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为何非要立他为储君?靖难之役后却离奇失踪
更新时间:2022-06-07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是大明朝中一位特殊的皇帝,他跨越了叔父辈继位,并且只在位了四年时间,最终在“靖难之役”中离奇失踪。 他的身上一直存在许多争议,比如作为孙子辈的他为何能够继位?朱棣攻入南京城时,建文帝到底是自焚而死,还是出家为僧了?这些问题一直都没有准确的答案。 建文帝本名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之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 朱允炆从小便聪明好学,并且十分孝顺。在他十四岁时,父亲朱标病重,朱允炆寸步不离的守在父亲身边,悉心照料。 但即便是这样,朱标还是去世了,朱允炆也因为丧父之痛变得十分憔悴,朱元璋看到后也痛心不已。 或许是朱允炆的孝心打动了朱元璋,又或许是朱允炆的新格与父亲朱标极为相似。于是在九月,朱允炆便被立为了皇太孙。 被立为储君的朱允炆之后便跟随在朱元璋身边,学习处理政务。 除了懿文太子朱标之外,朱元璋还有四位嫡出的子嗣,分别是三子晋王朱棢、四子燕王朱棣、五子周王朱橚。 这三位皇子都各有长处,燕王朱棣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能文能武。但朱元璋为何要跨过儿子立孙子为储君呢?那就要从太子朱标说起。 朱元璋本就是用武力打下的天下,平定天下后需要的是以文治国,因此太子朱标与其他皇子不同,他并不需要学会打仗,要需要好好读书,学习治国之道。并且为此,朱元璋还诛杀了大批的开国功臣,为子孙清扫道路。 至于其他的皇子,大多都生新残暴,在自己的封地中胡作非为,因此他们并不适合继承皇位,只能去外地就藩。 朱棣虽然安分,并未做过任何伤及无辜的事,但知子莫若父,朱元璋深知朱棣的野心,他知道若是将天下交到朱棣手中,那大明朝必然会征战不休。 但随着太子朱标的去世,储君之位空了出来,朱元璋虽然十分痛心,但也不得不从众多子嗣中挑选一位继承大统。 恰好此时,朱允炆的孝心让朱元璋看到了希望,他认为朱允炆的新格与朱标极为相似,宽德仁厚,加以培养将来定能成为一位仁君。 因此朱元璋便决定越过诸多子嗣,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积劳成疾,驾崩了,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在位时期,重用文人,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视为心腹。 并且还禁止了许多朱元璋在位时期的严刑酷法,为含冤入狱之人平反,因此狱中的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二。对于这一点,我猜测朱元璋是为了让子孙在即位后,能够施以仁政,收买人心所故意为之。 不仅如此,建文帝还减轻了赋税,大兴农桑,铲除贪官污吏,赈济灾民。 因此,建文帝在位的四年内,对于国家的治理还是极好的,但他却在削藩这件事请上草之过急,让诸位藩王人心惶惶,最终引发了叛乱。 原本朱元璋将儿子们分封为藩王,是为了让他们领兵驻扎在边境,保护大明江山不受外敌侵袭。 但这群藩王手中有着不少兵力,少则千人,多则上万。因此,建文帝还是皇太孙时,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疑虑,他担心这些藩王拥兵自重,将来或许会威胁到自己,因此想要削减他们的权力。 所以在建文帝即位后不久,他便开始着手削藩之事了。 兵部尚书齐泰认为,应该先对付诸王之中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而黄子澄却认为其他几位藩王在洪武年间就有过不法行为,对他们动手算得上师出有名。 所以应该先削夺周王朱橚,削周王等于剪去朱棣的手足。最终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将周王朱橚定罪,废为庶人,流放云南,之后又接连将其他几位藩王削权、废除。 早在周王朱橚被流放时,朱棣便已经心生戒备,并且趁着这段时间为起兵造反做足了准备。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正式起兵,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的军队只有十万人,而朝廷的兵力是他的三倍。 但由于朝廷的指挥不当,以及军纪涣散,根本无法与常年征战的朱棣军相抗衡,节节败退,并且许多将领都临阵倒戈,投身于朱棣麾下。 建文四年(1402年),面对朱棣叛军的进攻,建文帝无力抵抗,无奈下只能下罪己诏,派庆成郡主与朱棣议和,甚至愿意割地赔罪,但却并没有成功。 同年六月,朱棣率军攻入了南京城,在与朝中军队的一场混战中,皇宫却意外失火了。 当火势被扑灭时,只在灰烬中找到几具残骸,并未发现建文帝的踪影。 此时一旁的老太监指着这几具残骸说这就是建文帝以及皇后、皇子的尸骨。 因此,建文帝的死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未解之谜,对此有许多说法,有人说建文帝见叛军入城不愿受辱,纵火自焚了。 还有人说,太监为了护主,为建文帝剃度后将他从暗道送出了皇宫,然后自焚而死,想用尸骨M或朱棣。 甚至看过《穿越时空的爱恋》这边电视剧的网友在网上评论道:“朱允炆跟着仙仙公主穿越回了现代”这句评论虽然离谱,但却十分有趣。 总的来说,建文帝在治国方面还是有所成就的,如明太祖朱元璋所想,建文帝的治理以民为本,确实算得上是一位仁君。 但是在处理藩王这件事上,却不够果断,一味地听信文臣的建议,连连失误,最终丢了皇位。若是没有靖难之役这次叛乱,相信建文帝的治理也能成就一番伟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