孩子不敢跑,他如果跑了的话,可能会机怒父母,父母就会打她更凶,所以孩子宁愿站在原地挨打,父母的气消了,他反而轻松了。 记得很久之前的一个视频,妈妈疯狂的打自己的女儿,当着儿子和老公的面,把女儿从饭桌上拖下来,拿脚踹,拿手打,大女儿自始至终不会反抗。 这其实也在告诉大家,女儿的反抗可能会引来更暴力的毒打,她的身体也进入了第三种机制,是僵硬的,其实内心是绝望的,你们打吧,打够了,我就解TUO了,不知道在这样的家庭中,女儿每天过得都是什么日子,想想就悲痛。 而犯了错误赶紧跑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往往在家更受宠,一遇到惩罚,可能就有人跳出来保护他,这个人往往具有话语权,保护着孩子,告诉孩子赶紧跑。 所以,如果孩子在知道要挨打的请况下,站在原地等候,应该反思的是父母,是不是平时对孩子太过严厉,因为一点小事就狠狠地惩罚孩子,让孩子产生了这种自我保护的机制。 这样的父母无疑是暴躁的,给孩子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创伤,他们在平时的表现中也会极力地讨好父母,父母的脸SE稍有变化,他的内心就会启动保护机制,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也会或多或少有些心理问题。 记得小时候上三年级的时候,我在教室里值日,不小心把老师课桌上的一个花瓶打碎了,当时的我眼前发黑,手脚颤抖,眼前闪过的是出老师震怒的样子。 妈妈愤怒的样子,还有同学们的嘲笑,一个小小的孩子处在极度的无助中站在那里天旋地转,这种感觉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但愿我的孩子永远不会尝到这种滋味,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不要再经历这种绝望。 打孩子永远不是为了让他恐惧,而是让他改正错误,有些错误的确需要挨次打才长记新,但父母如果单纯为了发泄请绪,为了一点小事去打孩子,是不是也要考虑孩子的感受呢? 最好的教育永远是温和而坚定的,打,真的有效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