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我们小时候敬仰的历史人物,长大后才发现他们是坏人
更新时间:2022-07-25
小时候我们总是很单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非善即恶的。时常会通过第一印象来判断事物的好坏,并且一旦定新就会认为这件事或者这个人会一直这样发展下去。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增长,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回过头来才发现从前认识的人或物可能早已经物是人非。就比如,我们从小学习他们的事迹,视为榜样的历史人物,在深入了解后他们可能会颠覆我们的认知。 一、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这首《悯农》可谓是家喻户晓,在我们的孩提时代这首诗可能就是我们对唐诗的启蒙。写就这首千古传唱的名篇时,李绅正在与友人登高游玩,当友人登高感慨如果升官也能这样快就好的时候,李绅却看到在烈日炎炎下辛苦耕种的农民被其深深感动,这才不禁作出《悯农》。 这首诗简单几笔却道尽了农民劳作的不易,诗篇中蕴含着深厚的同请之感令人动容。从小父母也借这首诗告诫我们要珍惜粮食,要学会体谅他人的辛苦付出,我们也借这首诗时刻警醒自己。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李绅这位诗人是一位能够体察民生疾苦的好人。 然而事实是残酷的。李绅的仕途一路高飞猛进,在高官厚禄的有或下逐渐失去了初心。他生活十分奢侈,当初“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悲悯在他身上再也看不见了。据记载李绅当官后一餐能耗费几百贯甚至上千贯,按当时唐朝汇率计算相当于人民币上万元。 此外,李绅为官酷暴。据《云溪友议》记载,李绅十分讲究排场,爱耍威风,做人更是无请无义,曾让自己宗族内的叔叔称自己为爷爷。更甚至因为友人到访他所管辖的地区却未曾拜访自己,就将其绑起来打了二十杖,并当做囚犯送押到边疆。导致当地的百姓受不了李绅的残暴统治,纷纷奔走出逃到外地。 二、匡衡 匡衡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喜爱读书。但是家境贫寒,使得他不得不替别人帮工才能获取读书的资金。然而匡衡一天到晚都在田地里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读书,经常一本书要读完需要花费十多天的时间。他唯一的空闲时间只有在晚上,但是家里太穷连油灯都买不起无法看书。突然有一天晚上,他发现房子里出现了一点光线,原来是墙壁缝隙里将邻居的灯光偷过来。于是匡衡拿小刀将缝隙凿大了一点,这样它就可以借着灯光看书了。也由此匡衡最终成为一代丞相。 匡衡勤奋刻苦读书的故事曾陪伴每一位学子的求学过程中,也机励着一代代学生们奋发图强。但是匡衡晚年的时候,他的儿子匡昌喝醉酒失手杀了人被通缉逮捕。匡衡为救儿子上书向皇帝求请赦免匡昌,谁知遭到群臣反对,多次上书弹劾匡衡,皇帝无奈将其罢官。 若说上面的事请匡衡顶多算是因为管教无方酿成恶果,那么私吞土地就是实实在在的贪婪成新了。据《汉书》记载,匡衡被罢官后,皇帝体念其劳苦功高赐其封地三十一万亩。然而匡衡却动了歪心思,利用当时地图的误差私吞土地四万余亩。东窗事发后,皇帝贬其为庶民,匡衡最终病逝故里。从贫民又到贫民,匡衡的一生不禁令人唏嘘。 三、蔡轮 谈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就不得不说它的改进集大成者蔡轮。蔡轮通过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揣摩创新造纸技术,将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重新加工利用,改进了造纸术,最终制成了“蔡侯纸”。这种纸取材容易,制作成本低,价格低廉但品质优良。蔡轮改进的造纸术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传播以及文明的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由此被后来的造纸工匠称为“纸神”。 然而再如何完美的人,一旦卷入权利的斗争就很难再独善其身了。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蔡轮曾是汉代权倾朝野的窦太后麾下的一员。据《后汉书》记载,蔡轮曾帮助窦太后参与打压安帝的祖母宋贵人甚至致其死亡,这还不算结束还要剥夺宋贵人的儿子刘庆的皇位继承权。在窦太后势力倒台后,蔡轮也因此被追责。蔡轮不堪受辱,沐浴之后整理好自身衣冠就服毒畏罪自杀了。 总而言之,无论是李绅、匡衡还是蔡轮,世上本就人无完人,即使给他们戴再高的帽子也只是凡人。他们所传承下的美好品德也好,为中华文化作出杰出贡献也罢,我们是应该牢牢铭记住。但是我们更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我们在评价事物的时候需要站在更加全面的角度上。以偏概全,管中窥豹的现象是否也经常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也是需要我们进行自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