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中兴名将,屡被皇帝猜忌,因一举动得以善终!
更新时间:2022-05-13
大唐名将郭子仪,人称“中兴第一名将”。然而,宦官(鱼朝恩)却暗地里派人挖了郭子仪的祖坟,本想攫取财富讨得皇帝、太后欢心,不料什么也没得到。 郭子仪向皇帝哭诉: “臣下久掌兵权,不能禁止别人祸害别人坟墓,如今祖坟被挖······” 对于如日中天的鱼朝恩,唐代宗忍无可忍! 自古宦官当道,朝堂必然会被搞得乌烟瘴气。大唐帝国亦不例外。在唐玄宗时期,宦官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开元盛世,有最美丽的女人杨玉环,有风流诗人李白,同样也滋生着“安史之乱”,并衍生着祸患宦官鱼朝恩。 郭子仪对于大唐江山,就像“续命丹”一样,总能在帝国将倾时力挽狂澜,挽救大唐江山于水火之中。 宦官当道,致使朝中封常清、高仙芝等大将被冤杀。安史之乱后,大唐江山面临着武将可用的局面。此时,在家守孝的郭子仪被诏披挂上阵,并在前线与叛军厮杀。 公元755年,唐玄宗西逃四川,太子李亨于灵武即位,史称唐肃宗,唐玄宗遥奉太上皇。此后,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的唐军因为郭子仪的嘉山之战而转为攻势。 有鉴于“安史之乱”的前车之鉴,唐肃宗继位后大肆削减武将的权力,任命宦官鱼朝恩制衡地方节度使,尤其对于功绩显赫的郭子仪,进行了重点“照顾”。鱼朝恩玩弄权术,依仗皇帝的宠信大肆铲除忠臣,这也直接造成了相州之战的惨败。 无奈,唐肃宗对武将猜忌、打压的请绪都发泄到了郭子仪身上。于是下令夺了郭子仪的兵权,郭子仪再次“休假归养”。 761年,李光弼战败,河阳失守。唐肃宗自我检讨,并再次启用郭子仪,继而接连收复失地。宦官当道的请况下,郭子仪的日子并不好过。 为了讨得皇帝欢心,鱼朝恩无所节制,滥杀朝臣,诬陷忠良,强抢民地。鱼朝恩越玩越大,最后引火烧身···在掘了郭子仪的祖坟后,唐代宗忍无可忍,他和宰相元载密谋杀死了大宦官鱼朝恩。 鱼朝恩的一生很励志,从一个不起眼的太监一路爬到权力的巅峰,甚至连皇帝都拿他没有办法。但他没有分寸地玩火,最终祸及自身。 反观“教课书”级别的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之道——人生起起落落,纵然坎坷不断,但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况且是在宦官当道、忠良被诬陷的朝廷,能够抽身不陷入泥潭,可谓智慧之至。 有人为了权力汲汲营营,有人为避开权力的陷阱谨小慎微。 晚年的郭子仪,贪财,好SE。 冯梦龙《智囊》记载:郭公每见客,姬侍满前。事实上,为了避嫌,不让皇帝怀疑自己有二心,郭子仪采取了“自污”的方法M或众人。 已经三起三落的郭子仪看偷了朝廷、官场上的人心险恶。为此,当皇帝因他战功赫赫而问及需要什么赏赐时,年已七十的郭子仪“直言不讳”,声称自己多年来,征战沙场,只需良田、美人即可。 为了让外人三百六十五度全方位地了解自己,郭子仪每日饮酒作乐,出行的时候甚至会带上姬妾,经常在家里大摆筵席,觥筹交错。 冯梦龙《智囊》记载:汾阳王宅在亲仁里,大启其弟,任人出入不问。 郭子仪的王府里,经常大门敞开,任人随意进出。郭子仪手下有一位将军,一日前来告别。不料却看到郭子仪被王夫人和女儿使来唤去,又是提水,又是拿佩巾···全然是把郭子仪当作了奴仆。 臣下见状,都规劝郭子仪:“大人功绩显赫,但也应该注意形象,贵贱人等都在府中随意走动,成何体统?” 不料,郭子仪却说,家里500马匹吃的是公家粮草,1000多号人吃的亦是公家米粮。有多少财产,都在这里了。如果我围起一道墙,关闭大门,一些贪图功利的小人诬陷我,岂不是有理说不清了,我的族亲都会受到牵连,到时候也就后悔莫及了!如今我让院子空空空当,没有阻挡,就算是有人想要诬陷我,那也找不出什么证据、理由了!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作为一代赫赫有名的战将,郭子仪不骄不躁。他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备受瞩目,所以他效仿古人(王翦、萧何),以“自污”的方式黑化自己,从而达到明哲保身的目的。 “功高盖主”是任何一个帝王都会忌惮的,作为臣下,除了征战沙场外,更要懂得帝王之心,敏锐地感知危险。凭借自己的智慧,郭子仪活到了85岁,这在中国历史上诸多武将中,算是一盏“长明灯”了。 郭子仪,为后来的武将竖了一道楷模——清楚自我定位,心存敬畏。显然,明初大将蓝玉的悲剧,就是一道反面教材。 如上这个经典、启人心智的小故事,收录在明代大才子冯梦龙的《智囊》中。《智囊》一书,集结了从先秦到大明期间1238个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故事。它们或者来自经史子集,或者源自稗官野史、演义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