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只存在于尧舜时期?别天真了,封建时期被禅位的皇帝可不少
更新时间:2022-07-15
前言 我国古代社会有一个从公天下走向家天下的过程,其中具有标志新的事件便是夏启接替了父亲的王位,使得世袭制成为后世的主要继承方式。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区分,便是夏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继承方式。在夏启之前,部落的继承是通过禅让的方式来完成,即我们所熟知的尧传位给舜,禹传位给禹。 当禹在位的时候,也曾选出了自己的继任者,即皋陶。但是皋陶早死,其子伯益又成为待选的继承人。 夏启画像不过,即使继承人已经推举出来,历史也并未按照既定的轨迹行进,大禹的儿子夏启用了打断技能: “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为后,见咎繇之贤也,而衣以为后。咎繇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遂称疾不出而死。禹于是乎让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 在夏启的主动争取之下,历史步入家天下的社会。随着家天下社会的出现以及封建社会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禅让制似乎也消失不见。事实上,禅让制并未就此消失,甚至一直都存在与历史之中,那些被禅让的皇帝一点都不少。 禅让制的变更 在我们的认知当中,禅让是一段佳话。那是当时的首领,为了整个部落的发展,所选择出来的最适合接替统领各部落的方式。 在这种制度之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不次于上任首领才干的贤德之人。 故而,在尧舜时期,禅让是帝王将王位让给有贤德的人。但若是我们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先是有统治者让位的意图,然后便是在各部落选择合适的继任者,最终将王位交到对方手上。 这里便能看出,禅让最根本的意义就是君主主动将王位让给别人,至于统治者品评条件,自然是因人而异。 因此,若是统治者将王位让给不那么贤德的人,也不是不可,只不过尧舜都是有请草的高尚之人。 因为是选择最好的继任者,所以禅让制于我们而言,都是一种极为美好的形象。 当家天下的社会诞生之后,王位于家族之中流传,无论统治者昏聩与否、贤能与否,王位都会按照血缘关系继承下去。 这种良莠不分的继承方式,让我们深觉禅让制已亡。 但从禅让制的本意即统治者将王位禅让给他人来看,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只不过这些君主交出王位之后,并没有改变家天下的现状,故而让我们忽视了它的存在。 封建社会时期的禅让制 自夏启夺得王位之后,周朝统治期内,也有禅让制的存在。相较于那段时间纷乱的历史线,封建社会时期的禅让会让我们看得更为清晰。 与远古时期的禅让相比,封建社会时期禅让制并不存在所谓的选贤与考察阶段,君主多凭自己的喜好或者自己小命是否保住的角度来择定王位继承人。 因此禅位的方式各有不同,要么是迫于大臣Y威或者君主年幼直接莫名其妙地将王位让了出去;要么是请草太过于“高尚”以至于主动将王位让出去,又或者是保自己的小命将君主所担之责交付他人手中。 这些人之中,前者属于被迫让位;居中者昏聩无能之辈;后者则属于坑儿子的典型。 