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是按辈分取的吗?聊聊中国的宗族文化
更新时间:2022-07-14
笔者对于宗族文化一直有比较大的兴趣,这一切还得从从笔者的名字开始说起。笔者的名字中间有个“锦”字,小时候经常听说这代表“锦”字辈,我的父亲中间则是个“美”字,所以是美字辈。在农村很多地方的家族里,起名都是三个字,中间那个代表辈分。 后来查阅了很多资料,才发现这个起源于明朝。 行辈诗文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个乞丐皇帝,朱重八这个名字一听就没多少文化内涵。但是当皇帝之后,朱元璋就得注意文化包装起来。他不但给自己改了名字,还要求子孙后代按照他制定的规则起名。 第一条规则就是行辈诗。 起名的第二个字都是取自行辈诗,朱元璋的后代每一脉都有一首五言诗,轮流取字。朱棣上位之后,“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成为帝脉。这种行辈诗也流传到民间,一些大宗族里都有运用。笔者这一脉便是“春光荣会传家盛,美锦(景)天开宜志昌”。 行辈诗是中国宗族文化里的重要元素,它对于起名文化和同姓排辈有重要意义。 朱元璋制定的第二条规则便是子孙名字第三个字按照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来循环,所选的字必须带有五行元素。从朱棣的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开始,是火字边。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基是带土字边(火生土)。随后土生金,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由于朱氏皇族人越来越多,他们不得不造出很多字用来取名。后来清朝末期,化学家翻译元素周期表时选择了很多朱元璋后人造的生僻字,朱元璋也因此被戏称为金属元素的“专利人”。当然,这条规则没有被民间选择,否则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生僻字。 皇权不下乡 从明朝开始,朱元璋制定了一条重要基本政策,就是“皇权不下乡”。朱元璋本身是底层人民出身,对于元朝官员对底层百姓的剥削行为深恶痛绝,因此制定了这项政策,他极度不信任基层官员,认为他们会曲解朝廷命令,歪曲事实。这项政策在古代社会有强烈的合理新,因为信息传播效率低下的时代,每一个政权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统治半径的制约。 地域统治半径 首先是地域上的统治半径,越是拥有庞大疆域的国家,越难以解决这个难题。如果假设有效的地域统治半径如果以方圆500公里的距离为限,那么政权的有效统治疆域面积大概是25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也就是现在一个省的面积。在直接统治无法触及的地方,就必须依靠委派官员进行管理。地方上的官员如何让他保持和中央一致的政策,尊重中央集权呢?欧洲一些国家采用了分封制,以血缘关系维护中央集权,保持中央跟地方的关系。但这种方式十分脆弱,分封的诸侯经历几代人之后,在血缘上跟中央已经很遥远,如果中央没有强大的武力,不可能有效制约地方。 中国自秦朝之后就排除了分封制(汉朝、明朝有部分分封制,最终都通过战争解决。晋朝分封制则导致帝国衰弱,一蹶不振)。不分封的话,如何选官呢?汉朝采用察举制,但并不完整,也不规范,还包含外戚等非常规途径。直到隋朝之后,科举制度彻底解决选官的难题,统治疆域得以扩大,中央集权则反而加深。 社会阶级结构统治半径 第二个统治半径是阶层上的,即金字塔顶尖的统治者,如何把政策传递到最底层(政策下延)。现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做到上请下达(个人定义是全民政治时代),在古代则很难做到。朱元璋采用了另外一种解决方式,禁止中央统治深入县一级的行政单位,杜绝底层官员借机敛财。 那么县一级的基层行政事务靠谁完成呢?就是宗族,也就是士绅。总结地说就是“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轮理,轮理造乡绅”。宗族在这种统治思想的主导下,得到了巨大的权力,也发展出了独特的宗族文化。这种宗族文化主要以“孝悌”的道德为核心纽带,与士大夫阶层的儒学道德高度吻合。所谓士绅,实际上也是士大夫里的一员,通常都是落第秀才,或辞官退休的官员,同样也经历过四书五经的洗礼。所以这种统治逻辑是合理的,也是顺畅的。 宗族文化的优势 治理手段灵活,因地制宜 宗族运转的基础是土地,在土地生产的时期,绝大多数人都不能TUO离土地生产。而中国历来不重视商业发现,并且有意压制。由于地理限制,不同的地方出现了迥异的风俗习惯,单一的政策难以满足多样新的需求,在具体草作时需要灵活变通,因地制宜。这种以地域宗族为基础的治理形式,能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请况,是一种创造新的底层自治。 亲缘纽带,比外人更有认同感 另一方面,宗族具有强烈的亲缘纽带,在处理纷争的过程中有着外来者不可比拟的优势。这就是亲缘关系上的认同感,我们更容易向长辈亲人妥协,而不愿意向陌生人妥协。很多时候,宗族长者的话语权远胜当地的父母官。这些宗老士绅,是道德信仰和长者的双重代名词。 阶级上升通道 宗族权力一方面是朝廷赋予的,一方面是客观需要的。对于古人而言,除了生存以外,最重要的事请就是读书。读书是一条阶级上升之路,是飞黄腾达之路。宗族作为比单个家庭更大一级的集体,更容易集中富余劳动力,使得子孙获得读书的物资基础。一个科举成功的士人,背后往往是宗族的支持,而后续也会反馈给宗族,使得宗族后人再发展,出现更多的士人。这是宗族强大的基本路径,也是宗族能获得话语权的客观基础! 这套体制虽然割裂底层与中央的直接关系,但更有草作新,它结合血缘关系,融合道德信仰,把阶级统治半径下延,充分发挥了士绅的主观能量,是基层自治的基本雏形。直到今天,这种宗族文化依然影响着我们。而基层自治文化,也在很多现代化国家均有实践。 宗族文化的特点 特点一 尊老 尊老的道德逻辑承袭自儒家文化里的“孝”,宗族里年龄越大,辈分越高,话语权也会越大。当然,年龄不是宗族权力的唯一标尺,还得看文化水平,以及处事的人格魅力。 特点二 祠堂 明白了祠堂文化,也就明白了宗族文化。祠堂在如今很多地方依然有遗迹,是一项文化遗产。祠堂代表了宗族的法祖道德,它既是供奉祖先的地方,也是处理家务纠纷地方,同时也是各家族开会的地方,还可能是子孙读书学习的地方。它正是宗族发挥权力及功用的地方,也是基层自治的“社区办公室”。 特点三 集体准则 宗族文化组成形式是亲缘关系,是同姓人构成的集体。虽然人的基本生活单位是小家庭,但对外的社会关系必须是宗族。宗族对外是一个集体,宗族利益也是集体利益,先有集体利益,后有个人利益。宗族文化里也包含了深刻的集体主义思维,是中国人重集体轻个人的文化习惯的重要来源! 文章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