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一国军师长为掩护李弥逃跑,被B投降,最后结局如何?
更新时间:2022-05-13
两军对战,局势瞬息万变,也常常会带来一些“身不由己”的局面。兵败之际,往往就是生生死抉择的瞬间,有人舍生取义、宁死不屈,自然也有人为了一线生机逃之夭夭或投降被俘,不同的是,有人能够自由选择,有的人却没有选择的权力。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启,这场战役中双方损失都较为惨重,经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解放军取得了最终胜利,国民军南线主力损失殆尽,很多兵团都战至全军覆没。十三兵团惨败之时,兵团司令李弥却为求生逃离战场,9军3师师长周藩则被迫掩护李弥逃跑,最终无奈投降。成为解放军“俘虏”的周藩,后来的命运如何? 兵败之际,被迫投降 淮海战役是一场恶战,从正式开启到结束共持续两个多月的时间,期间大大小小的战役无数。淮海战役第一天,解放军就包围了黄百韬的第七兵团,李弥奉命解围失败,在12月初自己的十三兵团同样陷入了解放军的包围。 1949年1月,解放军继续推进,很快突破了李弥和邱清泉兵团的全部防线,国民军败局已定,全军到了生死一线之时。作为兵团司令的李弥,做出的决定却不是与军队共存亡,而是悄悄逃跑,保全自己。要想在解放军的包围之下逃出,肯定需要一些掩护,周藩则是被迫担下这个“重任”的人。 李弥和副司令先后和周藩“谈话”,言外之意就是让周藩吸引注意力,拖住解放军,为李弥争取逃出的时间。周藩知道大势已去,要么全军覆没,要么掩护李弥逃出,即便心中对李弥的决定有所不满,他也没有第二种选择。 要完成掩护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交战拖住解放军脚步,二是通过“投降谈判”吸引解放军注意力。周藩并不愿意用全军的生命为李弥换取生机,更何况这时候十三兵团残部已经没有与解放军一战之力,于是在逃至河南东北地区彻底陷入解放军包围之后,周藩不得不选择了投降。李弥乔装成士兵成功逃出,而周藩带领全军投降,成为了战败“俘虏”。 抗日时期,英勇卫国 解放军对待投降的“俘虏”从不会赶尽杀绝,而共产党对待战犯的态度也向来比较宽容,不会只看他们犯过的错误,而是会根据他们曾经的功绩以及后来的表现,决定其最终命运。周藩在投降之后得到了一线生机,因为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曾经上阵杀敌,英勇卫国。 1932年,周藩得到了警察的职位,但是他一心上阵杀敌,真正为保家卫国贡献力量,于是辞去了这份相对安稳的工作。1937年,周藩参与了晋北之战,与共产党合作在太行山附近打游击。次年,在山东、河南等多地与日军多次对战,破坏日军交通、打乱敌军部署,为正面战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桂南战役爆发之时,周藩率军正面反攻,与之前的游击战不同,这次正面交战过程十分惨烈。周藩作为指挥身先士卒,长达半个月的血战之后,成功歼灭了日军一个旅团,将桂南的日军全部驱逐。周藩抗日之时有功,但是解放战争时期,也曾与解放军对战,犯下的错也不容否认,因此他投降之后需要进入战犯管理所进行改造。 改造悔悟,重塑新生 周藩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度过了25年的时间,直到1975年,我国进行了第七批战犯特设,这也是最后一批特赦,曾经的国民军被全部释放。之后这些战犯中有一些人选择了去台湾度过后半生,这次有了自由选择去留的权利,周藩却自愿选择了留下。 后来周藩被安排到了湖南省政协工作,他兢兢业业坚守着工作岗位,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8年之后被评为湖南省政协委员。周藩虽然是最后一批被特赦的,但是与一些顽固不化的人不同,他真心悔悟曾经犯下的错。 晚年之时,周藩曾提起过往,表示了对自己曾经走错路的后悔。“藩”字拆开来看是“草、水、米”,周藩之所以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这个字,就是为了让自己时刻谨记,来日即使“当了官”,也勿忘本心。后来却误入歧途,渐渐M失本心,做下了不少错事,幸而在改造悔悟之后能够得到原谅,重塑新生,回归到了人民的这一边。 结语: 解放战争时期,有不少国民军将领弃暗投明,成为了起义将领,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战争后,也有不少战犯真心悔悟,认真改造,为自己争取到了特赦资格。共产党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有希望的人,即便曾经犯错,只要知错能改,心向光明,同样能够获得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