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赵谦:“南海木铎”声自远

本文转自:海南日报

■ 本报记者 陈耿

明代的海南,文化教育达到了巅峰,进士、举人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他们在政治上的分量,按当时的人口比例,在全国视野中是引人瞩目的,因此有“海滨邹鲁”之称和“海外衣冠盛事”之誉。究其原因,是中央政府对海南岛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不但选派了一拨拨廉吏和循吏来琼担任要职,同时还从各地调拨了一批批教官到琼州府及属下各州县担任教授、教谕,明初赴任的琼山教谕赵谦,便是最有实力的一位,被誉为“海南夫子”。

才学过人,宋濂自称“吾辈不及”

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元璋命词臣纂修官方韵书《洪武正韵》,浙江余姚人士赵谦入京,任中都国子监典簿,参与纂修《洪武正韵》。纂修中,赵谦在学术观点上与同僚发生抵触,老学究们固守旧说,又欺他年少,赵谦自信其说,不肯尽弃所学附和陈腐旧说,不久即辞官归里,在冯村筑“考古台”,足不入城市。

他认为音韵之学,世久不明,遂悉心钻研文字音韵。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取诸家论著证其得失,编撰了《六书本义》十二卷,又继成《声音文字通》一百卷,为学界所称誉,称之为“考古先生”。遗憾的是,据后来与丘濬同时入阁辅政的李东阳的撰述,那本书有12卷,但一直没有刻本刊行,永乐初年被下诏入藏秘阁后,丢了11卷,只留下一卷。

赵谦少年时期就开始博览、考究六经百家之学,曾对学生说过:“尝谓士之为学,必先穷理,穷理必本读书,读书必贵识字,故曰六书明,则六经如指诸掌。”他的《六书本义》是一部以六书原则来解释偏旁字以及字形结构较难理解的字的著作,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汉代学者许慎将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的6种类型。赵谦为了正本清源,消除由于隶变、俗书所造成的汉字形体结构之义不明的弊端,早年就“研经覃思,折衷诸家之说,附以己见,僎集六书之义”,凡五易其稿,终成《六书本义》一书。

赵谦的学问为当时的学人所折服,宋濂深知赵谦有真才实学,不仅自称“吾辈不及”,还遣儿子宋仲珩拜赵谦为师。后宋仲珩参校《洪武正韵》时,又将赵谦的研究成果采入《洪武正韵》。

执教琼山,泽被海南学子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朝廷搜罗遗落在民间的人才,赵谦再次被起用,朱元璋闻奏,称:“朕知之久矣,朕将老其才而大用之。”连皇帝都久闻赵谦大名,要对他人尽其才,于是下旨让他出任教官。翰林院学士解缙建议赵谦“施教化于蛮夷万里之远”,他便选了琼山教谕一职。

解缙在送他赴任的一篇文章中说,教官是圣人的木铎,圣人在南海之滨又多了一个木铎,这是可喜可贺的。

赵谦的到来,确实是海南学子的一大幸事。琼州知府及琼山知县对他十分敬重,特在琼山县学内筑琼台,以此作为他专心著作之所。也许,后世将“琼台”作为海南的别称,就是源自赵谦;他还颁发自己撰述的《学范》,该书分六门:一曰“教范”,言训导子弟之法;二曰“读范”,列所应读之书;三曰“点范”,皆批点经书凡例;四曰“作范”,论作文;五曰“书范”,论笔法;六曰“杂范”,论琴砚、鼎彝、字画印章之类。

赵谦以当地文教为己任,连那些将门子弟和整天舞刀弄抢的一介武夫,也收敛不少,知道向学和慕义。更有从岛外来跟随赵谦读书的士子,比较有名的有合肥王惠、莆田朱继、福州郑观、凤阳孙仲岳和临川吴均。一时间,赵谦被誉为“海南夫子”。

安徽学人王惠博学能文,还当了赵谦助教。解缙称,王惠跟随赵谦“讲明新命义理之学,洁白清修,毅然自立”,评价极高。洪武末年,有大臣将他举荐到京城,王惠却找借口,力辞归隐,不入仕途。足见他们对琼州学子的影响,不只是学识、文章,还有气节、风骨。

就在朱元璋准备重用他之际,赵谦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月一日病故,年仅45岁,门人对他“含敛殡祭”,就像对待自己的生父。解缙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赵谦的得意门生中,有据可考的仅一人——吴文祥。

