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被赐死时,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秦昭襄王为什么就容不下他?
更新时间:2022-04-19
白起之死,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罪名,既未叛国,也没造反。秦昭襄王赐死他,不是容不容得下的问题,而是恼羞成怒之下,做出的冲动决定。 估计秦昭襄王冷静下来后,会为此感到后悔。 毕竟像白起这样几百年才会出一个的战神,真是太难得了,山东六国折损在他手上的军队多达百万!没有白起消灭六国那么多有生力量,不敢说秦国统一不了天下,但至少也得推迟许多年吧。 具体怎么回事呢?得从白起的一系列战绩说起。 早在长平之战前,白起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名气,威震天下。 他曾大破魏韩联军24万,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又攻陷楚都郢城,因战功被封为武安君。后来秦国想拿韩国,赵魏联军来救,白起斩首13万,溺毙赵卒2万。 一连串令对手闻风丧胆的斩首数字,令他的名字,到后来都有了小儿止啼之效用。 引发长平之战的上党之争,韩王之所以想把上党献给秦国,就是因为白起打下了韩国的野王这个地方,处于野王与韩国之间的上党就成了一块飞地,韩王不献都不行。只是后来上党郡守自作主张,把上党献给赵国,秦王才愤而攻赵。 当时秦国最耀眼的大将无疑是白起,但秦王可能也担心他功高震主, 一开始派去攻赵的是另一名将领王龁,久攻不下才秘密换上了白起,大败赵括,坑杀40万赵国降卒,动摇了赵国的根基。 接下来在如何对待残血赵国的问题上,白起和秦昭襄王发生了分歧,而这也是白起被赐死的第一个因素。 按照白起的谋划,应该趁胜追击直指邯郸,大举进攻灭了赵国。但秦昭襄王考虑到秦军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也很大,有点犹豫。 而这个时候,被白起吓得噩梦连连的韩王和赵王,派出使者苏代带着重金去行贿秦国丞相范雎。 苏代不是普通人,是战国名嘴苏秦的族弟,同样很会说话,他找到范雎后,说如果白起灭了赵国,秦王就能称帝,白起战功赫赫,必为三公,位立众臣之上,到时哪还有你范雎的立足之地? 这番话算是说到范雎心坎上去了。 秦国一直有土生土长的本土派,和别国投奔来的外来派,两派之间不太和睦,都看对方不怎么顺眼。白起就是个本土派,而范雎是魏国投来的外来派,两人关系恶劣,因而范雎绝对不想看到白起得登高位。 于是范雎劝说秦昭襄王休战,请求他接受韩、赵两国的割地求和,韩国愿割垣雍,赵国愿割六座城池。秦昭襄王一想,不打仗白得这么多地盘,不错,就撤军回国了,坐等收地。 白起气得要命,此后把范雎视作仇敌,没少骂他,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多,这为后来范雎再次进谗言埋下伏笔,是白起悲剧的第二个因素。 然而,秦昭襄王万万没想到的是,赵王竟敢毁约。六座城不是小数目,赵国朝堂上吵成一团,赵王也很心疼,索新不给了,整兵备战,宁愿再打一场也不献城。 秦昭襄王十分愤怒,这简直是对他个人的侮辱,打,必须打,直接打赵国都城邯郸,灭了丫的!这次他决定派出大杀器白起,之前白起一再请战,现在就满足他吧。 不料,白起竟然不赞成此时出兵,这是他被赐死的第三个因素。 他的理由是,邯郸防御工事坚固,易守难攻,而且诸侯不可能看着赵国灭亡,必然出兵相助,一日就能到达邯郸。 反观秦军,远隔河山去争别人的国都,援兵、粮草都难以及时补充,本就处于劣势。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这不是攻赵的好时机。又说自己病了,不适合领兵出征。 话是挺有道理,但白起是纯粹的武人,不讲究什么语言的艺术,言谈之间,偷露出一种“以前让你打你不打,现在再想打就没机会了”的意味,秦昭襄王极为恼火。说实话,谁都烦这种先知似的人物。 秦昭襄王不信邪,没了你白起,我秦国难道还不打仗了!先后派王陵、王龁等将领为主帅,率30万秦军猛攻邯郸,久攻不下,又遭到楚、魏数十万联军的攻击,差点全军覆没,整个秦国为之震动。 整场邯郸之战的走向,几乎跟白起当初预估的一模一样。这下白起又说了,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这话传到秦昭襄王耳中,也不顾白起之前说自己病了,当即大怒强令他出战。 白起生病也是真的,他都70多岁的人了,年老体衰很正常,推辞了几次,最后无奈带病上路,行至杜邮收到赐死的诏书。 范雎也在其中起了作用,秦昭襄王本就对白起不满,他还在一旁煽风点火,说白起迟迟不肯奉诏是心中有怨言,秦昭襄王便赐死白起。 白起临死前悲痛地仰天长叹,说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然有此结局?隔了一会儿又自己找到答案,说是坑杀赵国降卒的报应。其实,哪是什么报应?分明是他太过耿直,不懂为臣之道,惹了秦昭襄王的厌烦,又得罪私心过重的范雎,才落得个没有善终的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