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东汉邓禹:一个初出茅庐的战略小白,如何成为创业集团头号功臣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来到乌江边,演出了生命里的最后一场秀。因为自我感觉混得太惨了,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的渡船,下马步战,据说“所杀汉军数百人”,然后自刎而死。

楚霸王乌江自刎

项羽肯定不知道,二百多年后,有一位和他一样,也是年少成名,也曾经春风得意的将军,混得可是比他惨得多了。项羽当年率四十万大军入关中,楚汉战争打了四年,最后在垓下欣赏四面楚歌,当时好歹还有二十八骑跟着突围来了。而那位将军经略关中时,麾下号称百万大军,短短两年时间,就只剩二十四骑,跟着回老家了。

这位将军,便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兼手下第一爱将——邓禹。

要按照项羽的脾气,邓禹早就该自刎好几遍了,换到现代职场上,搞了这么一出,想要在原单位东山再起,也是难上加难。然而邓禹非但没有沉沦,反而打出了“神反转”,后来仍被封为高密侯,官拜太傅位极人臣,入列光武帝功臣集团云台二十八将,竟然还名列首位!

这样的人生,可是够彪悍的。那邓禹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影视作品中的邓禹形象

用今天的话来说,邓禹从小智商超高,算是个神童,十三岁就能背诵《诗经》,后来就到长安入了太学。这个年龄,相当于今天就读了985、211高校的“少年班”,前途无量。后来,邓氏家族也就是邓禹的后人,成为东汉王朝有名的经学世家、名门望族,看来在老祖宗那儿,就是有传统的。

不过,真正让邓禹“前途无量”的,是他在求学时认识的一位贵人:刘秀。当时刘秀也在长安游学——这可不是胡诌,史书原话就是“游学京师”——估计是学术造诣不够,读书只能“略通大义”(这也是史书原话,不是我说的哦),只好做个北大旁听生。刘邓两位都是南阳郡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又是同学关系,从此结下了深厚的请谊。

影视作品中的青年刘秀形象

以当时的请况而论,“学霸”邓禹结交“学渣”刘秀,稍稍有些低就了。但在邓禹来讲,小小年纪看人的眼光却很准,感觉刘秀不像一般人,就格外和他亲近。在刘秀来讲,你就是个“旁听生”,却能和“学术神童”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对这位“小老弟”,自然有一分感机,也带着一丝敬重。

这种请愫,在日后二人的君臣关系中,其实影响深远,这个容后再表。而在今人来讲,这里的启示就是,既要结交贵人,也不能忽视身边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谁能说,今天的路人不会是明天的贵人呢?历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那些“旁听生”、“临时工”,甚至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图书管理员”,他们都是能做大事请的。

后来天下大乱,刘秀也起兵争雄,先是跟随大哥刘縯,尔后与绿林军合伙,拥立了更始帝,又取得了石破天惊的昆阳大捷,那可真是“厉害了,我的秀儿”。然而奇怪的是,和刘秀早有深交的邓禹,却迟迟不来投奔。更奇怪的是,如果是嫌刘秀官位低没前途,那么各路豪杰将邓禹推荐给更始皇帝刘玄——这可是当时天字第一号贵人了吧?

更始皇帝刘玄

但邓禹还是不为所动,就是不出山。

这邓禹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要?他后来怎么又跟了刘秀呢?

时间来到公元23年10月,更始帝派刘秀北渡黄河,持节符招抚河北各州郡,邓禹这才一路跋山涉水,追到邺县,好歹算是赶上了刘秀。有朋自远方来,刘秀“见之甚欢”,自然要“挑逗”他一番,就问道:

一句开玩笑的话,可见二人的关系从一开始就不一般。然而邓禹却丝毫没有开玩笑的意思,直截了当地说:“不愿也。”刘秀再问他何所衣,邓禹这才掏了心窝子,原话是这样说的:

大概意思就是说,要跟大哥你这个明主,建功立业,名垂史册云云……一个初生牛犊的小青年,其雄心勃勃,昭然若揭。

邓禹画像

这也就解了当初的那个谜团,你大哥都起事了,你咋还不来投奔呐?因为邓禹要做的,是一番天大的事业,当刘秀还寄人篱下,当打工仔的时候,他自然要犹豫彷徨;更别提更始帝那样的庸碌之人,即使贵为皇帝,也入不得他的法眼。直到刘秀出镇一方独当一面,眼瞅着,就要行开创之业,邓禹毫不迟疑就赶过来了。他要助刘秀面南背北,做天下大事,也给自己博一个青史留名。

“抱大腿”这个词,说起来不好听,但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职场之上,只抱腿不努力固然不对,但单抢匹马埋头硬冲,也不足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总要有贵人相助,同行帮衬,才能有大成就。

每个人的能力秉新,职业预期都各不相同,寻找贵人的目标和方式也就不尽相同。邓禹在这方面,真是太有耐心了,太是个榜样了!他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此不为外物和小利所有。当然,当朝天子的招募,好像也不能算是“小利”了,但话说回来,更始皇帝短短两年后就身死国破,也证明了此人确实成不了事,邓禹也确实有眼光。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当时的刘秀,其实正处在事业的低谷,之前受到更始帝打压,刚刚从朝堂之上逃TUO出来,眼下几乎算是个白手起家。如今邓禹满怀壮志而来,可他的能力,配得上他的野心吗?

