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朝文官架空不了皇帝?别人吃肉我喝汤,这就是士大夫的角SE
更新时间:2022-07-18
为何清朝文官架空不了爱新觉罗的历代帝王,就像过去有些朝代一样? 这个想法很好,所以清朝皇帝也想到了,因此他们设计出了与历朝历代政治传统背道而驰的权力架构:中国古代延续了1000多年的读书人掌权的时代被终结了,士人政府被满蒙部落贵族取代。 中国古代之所以长期领先于世界,很大程度上源于建立了先进的选官制度。 秦朝建立后,传统贵族政治被摧毁,熟悉法令的“吏”成了管理国家的骨干; 汉朝建立后,经过几代人诸如举贤良、孝廉之类的莫索,到了汉武帝时期,颁布《劝学诏》、兴太学、遍建庠序,将“以教为先”与朝廷选官相结合、健全察举制,创建了影响后世的文官制度。 自那以后,历朝历代政府的构成主体,既不是世袭贵族,也不是军人,更不是商人,而是通过各种制度选拔出来的读书人。这就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这种模式曾经无可撼动,任何集团、任何皇帝都无法违背。 魏晋时期看似长期把控政权的世家门阀,他们本身还是读书人,只是在凭借优势教育资源、特殊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占据了一定先机; 令人闻之SE变的“五胡乱华”期间,无论本人就是儒生的匈奴族豪杰刘渊,还是出身奴隶的文盲羯族石勒,以及高度汉化的慕容鲜卑,他们建立政权后无一例外都会办学校、崇儒学、选用士大夫治国,氐族大帝苻坚更是启用儒生王猛、创造了十六国时期最为辉煌的盛世。 南北朝时期,在残酷战火中形成的关陇军政集团,是宇文泰任用儒生、高举恢复周礼大旗而建立。那些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家族,除了善于领军打仗外,同样经通诗书。 而TUO胎于北周的隋唐两朝,则通过推行、完善科举制,继续扩大政权开放程度,让任何阶层、任何出身的读书人都能获得参与国家管理乃至跻身权力中枢的机会。 甚至在军人当权、战争不断的五代十国,说到威望,极少有皇帝比得过大儒冯道。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更是全面恢复了士人政府。 这种传统,曾被元朝的“部族政权”短暂打断,但被随后的明朝再度恢复。虽然废除了宰相、加强皇权,虽然经常爆发宦官专权,但组成明朝各级政府主体的,还是如假包换的读书人;朱元璋虽然发明了廷杖、锦衣卫等措施对文人严防死守,但他的王朝还是离不开这群人。 而相对于简单粗暴的元朝,清朝则以一种更加狡猾的方式彻底推翻了传统政治模式,那就是:将满蒙贵族凌驾于士大夫之上,打造了一个看似“士人政府”、本质上却是“部族政权”的专制王朝。 首先,为了体现自己是明朝衣钵的继承者、是正统历史的延续,清朝像明朝那样设立了内阁,由内阁大学士辅佐皇帝理政。无论内阁成员是满是汉,但好歹看起来像文人; 然而,雍正时期起,朝廷又另设了“军机处”,即所谓的南书房。这一机构设立的缘由,是皇帝为了处理军事机密,不方便经过内阁;但很快新质就起了变化,所有军国大事逐渐都由军机处办理,内阁几乎形同虚设。通过军机处,清朝皇帝可以直接向大小官员发布命令,甚至可以通过秘密信件的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传统文官政治的基本架构不复存在,士大夫失去了占据政治主体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在重要军政岗位的人事设置上,清朝可谓煞费苦心。 内阁学士中,满蒙贵族几乎一定多于汉,长期处于6:4这种比例(或者更大);六部官员一定要满汉分开、同时设立,而且主事的基本都是满人,他们可以不用互相商量、直接找皇帝汇报工作,皇帝也可以自己选择找谁议事;至于六部中其他办事人员,汉人知识分子处于绝对的少数。 起初,清朝的巡抚、总督基本都由满人出任,他们都可以直接与皇帝沟通交流;至于关系到兵权的大将军一职,唯一一个汉人只有岳钟琪。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迫于形势,才起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人知识分子为封疆大吏。但随着形势稳定,很快又急着试图收回权力。 综上可见,清朝并不是传统的文人政治,而是依托满蒙军政贵族的部族专制。在这种请况下,传统士大夫长期处于政治舞台的边缘,充当了“别人吃肉我喝汤”的角SE,哪有一丝架空帝王的可能?对比当时的世界潮流,这种制度的落后是显而易见的,被动挨打、受尽屈辱也就不奇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