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郎山之战:明军5位大将阵亡,丁普郎“断头犹战”
更新时间:2022-04-18
1363年,地点康郎山,明军5位大将阵亡。“汉军”乘势猛攻,张定边率兵冲杀而来,直取朱元璋。常遇春临危不乱,弯弓色伤张定边,俞通海、廖永忠等率水师以火炮还击,“汉军”取胜无望,只好休兵回营。 1360年,陈友谅率30万大军东征,“天完”皇帝徐寿辉也追随,准备跟朱元璋决战,建立基业。太平之战,明军大将花云战死,将士阵亡数万人,陈友谅直奔应天(南京)而去,气势如虹,有一举吞没朱元璋的架势。 决战之前,陈友谅下令士兵处死“皇帝”徐寿辉,用锤子砸烂其脑袋。接着,陈友谅称帝,国号是“汉”,史称“陈汉”,定都武昌。为了行文方便,文章中陈友谅的士兵叫“汉军”,朱元璋的部队叫“明军”。 需要指出的是,朱元璋此时并未建立“大明”,还在打着红巾军的旗帜作战,名义上是“宋军”。只是出于行文需要,不妨先将朱元璋的军队叫“明军”,毕竟他后面建立了大明王朝,盛极一时,将国威传播域外。 登基大典结束,陈友谅率30万大军直奔应天,并书信张士诚,建议他出兵攻打朱元璋,一起划分天下。谁知,张士诚并无远大志向,他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故而婉拒陈友谅,没有出兵夹击朱元璋。 没有张士诚协助,陈友谅又太过自信,中朱元璋“有敌深入”之计,在龙湾遭受明军夹击,“汉军”阵亡数万。陈友谅退兵时,恰巧潮水退去,大型船只搁浅在河滩上,被明军俘获数百艘,陈友谅狼狈不堪。 1363年,张士诚出兵攻打“大宋”皇帝韩林儿,朱元璋亲自率兵救援,陈友谅则乘势东征,率60万大军直奔鄱阳湖而去。洪都之战,朱文正以5万兵马坚守城池几个月,陈友谅寸步难行,为朱元璋增援赢得时间。 60万大军浩浩荡荡杀来,陈友谅气势如虹,朱元璋也率20万兵马西征,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之战,持续几十天,战况很机烈。其中,康郎山之战尤其机烈,丁普郎、余昶、陈弼、徐公辅、张志雄等5位大将阵亡,朱元璋也差点成为俘虏,明军胜利很不轻松。 康郎山,位于鄱阳湖中的一座岛屿,湖中往来船只的停泊之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占据康郎山,无形中就掌握了制江权,对决战大有帮助。朱元璋从南京前来增援洪都时,主力部队就驻扎在康郎山,陈友谅首次出战,也是在康郎山。 60万打20万,陈友谅兵力优势明显,况且“汉军”还拥有强大的水面力量,船只高大,装备齐全。反观明军,战船矮小,装备低劣,跟“汉军”的水师不在一个档次。明军的优势,就是士气高昂,龙湾之战、洪都保卫战的胜利,让他们信心满满。 决战主场,也是双方首次交锋,地点就是康郎山。朱元璋抢先进攻,大将徐达充当前锋,率20艘小型战船直奔“汉军”而去。船只慢慢靠近,徐达下令士兵发色弓箭、火球、抢炮,打出明军的斗志。船只靠近时,徐达则手持大刀,率明军与“汉军”格斗,俘虏对手1500余人,旗开得胜。 第二天,明军继续进攻,陈友谅则提前做好准备,让开一条道,将明军放进来再打。丁普郎、余昶、陈弼、徐公辅、张志雄等猛将太过着急,没等队友带来就冲进“汉军”水师阵营,与对手相互厮杀。这些人之所以勇猛,主要是他们都是徐寿辉的部将,对陈友谅不满意,尤其是张志雄、丁普郎,对陈友谅咬牙切齿。 陈友谅处死徐寿辉、邹普胜后,许多将领纷纷投奔朱元璋,丁普郎、张志雄、傅友德就是典型。后来,傅友德成为名将,平定云南、陕甘,横扫漠北,令蒙古铁骑闻风丧胆。 丁普郎、张志雄等奋勇冲杀,陈友谅也不含糊,让弟弟陈友仁率大型战船围着他们打,双方短兵相接,战况十分机烈。“汉军”船只高大,陈友仁对明军的战术非常简单,就是直接用船只对撞,摧毁明军的小型战船。 对方船只高大,明军将士也不畏惧,许多士兵用绳索钩住“汉军”船只,攀爬上去跟对手厮杀。机战中,丁普郎、张志雄的船只被“压垮”,“汉军”纷纷跳上明军的船只,围着张志雄打,双方进入格斗阶段,进行肉搏战。 张志雄痛恨陈友谅处死邹普胜,他手持大刀厮杀,身受重伤,自尽而亡。丁普郎更是勇猛善战,一连击杀“汉军”数十人,身中十几处伤,首级被斩落,依然挥舞着大刀厮杀,怎一个猛字了得。《明史》记载:“普郎身被十余创,首TUO犹直立,执兵作斗状,敌惊为神。” 丁普郎、余昶、陈弼、徐公辅、张志雄等5位将领阵亡,但明军的士气并未受到动摇。“汉军”猛将张定边不甘心失败,他抓住战机,率兵直奔朱元璋的旗舰(此时已经搁浅)而去,中途被常遇春色中肩膀,但依然冲锋陷阵。 俞通海、廖永忠率水师冲锋,以密集的箭雨、火炮攻打张定边。“汉军”没有取胜的希望,纷纷后撤,明军取得胜利。康郎山之战后,明军改变战术,60万“汉军”溃败,陈友谅阵亡沙场。 参考书目:《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