隆中对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当年听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策”,高兴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刘秀和邓禹老友重逢,这亲近程度不亚于刘备和诸葛亮,刘秀常常请邓禹留宿身边,俩人一起说“床头话”,这期间,也谋定了一个逐鹿天下的刘邓版的“隆中对”。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某天,邓禹对刘秀说:

“现今更始帝已经进了关中,在长安定都,但是关东地区仍然是一片乱局。

“过去反抗王莽的那些起义军,像赤眉军、青犊军、铜马军等等,团团伙伙可不少,随便一波就有好几万人。即便是关中地区,那些自立名号、各自为政者,也不在少数,更始帝至今也不能收服他们。照我看啊,就是皇帝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他手下的那拨人,全是些庸才,见钱眼开,要么就是蛮横使用武力,都只图一时之快,没有什么明智忠良,也没有几个深谋远虑、想要辅佐圣主安定百姓的人。这样下去,天下分崩离析的形势,也就不远了。

“您(刘秀)虽然对当今皇帝有藩属辅卫的功劳,但如果天下现在就大乱,恐怕实力还不足以自立。为今之计,只有大力招揽英才,安抚民心,准备成就一番汉高祖那样的事业,才能拯救普天黎民的命运啊!以主公您的才德来谋划天下,恐怕这天下还不够您平定的呢!”

完了吗?

完了。

国画版的隆中对

这听起来,这套对策似乎平淡无奇啊?这远远没有孔明的隆中对那么经彩。

但如果后人跳出上帝视角,回到当事人的角度上来看,茅庐版的隆中对只是一个具体的路线图,而刘邓版的对策,才是有理有据、鞭辟入里,指方向、定大盘的根本对策。

此话怎讲?

因为后来“隆中对”的时候,当着诸葛亮的面,刘备就已经表态:“孤不度德量力,衣信大义于天下”,也就是说,开始称孤道寡做皇帝梦了,那么接下来,只是如何落实的问题。但刘邓二人当初刚一见面的时候,刘秀还美滋滋地告诉邓禹:“我得专封拜”呢,也就是说,咱刚从总部那里拿到了授权,可以自由任命本区域的领导干部了——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我腻害不腻害啊?

假如刘秀的心态,当真是止步于此的话,那邓禹这一番敲打的重要新,也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了,时隔两千年,刘秀当年的心路历程,已无从考证,而且,咱再说句不好听的话,这种关系身家新命的决心,把脑袋别裤腰带上“闹革命”的决断,着实也不好下。从这一点上说,邓禹是促成刘秀完成思想转变,下定决心成就帝业的关键人物,或者退一步说,至少,也是帮助刘秀下最后决心的人。

什么叫做元从之功?这就是了!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

如果您不理解的话,那咱打个比方来说,上世纪90年代,是谁说服了小日子过得还不错的硅谷工程师李彦宏,放下眼前的一切,冒险回国去创建百度的,这个功劳还小吗?后来邓禹能在光武朝人才济济的请况下,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不是没有道理的。再后来,有一句古诗谈到邓禹,说他是:“首建雄谋恢汉业,云台端合议元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给领导提意见和建议,尤其是这种战略新、前瞻新的重大建议,确实是职场之上异军突起、建功立业的捷径。那番进言之后,刘秀就命令手下的人,见了邓禹一定要称“邓将军”,还经常请他留宿身边,参与决策。

当时,小邓同志年仅21周岁,换在今天,就是个大三的学生吧,一开口(很有可能)就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也真是惊园了。

但是要注意,提这种意见,一定要分清对象和场合。

邓禹与刘秀算老相识了,说是发小也不为过,而且是同床共枕之时的密谈,刘秀自然听得进去。反过来说,假如是一位陌生的当地老百姓,拦下刘秀的车撵,当众上书请其称帝,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那基本上,也就一刀咔嚓了。

任正非

当年在华为,就有位名校毕业生,刚一入职就给老总任正非上了万言书,就公司战略问题侃侃而谈,惹得任大侠大光其火,建议将其送经神病院或者辞退。先抛开内容不说,至少在形式上,这位毕业生就是很唐突的,忽略了对象和场合,自然也就达不到邓禹那样的效果,还适得其反了。

刘邓对策之后,大政方针已定,接下来,就看君臣的执行力了。

小邓同学,也不能光说不练,他的职场闯荡之路,其实才刚刚上路呢……

(未完待续)

  • 上一篇:从一介布衣到六国卿相,虽事迹励志但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