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友如是,几人能有?
更新时间:2022-07-25
选自微信公众号《墉夫秒语》 马德老师在公众号里发了一篇关于交友方面的文章,文章写到: “不要在衣望丛生的地方,寻找为你死心塌地的人,也不要为彼此分崩离析而伤感悲痛。从紧密结合,到渐行渐远,利益的本质决定了它的宿命。这是迟早要发生的事。这个时间的长短,决定于彼此还能利用的程度。 也因此,最好的朋友必然发生在毫无利益瓜葛的两个人之间。无瓜葛,保证了它的简单和干净。唯简单和干净,才可以推进友谊走向久远。一辈子的朋友就是这么来的……” 对马老师,我向来很尊重。但对马老师的这个观点,说实话,实在不敢苟同。 想起了历史上晋国人豫让与智伯的故事。 春秋时期,豫让曾投奔晋国执政正卿、智氏家族首领智伯,在智伯手下做事。 智伯对豫让很欣赏,十分器重他。 后来,晋国世卿、赵氏家族首领赵襄子联合韩、魏两大家族灭了智伯,瓜分了智波的土地,史称“三家分晋”。 赵襄子为了发泄自己的怒气,斩下了智伯的头,命手下把智伯的头做成酒器。 《史记》原文是这样记述的: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侥幸逃生的豫让得知这个消息后,想起主人生前对自己的好,心如刀割,来到智伯坟前,跪倒在地,仰天悲呼:“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魂不愧矣。” 由此,开启了一段豫让舍生取义、感天动地的悲壮历程。 第一次行刺未果被抓,豫让面无惧SE,大义凛然道: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就是智伯的家臣__豫让,没有任何人指使我,我来就是为智伯报仇的,要杀要剐,随你便! 豫让一席话,让赵襄子感慨万分:“彼义人,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衣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意思是说这是个忠义之士,我以后自己小心防备一点就好了。智伯没有后人,他仅仅是个家臣,却想要为智伯报仇,这是难得的义士。就这样,把豫让放了。 豫让被放后,依然初心未改,又策划了第二次行刺。 为了防止被人认出自己,豫让“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什么意思? 用有毒的漆涂遍全身,导致皮肤肿烂;吞下烧的通红的木炭,让自己的声音变得沙哑难辨;他装扮成乞丐沿街乞讨,最后连他的妻子都认不出来他了。 对豫让的做法,有朋友不理解,曾哭着劝他:“你这是何苦啊,凭借着你的才能,如果委身侍奉赵襄子,他一定会亲近宠爱你的,那样的话,你刺杀他不是更容易吗?现在你把自己的身子弄残了,想刺杀他不是更难了吗” 看着朋友哭,豫让也哭了,他对朋友说:“如果我委身侍奉了赵襄子,后来又要杀掉他,这是不忠不义、心怀二心的侍奉君主啊,我知道我现在的做法很难,但是我就是想让天下后世那些不忠不义、心怀二意的人感到羞愧。” 然而,天不助豫。这次的谋杀又没有成功,豫让又被赵襄子的侍卫们抓住了。 赵襄子不解,问豫让:“(在投身智伯之前)你曾服侍过范氏和中行氏,后来智伯把他们都灭了,你为什么不替他们报仇,现在却偏偏和我过不去呢?” 豫让听了赵襄子的问话,从容答道:“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意思是我当初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但他们都把我当一般人来对待,所以我也只把他们当做一般人对待。智伯以国士之礼待我,所以我自然就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赵襄子听了豫让的话,长叹一声,说道:“豫让先生,你对智伯的忠义,我很感动,之前我敬你是一位义士,宽恕了你,但是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想取我新命,这次我不能再放过你了!” 豫让知道自己这次必死无疑,在临死之前,又向赵襄子提出了一个希望:希望能够借赵襄子衣服,让自己以刀斩之,也算实现了自己报仇的愿望,这样,也就死而无憾了。 赵襄子闻言,感慨于他的义气,泪流满面的命人把自己衣服交给了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大声说道:“我豫让终于可以报答九泉之下的智伯了。” 随后,面带微笑,横剑自刎。 据《史记》记载: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智伯已去,对豫让而言,显然已无任何利用价值,何以让豫让竟以命相报? 说到底,不过是智伯对豫让的知遇之恩罢了。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样的故事,历史上数不胜数。只是随着世事的变迁,这样有请有义的忠义之士今日似乎已不多见了而已。 总不能因为当下社会这样的人少了,我们就忘了世间还有这种高德大义之士,更不能否认世间会有真请存在。 请义无价,人间自有真请在。岂能一切都与利益挂钩、一切都用利益来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