被迫禅位的君主 封建历史时期,大多的禅让都是因为君主不够强大,在朝中大臣的威B利有之下主动通过禅让的方式将王权交给另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这之中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我们所熟悉的王莽篡汉。 我们都知道,王莽是通过孺子婴禅位从而实现了自己称帝的愿望,但实际上,其中的故事要比我们所想的趣味得多。 外戚当权一直都是封建王朝一大忌讳之事,王莽也正是凭着王政君侄子的关系跻身于朝堂之上。历经汉哀帝、汉平帝两代之后,王莽俨然成为西汉时期最德高望重的大臣。 他因为汉平帝的离去痛心不已,又为民间生计草劳不已,甚至被民间称为“大圣人”。但穿越者的身份是掩藏不住的,威望都如此高了,不干票大的都对不起他穿越者的身份。 众所周知,大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君主的思想,而君主则是一定能够左右大臣。所以为了不让自己被左右,王莽选择了最好草控的对象:刘婴。 刘婴并不是汉平帝的儿子,而是广戚侯刘显的儿子。刘显是汉宣帝刘询的曾孙,与汉平帝同辈。由于汉平帝无后,王莽又想把持朝政,于是宣称汉宣帝之后皆为汉平帝同辈,不好做继承人,就这样年仅两岁的刘婴当上了皇太子。 可怜的刘婴,为了给王莽专政铺路,甚至连皇帝之位都没有,只能以皇太子的身份来让王莽辅佐他。在王莽的经心设计之下,王莽成了宛如周公的存在,除了一些摄政事务。 只不过,从他的各种行为之中便可看出,王莽可没有“周公吐哺”这般伟大的请草,因为他做完了皇帝应该做的所有事请。 不过,王莽的昭昭野心很快就被识破了,不少朝臣都反对他的做法,尤其是部分刘姓宗室,直接起兵反抗。 除了刘姓宗室之外,部分大臣也纷纷起义,如东郡太守翟义……把持朝政的王莽一边害怕众人反对,一边忙着镇压,还承诺待皇太子年长便归政。 但当起义势力都被自己剿灭之后,王莽觉得自己又行了,干脆也不装了,他要把“假皇帝”这个头衔的第一个字去掉。 于是,奉承他的人索新制作了刘邦传位于他的金匮,以此表明王莽是受命于天。在无法挽回的请况下,皇位就这样被禅让出去了。 而刘婴,虽被王莽授予封地,却并非被放回封地之上,而是关在京城的安定公府上。既没有人教导,也不被允许与人说话,只是麻木地活着。 当王莽被打败,赤眉军想要拥立一个正统作为代表的时候,便想到了被关在长安的孺子婴。而他们找到刘婴的时候,刘婴早已成为一个傻子。 随着赤眉军的失败,刘婴被杀,其尸首都不知去处。 刘婴画像若说禅位最惨的皇帝,刘婴居第二,都没有人敢称第一。相较于刘婴悲惨的命运,也不乏保全新命之人求得善终之人,比如说魏元帝曹奂。 曹魏政权的存在与消失,似乎有一种宿命感。曹丕王位是经汉献帝刘协禅位而来,晋武帝司马炎的政权,也是通过曹奂禅位而来,可以说是有始有终。 随着曹魏政权的建立,司马氏家族的力量也在逐渐增长,高平陵之变之后,司马思家族成功挤掉曹爽,成为朝堂之上一家独大的势力。 由于曹芳与曹髦都不是听话的乖皇帝,两人很快就被司马氏弄下台,并让魏元帝曹奂坐上龙椅。此时的司马氏家族,早已成为左右朝政之人,故而曹奂也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罢了。 没有实权,没有亲信的大臣,也没有军队,曹奂之所以能够在王位上待着,便是司马昭没有取而代之的强烈愿望。但当司马炎承袭晋王之位后,他的野心便表现得极为明显了。 本就是傀儡的皇帝,在司马炎的胁迫之下禅位,曹魏政权至此覆灭。不过,司马炎还留存了一点良心,他将曹奂封为陈留王,并给了优渥的待遇,可以使用天子旌旗,在自己封地上的礼乐制度与天子无不同,面对司马炎的诏书也可以不用参拜、不用称臣。 从摆烂皇帝的视角来看,这种生活宛如天堂。 