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赵匡胤传弟不传子,这是五代传统,还是政治音谋?

几乎没有皇帝不想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更何况是被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呢?

赵匡胤肯定也想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又无法这样做。这就要说起“金匮之盟”了。

建隆二年,也就是公元961年,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杜太后病重,赵匡胤服侍不离左右。杜太后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召宰相赵普进来,并当着大家的面说:

你赵匡胤之所以得天下,正是由于周世宗的儿子年幼。假如周有年长的君主,这天下还会是你的吗?

太后接着说,你(赵匡胤)死之后,应当传位于你的弟弟赵光义,有长君做镇,这样天下才能太平。

赵匡胤一阵号啕大哭,赵普当即写成了誓书,并藏在在金匮内。这就是《实录》《国史》等官方正史中的“独传约”,即赵匡胤传赵光义。

不过,“金匮之盟”的细节争议比较大,在民间亦有“三传约”之说,即赵匡胤传赵光义,赵光义传给自己的四弟赵延美,赵延美传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这样兜兜转转,皇位还是回到了赵匡胤那一脉手中。

“金匮之盟”的核心思想是,君主年幼,国家不稳,这是后周的教训。当赵匡胤上位的时候,他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都还未成年。赵匡胤称帝一年后,“金匮之盟”订立,赵德昭、赵德芳依然年幼。

当时,南方有后蜀、南汉、南唐等政权,北方有契丹,北宋立国颇为艰难。形势异常严峻,就连赵匡胤死后,国家还没有统一,比如北方还存在着北汉政权,这个局面不是年幼的君主所能左右的。

此外,从五代到宋也逐步形成另一个潜规则--隐皇储制。

五代乱世,军阀混战,很多政权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已经难以为继,各个政权的皇位继承变得很不稳定起来。

国家动乱,立“长君”来稳住局面,这是再朴素不过的道理。五代十国很多君主采用了“兄终弟及”“养子嗣位”的办法。无论谁坐庄,都是自己人。

由于不明确皇弟和皇子谁做皇帝,但这个事请又不能明确提出来,否则会引起动乱。所以,到了宋代,就出现了“隐皇储制”。

所谓“隐皇储制”,就是皇帝一旦确定了继承人,就封他做京兆尹,北宋的是开封府尹,地位凌驾于群臣之上,但就是没有储君的名分。

赵匡胤即位之后,赵光义就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进占太原之后,赵光义又被改封为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地位在宰相之上。

这是妥妥的隐新诸君。当时,赵光义开藩建府,结交禁军将领、招揽人才,甚至形成自己的领导班子。赵匡胤并没有过多的干预。可见,他是认可弟弟的所为的,至少是默认的。

如果说儿子年幼,无法立太子,等待儿子年长应该可以立了吧?事实上,当赵匡胤搞定南唐后,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已成年,但他们连个郡王都没捞到。可见,赵匡胤压根就没有将皇位传给自己儿子的打算。

这其中的猜测就比较多了,比如赵德昭没有特别出众的能力,又比如赵光义已经做大,无法控制了。

事实上,如果条件允许,赵匡胤可以让儿子走另一条路,给他机会,让他辅国政,或者去打残存的几个政权。这样不断积累军功,或许还是会服众登帝的。只不过,那时的北宋会陷入夺权混乱状态。这岂不是五代的延续。

历史的发展总是让人意想不到。在攻打幽州时,赵德昭因为行赏之事,受到赵光义的斥责,后自刎而死。而赵德芳就更惨了,他只活了22岁,就病死了,也没有等到“三传约”兑现的那一天。这里面有没有什么音谋那就不得而知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到了南宋时期,由于宋高宗赵构失去生育能力,赵德芳次子赵惟宪的后代赵昚幸运地登上皇位,是为南宋孝宗。这样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赵匡胤一系。

  • 上一篇:桓温灭成汉之战:兵力不够,长途奔袭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