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下)
更新时间:2022-07-25
睢阳之战 至德二年正月(公元757年),史思明、蔡希德等合兵十万进攻太原,想由北道进犯灵武,被李光弼击败。安庆绪封史思明为妫川郡王,令其防卫范阳;又以尹子奇为河南节度使,率兵十三万扫荡河南。河南各地纷纷陷落,惟有军事重镇睢阳还在唐军手中(今河南商丘)。 当时,朝廷仅剩下江淮流域的赋税支撑,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如果失守,漕运中断,后果不堪设想。河南节度副使张巡见形势危急,放弃宁陵,率兵三千进驻睢阳,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共六千八百余人。二人率领将士,昼夜苦战,有时一天之内能打退叛军进攻二十多次。经过连续十六昼夜的战斗,杀死叛军两万余人。叛军久攻不下,只能长期围城。 到了当年七月,守军只剩千余人,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城中的雀鼠及铠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来吃了,很多人因饥饿而死。张巡杀其妾,煮熟命将士分食,许远也把仆人杀掉。战后,睢阳数万百姓只剩四百余人,大部分都被守军吃掉。张巡曾派人到附近的临淮、彭城求救,但友军都持观望态度,不肯救援。 睢阳坚守至十月,终因守军病饿力竭,被叛军攻破,张巡及其部将三十六人遇害。在此其间,朝廷不断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九月,唐肃宗联络回纥出兵平叛,联军十五万收复长安。睢阳陷落后十天,联军又在陕州击败安庆绪主力,趁势收复洛阳,安庆绪逃至邺城,叛军再也无力南下。 邺城之战 收复河南、河东部分郡县后,唐肃宗忙于迎太上皇还都,未及时追击。安庆绪得以重整旗鼓,聚兵六万。他忌惮史思明兵势愈盛,遣使向其调兵。史思明囚禁使者,率部降唐。半年后复叛。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部围攻安庆绪,却不设元帅。安庆绪不敌,以帝位相让史思明,请求援助。唐军包围邺城后久攻不下,各部无统一指挥,军卒疲困,士气低M。史思明见状果断出兵,距邺城五十里扎营,日夜袭扰,焚夺粮饷。乾元二年三月六日,双方决战。史思明指挥军队奋力冲杀,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领兵迎战,双方死伤相当。后方的郭子仪尚未布阵,忽然间狂发大起,飞沙走石,咫尺之间,人马莫辨。叛军向北溃退,唐军向南溃散,丢弃的甲仗辎重堆积于路。 史思明得知官军远退后,设计将安庆绪骗入营中缢死,入城兼并其军,留长子史朝义守邺城。四月,史思明自称大燕应天皇帝,建都范阳。 河阳之战 乾元二年八月,史思明兵分四路入寇河南。李光弼下令将洛阳官民迁入潼关,率两万人退保河阳三城。九月二十七日,史思明进入洛阳,随后进军河阳。史思明军中多良马,每日在黄河南岸刷洗,展示军威。李光弼挑选军中母马,一齐赶到北岸嘶鸣,引得对岸一千余匹战马纷纷渡河来追,尽为唐军所得。史思明大怒,用火船当先,战船随后,想要烧毁三城间的浮桥。李光弼早有防备,用头装铁叉的长杆挡住火船,又于浮桥上发色炮石,叛军战船多被击毁。 史思明决定全力进攻河阳三城。李光弼命李抱玉坚守南城,亲守河阳中城,击退叛将周挚的进攻。周挚转攻北城后,李光弼也率兵赶到。到了中午,还没有决出胜负,李光弼便派爱将郝廷玉、论惟贞分别攻击西北、东南两处叛军,并下令:“你们都看着我的旗子作战,如果我的旗子挥动缓慢,就任凭你们自主出战,如果我急速往地上挥动旗子三下,你们就全军齐发,冒死前进,稍有退者斩!”郝廷玉战马受伤而退,李光弼命左右取郝廷玉首级,郝廷玉连忙说:“战马中箭,并非后退。”李光弼命他换马再战。仆固怀恩与其子仆固玚稍有退却,李光弼又命人去取他们的首级。仆固怀恩父子看见使者提刀而来,重新上前决战。李光弼不断挥舞旗子,诸将冒死进攻,最终大败叛军。此后唐军又多次击败叛军,史思明处境愈加窘迫。 乱事告终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唐将仆固怀恩统兵攻占洛阳,史朝义率轻骑数百东逃。唐军随后连连取胜,史朝义无路可走,自缢而死,余众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遭到极大削弱,已无力控制地方势力。安史余党占据魏博、成德、幽州等地,逐渐把持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此后其他地区,如淄青、宣武、淮西等皆被军阀控制,逐渐形成了晚唐藩镇割据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