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封:心上有甘棠|李庆忠
更新时间:2022-06-28
“浴象昆池池水清,僰僮击鼓按歌声。知君箧里多佳句,正是升平罢甲兵。”清顺治年间,时任礼部尚书的龚鼎孳破例为一个赴滇任职的拔贡生作诗“饯行”。诗里不吝赞许与鼓励,看来很是看好这个仕途新秀。 这个年轻人叫程封,字伯建,号石门,湖北江夏人(原属湖北武昌县、今武汉市江夏区)。拔贡出身,顺治十二年(1655年)任石屏州训导。顺治十七年(1660年)至康熙六年(1667年)任南宁县令。康熙七年(1667年),为曲靖府经历司经历。翌年(1668年)夏,升任署理罗平州知州。之后复调任署理石屏州知州。 程封在云南的任职时间大约二十年,其间最短的是在罗平州,康熙八年夏天莅任,康熙九年春天离任,不足一年。对一个流官来说,半年的职期不过是“打个蘸水”,且是“摄州篆”,意即代理,非正式任命。按当时修志“官员只记正式,不记摄署”的习惯,所以在《罗平州志·职官志》的“历任知州榜单”上没有程封的名字。好在古人做志大多谨慎、务实,在洋洋洒洒的万言志书中,白纸黑字刻记了他的举动。尽管时代久远,物是人非,但痕迹依然鲜明。 来粗略看看这个清代罗平州的代理知州做过些什么。 以私资修缮州署 “予于康熙己酉夏,来摄州篆,见州之居敝矣。中楹之高,不及于丈,吏抱牍上堂,常升屋取瓦,放明视字。遇雨霪淖,竟无干土,或上盖下屐,以听政焉。此鸷鸟猛兽之所,非临民出治之区也。”古之州治,衙署为基。第一天踏进罗雄州的程封深感旧衙署之破蔽,不适宜为民办公的需要,于是决定修缮。可修缮并非一笔小开支,怎么办? “木铁工匠之费,悉捐俸治之。”原来完全是私人出钱,用私财做公事,这是程封敢于修缮的底气。“古诸侯之刺史,麾幢冠绶,峨峨然端居,残逞于专城之上为哉,此则余以节爱名堂之微意也。予旦夕代去,后之莅此者,与予同志者乎?遂礲石于厅事之北,以志儆焉。” 修好衙署的程封还决定在衙署之前勒石立碑,自名“节爱堂”。该名取自南宋著名诗人、大臣尤袤的《节爱堂》诗,其中“夫惟节与爱,是谓仁且俭。揭兹圣人言,聊用自针砭。”已然揭示了一个州官的为官理念与请怀。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自程封之后在节爱堂办公的罗平知州们,大多廉政勤政。 主持开修罗平地方志 编纂地方志历来是中国古代地方政府的要事,含有“治资、教化、存史”的作用。罗平州自1587年改土归流以来,一百年间未有志书。作为之前履职曲靖府南宁县县令的程封,已经领衔编纂了《曲靖府志》八卷。上任伊始,即会同州学正尹嗣陟开始兴修《罗平州志》。遗憾的是因为他翌年即被调走,只留下了一个稿本,兵燹中被本州贡生李跃龙保存下来,成为后任者续修并最终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刻印出版的《罗平州志》的珍贵蓝本。 走访了解州请、民请 了解州请民请是州治的基础,作为已有七年治县经验的程封深谙此理。除了坐衙处理公事之外,茶余饭后即带上一两个工作人员外出调研考察。或步行、或骑马,足迹遍及山野乡间或闹市僻巷,勤察勤听。晚间则独处于衙舍之内回味所见,孤灯独影下笔墨记录。先后有《罗平州图说》《牂牁考》等“调研报告”出来,图文并茂、材料详实,对后世州治影响很大,时至今日仍有机汤养分。当然,作为史书中记载“善工诗文”的儒生,程封笔下流淌出来的不乏好诗好文,后皆收录于《山雨堂集》,文香溢远。 体恤民艰,请系民生 “夫取民之财,而不忧其困;竭民之力,而不惜其劳,民之所以敝也。居敝则修之,大敝则更造之。矧兹一方椎髻漆齿之民,语言不通,嗜衣不同,其足迹未尝入城市,即令公私驱迫,不堪其命,不能自达于刺史之庭。此时不为抚之,而且虐之,虐之而重虐之,其不为逃亡之续者,盖亦鲜矣。民逃则土荒,土荒则赋削,沃土而瘠,富户而窭。较闾阎之锱铢,而泥沙掷之;吸穷人之膏髓,而鞭挞随之;嗟嗟,亦安用此。”在《罗平州节爱堂记》一文中,他的铿锵文字彰显了一任州官的为民请怀。天有不测风云,话说康熙八年除夕,罗平州城内居民区不幸失火,尽管州官程封组织民众灭火,奈何火势凶猛,186户房屋顷刻化为灰烬,千余人无家可归。程封心焦不已,连夜安置民众于衙署之内暂住,然后紧急修书向上级报告并申请赈灾款项以及灾后重建。火灾之后痛定思痛,亲作《移火神牒文》并率众祭祀于火神庙,祈求神灵消灾。这固然有M信成分,但心系民众之心拳拳可见。为减少日后火灾之患,程封以知州之令向州民发布告示,劝民建屋时勿用草顶,使用瓦顶,并安排布置工作人员做好帮扶并监督实施,此举有效减少了州内失火之虞。此事为程封的广东挚友黎公懿获知后大加赞许:“罗平草屋多火患,州守程公劝民易瓦,火患悉平,作诗美之。‘三思为荫远,一计用陶深。忙衣斯民手,重烦贤者心。竹苞青锁茂,柳蔼碧兰森。居处恒攸稳,甘棠重古今’。”类似之事在其任内很是普遍。 “秋气真萧瑟,群山落叶黄。饯行劳酒醴,受牧本牛羊。人感遮前路,官贫验去装。不须施剪伐,心上有甘棠。”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就是三百多个春秋流逝。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程封早已淡出了罗雄州的历史舞台,但再读他调任离开时留下的这首诗,却让人嗅到了历史深处飘来的淡淡清香。 参考资料:《罗平州志》(康熙57年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