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巨鹿之战中的项羽与陈馀(一文看偷历史系列)

【巨鹿之战中的项羽与陈馀:时代新“王者”之争!】

上篇文章《大众所了解的“巨鹿之战”,实在错得离谱》,因为要概述整个巨鹿之战的历史真相,涉及到的内容太多,所以显得较为笼统,条理也不是很清晰,本篇将就决定巨鹿之战战局走势最关键的因素展开分析,重点还原项羽与陈馀这两大核心人物的贡献,以及“巨鹿之战最关键的一天”。

广义的巨鹿之战,应该是从前208年闰九月邯郸城被攻下、赵王歇和张耳的赵军退到巨鹿城作为战役起点,至前207年1月王离军团覆灭整个战役结束,前后持续5个月左右。

狭义的巨鹿之战,便是我们熟知的最后的“决战阶段”,前208年12月项羽率领楚军孤军作战,“痛击”章邯城南军团,B迫章邯退军,然后楚军和诸侯联军一起包围王离军团,于一个月后将之完全歼灭。

在决战阶段之前的三个多月里,整个战役的形势无疑是在朝着“大决战态势”演进,尤其是山东义军方面,各路诸侯军队都以巨鹿城为目的地,陆续向此聚集。

对此最消极的,当属楚军,这要归咎于当时的楚军统帅宋义。

按照史书的记载,他当时是抱定“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类的心思,让秦军和赵军乃至所有诸侯军队先行决战,等双方分出胜败、两败俱伤,楚军再全军出击,一举收获全功。

所以楚军一直驻扎安阳,前后停留四十六天。

估计这期间赵国方面派来的求援使者,也都被宋义以各种实际困难为由,打马虎眼忽悠、敷衍过去。

项羽直接指出了宋义“战略研判”的错误所在:“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举秦强,何敝之承!”

当时的赵军,连“旧都”邯郸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战略要地都没守住,只能退到巨鹿城死守待援,形势已经岌岌可危,秦军又坐拥绝对兵力优势,双方胜负之势可谓昭然。

宋义这个“渔翁”注定当不成!

而宋义和项羽的根本区别是,各国诸侯和楚国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敌人还是朋友?

也许从长远看,宋义的判断是有一定道理,诸侯们个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注定是楚国未来的敌人,势必难以并存。

但是,在秦帝国这个共同的强敌还没有被推翻前,诸侯们是各自为战还是联合对抗,这可是迫在眉睫的现实生存问题。

如果历史按照宋义的主张演进下去,山东诸侯大概率将被秦军陆续各个击破,宛如二十年前“一统六合”的重演。

而当前的危局下,战国时代最有名的“合纵”策略便是山东诸侯的必由之路,“以众弱抗一强”,非合纵不可。

如果大家都被消灭了,压根没有未来。那么,未来可能是朋友还是敌人,还有任何意义么?

所以,宋义的战略研判纯属昏头,昧于形势,更缺乏大局观。

事实上,山东诸侯最终能够推翻秦帝国,正是“合纵”策略逐渐贯彻、各方力量逐渐汇集的成果,做不到这一点,山东诸侯内部将耽于内耗,外部将无法形成合力,笑到最后的,恐怕还是秦帝国。

换言之,时代在呼唤另一个孟尝君、信陵君,谁能实质实现类似他们两人的合纵成就,谁就将成为新时代的“王者”!

纵观秦末,陈胜是第一个众望所归的人,但随着他的消亡,这个位置被空缺了出来。

项梁所立的“楚怀王”熊心,事实上只能号令属于楚国的各方诸侯,其整体威望与影响力,还不足以填补这个位置。

尤其是项梁之死,严重削弱了楚国的实力和威望,放眼当时,似乎连这个“王者”出现的希望都极为渺茫。

但是,随着各诸侯军队齐聚巨鹿,义军和秦军之间的一场大决战势不可免。此时的战略大势显而易见,谁能够赢得这场决战,谁就将笑到最后,正所谓“一战定天下”!

而义军要想取得决战胜利,就非真正联合不可,形势也B迫着六国诸侯中冒出这样一个“王者”出来,如果最终无人出头,主导形成真正合力,那么义军的结果就只能是战败,随后被彻底消灭。

这才是决定巨鹿之战最终胜败的最关键因素,也是贯穿这段历史的“暗线”。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SE。

结果我们自然都知道,项羽先是除掉宋义,然后在所有诸侯全都怯战的时候挺身而出,通过“孤勇者”式的“BUG”级逆天表现,彻底震撼、征服所有诸侯,最终成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上将军”也好,后来的“霸王”也好,实质都是,继陈胜之后,项羽响应了时代的呼唤,成为了真正名副其实的时代新“王者”!

是他真正实现了山东诸侯的彻底团结,吹响了秦帝国灭亡的号角!