吴文祥是琼山人,洪武辛巳年(即1401年,彼时已是建文三年,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沿用祖父的年号),以国子监学生的身份,回琼掌管琼山县学事宜。朱棣以“靖难”之名夺权改号“永乐”后,吴文祥曾负责募集钱款,迁建琼山县学于府城南郊,彼时,想起英年早逝的恩师赵谦,禁不住潸然泪下,作诗一首悼念夫子:“亲炙先生已有年,深知蕴蓄冠群贤。德全圣学相传后,心契人文来画前。造化经纶图要妙,太虚聚散语经研。于今遗世真无愧,只使愚蒙痛自怜。”

王惠尚能渡海而来当“旁听生”,岛内其他州县按理也会有一些慕名北上的“擦班生”。据正德《琼台志》记载,赵谦任职琼山后的洪武年间,琼州有25人中举,其中琼山9人,琼州琼山县那邑人符铭于1393年考中举人,1397年再中进士,二甲第四名,成为明代琼山的第一位进士。

影响深远,后世敬重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冬,赵谦病卧不起,弥留时,召集高弟王惠、杨升、徐益等于榻前授言曰:“予闻之,太虚之中,不能不聚而为人物,人物又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其聚其散,盖皆理数之自然,有不能自已者,岂有所为者也。予之此身,在太虚中,如冰在水,而今将为水矣。琼台知心,幸有知此谈别。”

未久,赵谦逝于县学琼台上。地方官员及弟子公葬于县学东北隅。嗣后,琼籍学子,春秋二扫,成为惯例。成化年间,赵谦墓年久失修,丘濬在家乡为母亲守孝。赵谦的一位后人赵宏翰给他写信,称先祖赵谦“墓荒榛棘,而识者日寡,未尝不扼腕以叹也”,言外之意是希望丘濬能动用个人的影响力,出面为赵谦修墓。丘濬自然乐意为这位名宦和先贤做此好事。

受赵谦经神的影响,丘濬本人对乡土的教育事业也很上心,想到自己小时候读书、借书之难,便出资在府城建起一座“藏书石屋”,购置一批经典图书,造福琼州学子。

1520年冬天,府城东厢攀丹村进士、户部侍郎唐胄也与广东、琼州的官员一起,在琼山学宫东北角找到赵谦墓,修葺一番。唐胄认为,琼山的风化教育,“谓文化治于唐宣宗,礼乐盛于宋中叶,而文风则丕变于先生,其有功于吾土也大矣”,评价极高。

再后来,海瑞1570年至1585年在家闲居时,也修过赵谦墓。

清代,海南的官员和学人也先后四次为赵谦修墓。最后一次修墓是在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广东督学徐琪捐出自己的俸银,给赵谦筑了石坟,并让琼山县学年年洒扫。民国时期,王国宪等学人曾在府城南门外六角井的右侧见过赵谦墓。

延伸阅读

赵谦在古文字学上所作出的贡献,为祖国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珍宝。明代著名学者焦竑称誉他“字学最经”。他留下的著作尚有《易学提纲》《学范》《历代谱赞》《造化经纶图》《周易图解》《南宫续史断》《童蒙习句》《南游经咏集》《考古余事》等,凡十八种,共三百余卷。

赵谦死后,他的学生柴钦以庶吉士参与《永乐大典》修纂时,即将赵谦的著作《声音文字通》进呈。朝廷即派专人到余姚赵家,将赵谦的著作驰送入京。赵谦著作散佚较多,明中期,有丘濬、李东阳、谢迁先后访赵谦遗著于岭南,不获。

赵谦淡泊名利,专注学术;藐视王公,崇尚圣贤;修己诲人,克勤克俭;仗义执言,穷厄无悔。他主张力学主敬,曾对学生王仲迪说:“寡衣以养其心,观止以明其理,调息以养其气,读书以验其诚,圣贤之域不难到。”一日,夜雪盈门,赵谦与学生柴钦论学,既乏酒饮,又无火炙,映雪危坐,以为清供。明代学者郑晓亦称赵谦:“于世利声华澹然无挂碍,直义所在,目无王公,以此厄穷无悔。”

  • 上一篇:唐玄宗年过76,唐肃宗却送他100名貌美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