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VS海淀机娃,孩子的成长经历真的会影响一生吗?
更新时间:2022-07-07
最近,一则访谈视频在网上火了:“小镇青年、海淀机娃,谁过上了理想生活?” 视频中的两个女孩,一个是来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小镇做题家”全嘻嘻,毕业于北京大学;另一个是出生在北京海淀的他塔拉,正在哈佛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 无论是远离家乡、步入大学,亦或是走上工作岗位,“小镇青年”和“海淀机娃”的标签始终伴随着他们。 这样的身份塑造了他们的一部分人格,也给他们的未来留下了许多未解之题。 01 小镇青年:生活的“低谷”决定了生命的弹新 全嘻嘻出生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那里自然灾害频发、农民收入微薄,是全国有名的扶贫县。 很小时候,嘻嘻的妈妈拉着她走在路上,指着整条街的人说:“你知道吗?这条街上所有人都比我们家有钱,所以你一定要好好读书。” 上中学时,她和妈妈坐了2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来到北京,住在最廉价的旅馆,唯一的旅游活动就是参观北京的好大学。 从那一刻开始,嘻嘻完成了自己对于学历的“立志”,明白只有上一个好大学,才是自己TUO离贫困的唯一方式,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让家人过上好的生活。 和很多“小镇青年”一样,嘻嘻从小被灌输了关于竞争的理念和草作方法。 “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这些在旁人看来略显戏谑的口号,陪伴小镇做题家们度过了无数个寒窗苦读的日夜。 能够挤过高考的独木桥是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方式,能够打败别人是他们只身一人站在大城市的武器。 嘻嘻说,“我身上有着非常强的攻击新。”她很难与比自己优秀的人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亲密关系,这也带给了她持久的孤独。 而另一方面,小镇青年努力的价值是看得见、莫得着的。 如果一个来自小城市的孩子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在高考中TUO颖而出,他未来接触到的人和事、生活的规则、建立家庭的方式都会发生质的改变。 因为经历过人生的谷底,所以明白了努力的意义;因为有着对改变现状的渴望,所以有了坚持和奋斗的动力。 视频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100到100的成长,建构起了小镇青年生命的弹新。” 从寒门学子到都市白领,小镇青年用短短几十年时间,亲身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到互联网时代的变迁,这使得他们人生的带宽可以无限延展。 扎得足够深的根系给了小镇青年们向上生长的养分,他们更加相信奋斗的意义,更有信心去改变不合心意的生活和不够完美的世界。 02 海淀机娃:从“被安排的人生”中寻找另一种可能 他塔拉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她从来没有真正拥有过属于自己的时间,而是永远被父母赶在前往下一个课外辅导班的路上。 “幼儿园下午3点放学,3点到5点我被安排在一个指定的游乐场玩,5点开始家教老师会来给我补习英语和钢琴,晚上八点半准时睡觉。我的前十几年,都是这样被安排好的生活。” 上了高中,她所在学校采用了“轮换制”的班级制度:前16名和后40名被分在两个不同的班级,如果在考试中跌到了16名之后,就需要搬着自己的桌子,换到另一个教室里。 “这听起来很屈辱。”嘻嘻评价说。 慢慢地,他塔拉意识到自己小时候的快乐其实是被阉割的。只能在指定的时空范围内享受短暂的玩乐时间,这导致她长大后也无法享受随机新和小细节带来的惊喜。 甚至于她的妈妈也觉得,如果能够重新来过,她不希望自己拥有一个这样“优秀”的女儿。 牺牲掉大部分童年来换取一个未来的机遇,这或许是“海淀机娃”需要用漫长的时间去弥补的遗憾。 当然,“海淀机娃”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幸运。 参加夏令营、去常青藤读书、在外企实习,这些让小镇青年望尘莫及的资源,却只能构成海淀机娃一种“平均的人生”。 嘻嘻说,自己最羡慕北京孩子的一点是,在面对工作中的难题时,他们想要解决问题,并不是因为这样做可以升职,而是因为他们真的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是因为他们自己想要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渥的家庭环境给了他们一种不那么“竞争型”的人生。因此,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少了一些焦虑,多了几分淡定和悠哉。 03 决定理想人生的,是我们看待成功的方式 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谈论“小镇青年”和“海淀机娃”时,所选取的样本,都是在竞争中胜利的佼佼者,而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也是属于极少数成功者的奋斗史。 每年高考,只有1.6%的学生可以进入985高校,18%的人能够考上一本,进入清华北大更是属于少数者的罕见特权。 而成功的代价,则是牺牲了同伴和友谊、童年的快乐、远方的故乡乃至一部分亲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镇做题家”和“海淀机娃”,或许从来都不是站在对立面上的个体,而是有着相似成长经历与教育经历的共同体。 全嘻嘻的堂哥和表弟,上中学时就辍学去打工,早早地养家糊口、娶妻生子。 在广袤的社会里,还有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农村和小镇青年,都长久地留在了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 与“小镇青年”和“海淀机娃”相比,他们似乎是竞争中的失败者——学习成绩不好、没有上好的大学、工作也不够体面。 但是,他们所拥有的生活,难道就不值得过吗? 迈克尔·桑德尔在《经英的傲慢》一书中,对“优绩主义”提出了质疑,认为“优绩至上”的观念祝贺成功者,诋毁失败者,削弱了人们对公共利益的责任感。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说,在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之外,还可以有一种生活境况的广泛平等。即使是那些没有获得巨额财富和上层社会地位的人,也应该获得平等的尊严和关怀。 正如桑德尔所说,“即使是一个向上流动非常强的社会,也需要找到办法,让那些没有向上流动的人在原地蓬勃发展。” 从每一个个体出发,决定什么是理想人生的,或许也可以跳出世俗对于成功者的普遍定义,用一种更宽厚、更谦逊的标准,去认可每一种人生的际遇和选择。 与其为孩子安排理想的生活,不如教给他们一种看待生活的方式。 让他们无论在怎样的领域、怎样的境况里,都能够过上自我满足的、有尊严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