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治水名臣——汪纲
更新时间:2022-07-17
他,在绍兴知府任职6年间,筑衢路、修城池、建军营、招水军、固海防…… 他,访查百姓疾苦,兴修水利,革除弊政…… 《宋史》中对他赞赏有加:“纲学有本原,多闻博记,兵农、医卜、音阳、律历诸书,靡不研究;机神明锐,遇事立决。在越佩四印(担任四个职务),文书山积,而能草约御详,治事不过二十刻,公庭如水……” 他,就是宋代治水名臣——汪纲。 汪纲画像资料图片 汪纲,出生于徽州府黟县,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经考试选拔任职。数十年间历任桂阳、弋阳、兰溪等多地的行政主管,因政绩卓著而受到广泛好评。 不畏豪强,重整河湖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冬,已过天命之年的汪纲,出任绍兴府知府,主管浙东安抚司公事兼提点刑狱。 汪纲到任后,发现绍兴府城内“衢道久不修治,遇雨泥淖,几于没膝”,民间呼声强烈。他立即与本府佐吏经心规划、逐一兴工,先后用石料修缮、砌筑河岸,疏浚城内堵塞的运河河道,恢复城内河渠便利。 诸暨县内有16个乡临湖,当地人利用湖泊灌溉,水利作用十分明显。后因豪强大族在岸边植树围田,逐步蚕食水面,导致湖面缩小,水流不畅。一遇大雨,就会形成涝灾。汪纲了解实请后,奏请朝廷下诏,由提举常平司挖开豪族私围的田,并下令禁止围田,重新恢复湖田的水利功用。 疏浚运河,畅通水路 在汪纲出任绍兴府知府期间,西兴运河大面积淤塞,严重影响漕运和民间水上交通。汪纲禀报朝廷,请求疏浚西兴运河。除府内自备工匠、夫役、钱米外,由“朝廷支拨米三千石、度牒七道,计钱五千六百贯,添助支遣,通计一万三千贯”。据记载,在汪纲带领下,此次疏浚工程共疏导西兴运河水路50多里,使“河流通济,舟楫无阻,人皆便之”。同时,他主持在钱塘江南岸江口建起水闸,使淤泥不能进堤,西兴运河水不轻易流失,保障了漕渠的畅通。 南宋绍兴府图资料图片 汪纲在大规模疏浚西兴运河的同时,增筑陆路纤道,并将其中一些地段的土塘改为石塘,与城邑相接,从而使“徒行无褰裳之苦,舟行有挽纤之便。田有畔岸,水有储积”,作用十分显著。在主持增筑陆路纤道时,汪纲还下令在人烟稀少的运河纤道畔,新建起8所“施水坊”。这些“施水坊”既能方便过往行人、纤夫休息,又能让守坊者有利可图,使“施水坊”长久维持。 修筑海塘,护民护粮 绍兴府下属8县,有5县濒海,各县历来筑海塘以避水灾。但每年因台风侵袭导致堤岸出险,受损庄稼达数十万亩。为此,汪纲专门在府库列出3万银两,作为抢修海塘、湖塘的备用专款,以便海塘出险后能及时修复。 绍兴古城一隅资料图片 嘉定十六年(1213年),山音后海塘受损。汪纲迅即征调劳力重修海塘,并命所在县乡加强巡察、维护。嘉定十七年(1224年),濒临曹娥江的会稽县曹娥庙,受风浪袭扰,险请不断。为确保安全,汪纲组织民工运石,垒筑起70丈堤塘,以抵御风浪。 廉洁奉公,为民减负 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管辖境内突发洪涝灾害。汪纲迅即调拨米3.8万石、银5万两赈济灾民,并报请朝庭后免去当年租税6万多石,使受灾百姓的基本生活不低于平常年景的水平。 汪纲在赈灾中了解到,从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起,征税就存在虚额,导致绍兴府的田赋负担较重。但前任官员怕影响升迁,便挪用专用资金以弥补缺额。汪纲认为,个人政绩事小,但欺上误民事大,便据实奏请朝廷,免去府内每年虚征9.5万银两的田赋,扫除了这一多年遗留的积弊。 汪纲一生为公为民、政绩卓越,在告老还乡前,朝廷特为他升官两级,并赐予金带。当汪纲去世的消息传到绍兴后,民众纷纷去寺观祭奠他。 汪纲的业绩,不仅载入了《宋史》,还写入了历朝《绍兴府志》及现代的《绍兴市志》。800年后,在“名士之乡”绍兴新建的“绍兴名人馆”里,也有他一席之地。 部分资料来源丨《中国水利报》第5114期《迎恩门前忆汪纲》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责编丨罗景月 文案丨王瑜(见习)罗景月 校对丨孟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