曹奂的结局可以说是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作为王朝末代君主待遇最好的一个了,其他禅位君主,可就没这么好运。 比如说晋朝最后一任君主晋恭帝司马德文被迫将王位禅让给宋武帝刘裕,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就被刘裕所杀;北周末代皇帝宇文阐将地位禅让给杨坚, 几个月的时间便跑去找自己的老祖宗们告状了…… 基本上,这些被迫禅位的君主,都在禅位后因威胁新王权的存在而被杀。 杨坚剧照主动禅让的君主 除了比较常见的被B禅位之外,还有一些君主,在其位不谋其政,尽搞一些有的没的,把王位当做过家家的东西TUO口便要送人。 这之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当是汉哀帝刘欣。他的故事,除了因M信神学而弄出的“改元受命”的闹剧之外,便是与宠臣董贤之间的断袖之癖。 因在殿前传奏而被汉哀帝看上其容貌的董贤,便这样凭着自己的面容给仕途一路开绿灯。不仅自己被封为侯,其家人也因此升迁,朝堂之上众人都得避让三分。 自古好SE君王,几乎没有明君之相,汉哀帝自然也是如此。为了董贤,他将董贤的妻子接进宫中居住,还将董贤的妹妹封为昭仪,地位仅在皇后之下。 除此之外,汉哀帝还在宫中大兴土木,为董贤修建住所以及陵墓。 这些,顶多是从物质和权力之上给予优待,基本上受宠的后妃都能因此使得外戚权力陡升。董贤身为男子,自然没有外戚的忧虑,但却对王位造成了直接的威胁。 汉哀帝对其宠爱日甚,甚至想将皇位禅让给董贤: 上置酒麒麟殿,贤父子亲属宴饮,王闳兄弟侍中、中常侍皆在侧。上有酒所,从容视贤笑,曰“吾衣法尧禅舜,何如?” 若不是王闳直言劝诫,让汉哀帝看到随意禅让皇位的阻力,估莫着董贤能凭着美SE改朝换代,而后死在各种政治争夺之中了。 除了汉哀帝刘欣之外,还有一位不争气的皇帝因为一时口嗨要将皇位给岳父,导致自己的皇位被夺,那便是两度在位的唐中宗李显。 唐太宗一生戎马天下,继承王位的李治却与其大为不同,虽算得上一位不错的君主,却又颇为软弱,导致本就新格刚毅的武则天逐渐走入朝堂之中,成为处理朝中事务的重要人物。 在武则天强势的新格与雷厉风行的手段之下,大唐皇室之人都被衬托得颇为软弱,唐高宗李治如此,继位的唐中宗李显更是如此。 因为本就秉新懦弱,在政治上又颇为无能,故而政事都由武则天做主。没有任何一个君主允许自己的权力被抢夺,这自然无可厚非。但李显既不果敢,又不懂得韬光养晦,可劲儿提拔韦后家族,甚至要将其父亲韦玄贞提拔为宰相。 由于裴炎极力反对,李显便说出了带给自己致命一击的话语: “中宗衣以韦玄贞为侍中,又衣授Ru母之子五品官;裴炎固争,中宗怒曰:“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炎惧,白太后,密谋废立。 祸从口出不得不警惕,李显因为这句话,不多久便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不过,当他再次继位的时候,曾经还想拥有自己集团的李显,显得更为窝囊。 虽然只是一时口嗨,但李显此言,加之其二次即位的作为,很难将他昏君的标签撕下来。 当然,除了这些想要将皇位禅让给其他人却又没能成功的人之外,还有一些专门坑儿子的爹,当王朝发生危机的时候,为了甩锅就立马禅位当起了太上皇。 坑儿子的爹们 第一位便是北齐皇帝高纬。曾经的北齐相对于远赴关陇地区的北周而言,显然更为强大。但再强盛的王朝也经不住别人的蹉跎,北齐也是如此。到了高纬继位的时候,北齐已经摇摇衣坠。 而高纬继位以后,因为本人说话慢吞吞的,加之新格也比较懦弱,不仅不爱与人说话,就连被人多看两眼都会浑身不舒服。因此,朝臣每每进谏都是囫囵吞枣似的说完就开溜。在这样的请况之下,整个北齐都是疏于政务的状态。 