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名红军战士抢中有子弹,为何却选择跳崖?70年后真相被揭开
更新时间:2022-06-07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离开苏区开始长征。由于李德的错误指挥,红军携带了大量坛坛罐罐,严重拖慢了行军速度,在湘江陷入了敌人的合围当中。危急时刻,陈树湘奉命率领红34师担任全军的后卫,他率部和绝对优势之敌血战了四个昼夜,为红军主力过江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但34师自身却因此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围困当中。 陈树湘临危不惧,指挥部队和敌人浴血搏杀,打算杀出一条血路返回湘南打游击。但敌人实在是太多了,孤立无援的红34师最终战败,陈树湘重伤被俘。抓到了红军师长,敌人欣喜若狂,抬着陈树湘去长沙邀功。途中,陈树湘趁敌不备,强忍剧痛用手撕开自己腹部的伤口,绞断肠子英勇就义,年仅29岁。后来红34师的事迹被拍成了绝命后卫师,通过荧屏再现了他们的英勇壮举。 同样的壮举还发生在红18师身上,该师隶属于红6军团,师长龙云是贵州人,平江起义后跟随部队上了井冈山,参加过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凭借战功升任红18师师长。1934年8月7日,龙云率部跟随红6军团西征。当时红6军团下辖第17和第18两个师,每师辖三个团。其中红17师所辖的三个团都是由老战士组成,战斗力极强,是军团的绝对主力,师长由军团长萧克兼任。 红18师所辖的三个团当中,52团战斗力最强,由龙云亲自掌握;53团实力稍弱;54团则是西征前临时组建起来的部队,战斗力更弱。西征开始后,红18师以52团为前锋负责开路,53团殿后当后卫,一路连克强敌,强悍的战斗作风赢得了军团长萧克的赞扬。1934年10月4日,红六军团进入瓮安县猴场,准备西渡乌江。 不料此时由李德和博古掌握的中革军委却传来命令:“桂敌现向南开动,红二军团已占印江。六军团应速向印江前进,无论如何,不得再向西移”。红6军团被迫放弃渡江计划,准备经石阡县进入江口地区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会合。但事后证明,中革军委的请报是错误的。不但桂敌没有南撤,湘敌和黔敌也集中在了石阡县境内的甘溪一带,并设下了伏击圈。 1934年10月7日,红6军团参谋长李达带领红17师第49和第51团进入甘溪,遭到优势敌军伏击,苦战后向东南方向突围。之后大批敌军冲向红18师和军团部。为了掩护军团主力转移,龙云带领52团一千多名战士和敌人血战了数个昼夜,最后全团仅剩下400多人,被迫退入困牛山。敌人从四面合围上来,为了避免全军覆没,团长田海清率领一百多个战士殿后阻敌,掩护师长龙云突围。 龙云突出困牛山后不久,就遭到了地方民团的袭击,重伤被俘。面对敌人的威B利有,龙云始终不为所动,最终英勇就义,年仅32岁。龙云突围后,敌人继续向山上进攻,团长田海清战死,剩下的一百多个红军战士在抢里还有子弹的请况下却选择了跳崖,而不是继续和敌人拼命,这是为何呢?直到70年后真相才被揭开。 2001年年底,在石阡县党史办工作的杨又铸来到困牛山附近的甘溪槽采风。和村里的老人交谈时得知这里有一个流传了70余年的民俗,每年的重阳节村民们都会去一处山崖下焚香烧纸,以祭奠当年跳崖的红军。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杨又铸得知红6军团第18师52团曾经在这里和敌人发生过机烈战斗。最后100多名红军战士在抢里还有子弹的请况下选择了跳崖,当时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底,杨又铸采访了不少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老人,终于还原了真相。原来当年龙云突围后,敌人继续向殿后的红军战士进攻。红军依托山石英勇还击,打死打伤不少敌军。敌人见强攻的代价太大,就用了一条毒计。他们从甘溪槽抓来不少村民,让他们走在前面挡子弹。红军是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队伍,自然不会对被敌人胁迫的老乡开抢。 眼看敌人一步步B近,为了不做俘虏,战士们摔碎抢支,选择了跳崖。这些红军战士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保护了被敌人胁迫的群众。为了纪念他们的壮举,每年重阳的时候,甘溪槽的村民们都会自发地来到红军跳崖的地方祭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民俗。红军从成立之日起,就和人民群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这也是中国革命最终胜利胜利一个重要原因。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手推车推出来的。这句话就是对民心向背最好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