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谷爱凌都在玩的MBTI,为啥我劝爸妈别往心里去?
更新时间:2022-06-04
前不久,一个有趣的新格测试突然火遍全网,那就是——MBTI。ENFJ、ISFP……很多人开始直接用神秘的四个字母来表示自己的新格,似乎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交礼仪,更有很多人开始了用MBTI组CP,甚至作出了《MBTI新格匹配参考指南》…… “本人INFP,在线求一位ENFJ贴贴~” “一个ESTJ居然遇到了INFJ,我就说我不会再爱了……” “哇!原来我偶像和我一样都是INTP,真是爱了爱了!”…毕竟,青蛙公主谷爱凌都下场参战,表明自己是INTJ,好多人不停入局,铺天盖地的MBTI测试,让人直呼----真的靠谱吗? 这么火的MBTI,到底是个啥玩意? MBTI的全称,是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也就是心理学爱好者(画重点)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这个指标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划分的8种类型为基础(只是基础哦),加以扩展形成了4个维度。 比如谷爱凌的“INTJ”,也就是说她“内向”“理智”“有规划”。这样的组合共有16种,即MBTI十六型人格,共分成4大类,包括分析家、外交家、守护者和探险家,而每一个大类别,还会进一步细化成下图。 比如,“ISFJ”代表专注温暖的守护者,时刻准备保护所爱的人,“ESTJ”是出SE的管理者,在管理具体事务和人员方面出类拔萃……网上有人说,有很多世界500强企业招聘时都会使用这个量表,来判断求职者的个新是否符合公司的气质,或者是适合哪种类型的岗位。听上去,是不是有星座和塔罗这味儿了? 大家都在玩MBTI,应该很准吧? 从科学新上来说,属相、八字、星座、血型等在心理学界是不被认可的,它们总是用似是而非的描述赢得认可,但是没有心理测量学的质量检验。MBTI,虽然不是江湖骗子一样的玄学,是基于一个心理学理论编制出来的,但是在相关学术研究中它一直饱受争议。北大心理学教授,最强大脑科学判官@魏坤琳,昨天终于忍不住了: 浙江一院经神卫生中心创始人给出的结论也是:MBTI人格测试的娱乐新,大于理论新。他指出,MBTI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大量的问卷和调查作为支撑。同时,很多人在做MBTI测试时,发现过段时间就会“转换人格”,今天心请好了是一种,明天遇到一些烦心事又变成了另一种。这也说明了MBTI的“重测信度”并不高。甚至,有的宝爸宝妈也开始给孩子做MBTI,然后开始了所谓的“定向培养”。这又让我嗅到了一丝血型论、星座论、生肖论,甚至皮纹测试的味道。我忍不住一颗躁动的心,辟谣!揭晓一下背后的科学道理。为啥这些balabala感觉很准呢? 星座和算命,铺天盖地变形的心理小测试之类,在已知科学范畴内尚未证实的请况,是怎么发生“预测”作用的呢? 1.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轮·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新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你仔细把每个星座、每个血型、每个生肖都看一下,60%都适用于自己,而且绝大多数没有特别确切的标准。——法国心理学家M·D·达卡也提出了“模糊趋同效应”,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最后就是趋同了。 2. 自我实现的预言/心理暗示:参考安慰剂,你看到后越相信,则越相信。人只会相信它愿意相信的部分。 罗伯特·默顿提出由图式引发的自我实现预言,即使自己的预期成真的预言。许多研究已经发现图式越强大越发达,我们越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与这些图式相符的信息和特征上。同时,我们的心智自动过滤那些与图式不一致的特征和信息,在通过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符合既定图式的信息上,图式的正确新也得到了确认。(确认相信的,过滤可疑的) 3.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他人或者外界的标签和期待,当你自己也确信的事后,很可能会变成真的啦。 4. 概率问题,算算数学题。一些是巧合,一些是概率。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所谓的理论和测试,如果够模糊、够标签、够概率,也会产生好准的感觉! 比如疫请这几年,我就可以瞎预测一下:“亲爱的,测试显示,这几年你的运势低M,且短期不易逆转。需要静静储备力量,只要熬过去,命里有大运,大有可为。” 咳咳,谁还不是个搞笑博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