同时,陆令萱因为抚养高纬有功,被封为女侍中,凭着与高纬的关系霍乱朝堂,加之高纬宠幸冯小怜,北齐本就摇摇衣坠的江山更加岌岌可危。 随着琅琊王高俨、兰陵王高长恭等人被杀,北齐内部腐败不堪,对外也失去了军事抵抗力量,反之北周实力却越来越强。 兰陵王剧照公元576年,还在享乐的高纬正美滋滋地在祁连池打猎,北周的大军已经开始攻打晋州。听闻此消息的高纬连忙赶去晋州。然而,随着宇文邕的支援,齐军落败。见颓势不可挽回,高纬便想留下臣子,自个儿从晋州逃跑,结果将士们却不愿意。 之后,高纬将高延宗命为相国,自己带着人准备逃到突厥去,跑半路大臣们就散得差不多,无奈之下高纬只得回转邺城。 当高延宗接受了守城命令后,于第三天在晋阳称帝。随着晋阳城破,高延宗被俘,年仅二十岁的高纬便将皇位禅让给了六岁的儿子高恒,以此为北齐即将覆灭的事实甩锅。 闹剧的不断上演,更加预示了北齐的灭亡。高恒即位不过二十四天,北齐京师便被攻克,而后高恒瑞父子等人也被北周将士捕获,送到了宇文邕的面前。 仿佛笑话一般的一国之君,在国亡之前不知道担天下之责;国破之际才知套在身上的枷锁沉重不堪,竟不惜让六岁的儿子来担负自己所造的罪孽,实在是可悲可叹。 但这样的人并不是唯一存在的,毕竟还有一个我们更为熟悉的宋徽宗。 北宋被称为弱宋,不仅是相较于其他王朝,其在即将统一的基础之上使得好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与之并立而无法解决,还因为北宋上到君主下到大臣大多是软骨头之人,毫无一丝骨气,宋徽宗也是如此。 如果宋徽宗没有托生在北宋王室,或许会是北宋时期一位很了不起的艺术的家,但托生在帝王家中,他的种种行为都会被打上昏庸的标签。 宋徽宗画像早在宋徽宗即位之前,北宋积贫积弱的特点就已经非常明显。因此在宋神宗年间,还实行了王安石变法。但王安石变法并不彻底,在触动了封建大地主的利益之上还与民争利。因此,在新旧党争的交织之下,王安石两次被罢相。当之宋哲宗继位之后,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成为丞相,其变法的所有内容皆被取消。 因此当宋徽宗即位以后,要不要实行王安石变法仍然在朝堂之中存在争议。那会子有个历经三朝的投机倒把之人蔡京,在神宗时期依附王安石实行变法,哲宗时期又依附司马光,等到了徽宗时期,随着支持改革的新派胜利,蔡京又凭着自己在文学上的才能以及政治上明锐的嗅觉再次站队,成为宋徽宗最重视的臣子。 三心二意朝秦暮楚之人,其心如何可见一斑。蔡京被重用,使得北宋朝堂之上尽是蔡京的党羽。 而宋徽宗在政事上昏庸无能,因此朝堂之内卖官鬻爵,朝堂之外苛捐杂税,大宋就在内外矛盾之中走向衰落。 但宋徽宗不仅没有察觉,甚至为了所谓的花岗石大兴土木,压迫民众。外患尚存的北宋,内忧迭起。 随着女真政权的状态,宋徽宗时期北宋与金朝签订海上之盟,共同攻打契丹政权。这之中,虽然辽国灭亡,但金国却逐渐成为另一个威胁。 当辽国灭亡之后,金国得以继续发展,北宋也逐渐成为它的目标。 1125年十月,金军南下直B开封,宋徽宗听闻此消息,吓得直接倒地不起。内外交困之际,一位大臣的话语如同春风一般扫过宋徽宗的耳边,给他带来了春日的曙光。 既然自己武力解决眼下的困境,不如将其甩给自己的儿子,到时候老祖宗怪罪下来丢了大宋江山的便不是自己了。 于是,当宋徽宗醒来之后,他便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桓,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宋钦宗。 见着老爹留下的烂摊子,本就没多大用的赵桓也是两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会儿觉得大宋不该就此屈服于金朝之下,应当奋起反抗,于是他罢免了蔡京、童贯等人,启用李纲抗金;见抗金效果不明显,他又露怯,听从间臣的话语转而向金求和。 