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三次衣冠南渡,中国将走向何方?真正的文明存续之战!
更新时间:2022-05-22
衣冠南渡这个名词或者典故大家一定都听说过,“衣冠”这两个字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绝对不只是衣服和帽子那么简单,它更代表了一种礼法,一种文明,是中国人尤其是儒家文化所特别强调的。 当年鲁国内乱,卫出公仓皇出逃,孔子的学生,63岁的子路率兵平乱却遭遇失败,他的冠缨被叛军的戈给割断了,子路依旧不慌不忙的把冠整理好,然后慷慨赴死,这就是“君子死,冠不免”的故事,从中足以看出“衣冠”这种东西背后的文化价值。所以,衣冠南渡实际上指的是北方士绅阶级的向南转移,也被理解为中原文化的向南转移。 衣冠南渡并不是只有一次,也不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它是在战乱之下发生的一种持续的人口迁移,这种大规模的迁移一共有3次,当然,也有史学家认为是两次。 第一次是最为有名的,就是西晋末东晋初的衣冠南渡,由于时间始于晋怀帝永嘉年间,所以也被称为“永嘉衣冠南渡”以和其他南渡做区别。当时除了西晋内部的八王之乱外,还有北方少数民族的压力。晋元帝的南迁算是“偏安”了,但实际上也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火种。永嘉之乱后,中国北方陷入了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其混乱程度我们就不赘述了。 第二次衣冠南渡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胡族攻入中原,之后便是五代十国,这次漫长的衣冠南渡,让南北方的人口趋于均衡,南方和北方的差距越来越小。 第三次衣冠南渡发生在宋朝靖康之难后,当时也是少数民族政权金,灭掉了北宋,当时北方还有蒙古人,契丹人等,北方在长期的战乱之下,已经民生凋敝,南方反而在这段时间完成了反超,从此成了中国的经济重心。 衣冠南渡对于中华文明的存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少数民族南下的背景下,汉人通过人口迁移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在同时,衣冠南渡还是一个文化融化的过程和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也开始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被同化,被纳入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从地理上来看,中国的南北纵深为衣冠南渡提供了客观条件,这种地理上的缓冲也为中华文明持续五千年而未断绝提供了充足的保护,所以说,国土面积大好处确实是很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