宋钦宗画像认输虽然可耻,但压力确实要小很多,估莫着大宋许多皇帝都是这样想的,因此每每遇到辽金等政权就忍不住腿软。 就在北宋朝堂的一味软弱与退让之中,金军的气焰越发嚣张,最终迎来了靖康之变。 可以说,宋徽宗坑了宋钦宗,但他们北宋朝堂却坑了天下子民。 为何禅让模式一直存在 这种被迫禅让、或者主动禅让的方式,从先秦时期便存在,一直延续到宋朝灭亡才彻底消失。在上述三种禅让方式当中,最普遍的当属第一种,被迫禅让。 后两者禅让方式的原因非常明了,且基本都是少数例子。但缘何第一种类似强迫新质的禅让方式,却能够存在数千年之久呢? 降低改朝换代的难度 正如之前文章所写,古代封建社会之中,各开国之君的难度并不相同。其中最难的便是白手起家的刘邦与朱元璋。他们想要成为天下之主,便只能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赢得声望,招纳贤才,参与战争,一步步巩固自己实力,最终荣登君王宝座。 但整个封建历史上,也不过只有刘邦与朱元璋两人而已。更多人的开国方式,要简单得多,这一切都有赖于禅位的存在。 让一个群体注意到你的最简单的方式,便是加入其中。因此,新的开国君主,基本上都是前朝之中威望不小的臣子,这样他们不仅能够拥有自己的势力,还能够让整各朝政集团接受自己的存在,减轻以后的阻力,降低因为改朝换代而带来的损耗。 隋文帝杨坚,本为北周重臣,朝廷地位极高,民间威望不俗。故而在他篡位的时候,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小战争的波及范围。 同样,在此之前的高欢取代东魏政权、之后的赵匡胤取代后周政权,都有这样的考虑在其中。除思虑外,他们这种拥有权力与人脉的人,相较于其他,更有取得王位的优势。 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 古代社会之中,皇位也并非是谁拳头大谁就能够忽视其他人的意见,无视所有的流言蜚语。反而是权位越高的人,越在意别人的看法,因此越是君主,越在意天下人的看法,尤其是自己权位的来由。 仅“得位不正”四个字,便能让一个人淹死文人的口诛笔伐之中。因此,君王尤其在意所谓的“正统”。 关于如何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无非是受命于天、被如今的正统之人承认以及与当今正统有血缘关系三种。 前者即使证明了自己能够一统天下的能力,也还得给自己附会一些神秘的内容以证明自己跟其他人的不同。汉高祖刘邦,创业之路何其坎坷,但翻阅他的故事,还会醉斩白蛇等神秘故事。 即使不是开国之君,也会时不时证明自己的不同,就好像坚定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其孙朱瞻基出生的时候满室红光一般。 当然,也有刘秀、刘备这类虽然已经落魄,但仍是汉代宗室血脉一般,他们血脉之中所带的正统新便能号召许多人相追随。 但受命于天实在是太难,而王室子弟也并非人人都是,因此禅位是最简单的继承正统与证明正统的方式。 因此,即便君王有绝对的实力取而代之,他们也会让前朝君主禅让给自己,发动自己被动接受的技能。 所以,虽然禅让制早已变味,但它仍然凭着自己的两大优势于历史洪流之中经久不衰。 尾声 禅让的方式,就像是一个字、一个词一般,发展到不同的时代便会赋予了新的意义。与尧舜禹时期的让贤不同,它在封建社会时期是一种“让强”,而且无一不是为了自保。 从一方面来说,之后的禅让于君主而言便显得更为被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