项羽这一路走来有多不易、多勇敢,历史早已告诉了我们,尤其是在“巨鹿之战最关键的那一天”,即他“破釜沉舟”之后,和诸侯联军取得会师的那一天,面对着一个个怂货,他最终选择孤注一掷,向死而生!

纵观巨鹿之战全程,毫无疑问,这一天是最为关键的,甚至堪称整个巨鹿之战的真正拐点。

如果那一天项羽退缩了,选择和诸侯们一起怂,不仅不会有之后的辉煌胜利,义军最终的结果也将是被“一锅端”,秦帝国更不会“二世而亡”。

在后世的记载中,项羽也许就是个只会搞内讧、搞兵变的无脑莽夫,甚至都不一定能上史书。

而那一天的“英雄”,原本还轮不到项羽。

在“剧本”中,更该承担这个使命,也更有望成为“王者”的人,原本是陈馀。

他当时的职务是赵国的“大将军”,赵王歇、张耳被围困在巨鹿城,他身处外围予以救援,这层身份使得他成为“救赵”联军的统帅、协调中枢,虽然没有经过推选、也未必“众望所归”,但是形势使然,陈馀就是被推到了那个位置上。

事实上正是陈馀在主持着义军方面的大计,各路诸侯军前来会和,也都是冲着他来的,起码要先向他报到,按照史书的说法是:“皆壁馀旁”,都在他的身旁安营扎寨。

陈馀也一直在指挥、协调各方,主导着整个战局的推进,并一直寻求破局之策。

这其中就包括和项羽的对接,前篇文章已经说过,经过两人的持续沟通,最终定下了“首先包围歼灭王离军团”的战役计划。

陈馀当时的首要任务,是给巨鹿城解围,起码要先救出城中的赵王歇、张耳等人和部队,他把王离军团作为头号攻击目标,正在请理之中。

但是当时的战局,不打则已,一打就是决战、全主力会战,要想围歼王离军团,首先就要将它和城南的章邯城南军团分割开来,同时做到北边围歼王离军团、南边阻援章邯城南军团,两边都得兼顾而且都不能有失。

这个极度冒险、“自杀式”的决战计划,大概率是出自项羽,但陈馀也有贡献。

陈馀的用兵风格,在后来井陉之战和韩信的交手中有过体现,即“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可确诊为“蠢猪式的宋襄公”的中级症状。

这个风格,会让陈馀倾向于选择和秦军进行堂堂正正的决战,这应该是他最终同意项羽的一个实际原因。

无论是陈馀主张的决战,还是项羽主张的冒险,总之两人一拍即合——

豁出去了,干他丫的,决战!

这一点相当关键,只有陈馀这个义军统帅最终定下了决战决心,才能搞清项羽“破釜沉舟”的真正动机。

如果不是从陈馀那里收到了迅速决战的通知或者命令,项羽再鲁莽无脑,都不可能玩出“破釜沉舟”的烧草作!

在当时项羽的眼中,渡河与联军会师后,就将立马展开义军和秦军的大决战,既然大战已经迫在眉睫,为了鼓舞士气,他才“破釜沉舟”,让楚军全无退路,并借此给楚军的战斗力加“buff”。

但是项羽没有想到,他“满怀希望”的来,却被陈馀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按照既定战役计划,陈馀做到了将诸侯联军至少绝大部分调动到巨鹿城东甚至城南,一旦楚军到来,他们就将实施大范围穿擦分割,切断王离和章邯之间的甬道,隔绝秦军两大军团,北攻王离、南阻章邯!

但是令陈馀也完全没想到的是,在战役计划刚开始展开实施的关键当口,所有的诸侯主将都退缩了,毕竟“中心开花”实在是太过冒险了,包围不了王离怎么办?打不过秦军怎么办?要是最终落入王离和章邯的反包围圈,不就被彻底一勺烩了么?

这些山东诸侯,是要比宋义强一点,但也只强那么一点点。

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陈馀并没有成功说服各位主将,这原本该是他的首要工作与职责,但偏偏这最重要的一点,他没有做到!

结论:陈馀本该是时代新“王者”的头号竞争人选,然而他终究错过了!因为他没有实现真正联合诸侯、凝心聚力的实质要求。

假设一下,如果陈馀当时做到了一点,指挥所有义军实现了之后的辉煌胜利,就算项羽在过程中战功赫赫,也应该威胁不到陈馀的地位和威望。两人之间或许还有更长久的“王者”竞争,但起码陈馀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更让人失望的,陈馀不仅没有说服各国诸侯,还放了项羽的“鸽子”,放弃战役计划是背弃,不和项羽并肩作战是抛弃。

这不仅是将项羽和楚军置于“进退无路”、只能孤军作战的尴尬境地,同时也是将所有义军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这一点,前人几乎从未指出过。

因为当时的义军处于巨鹿城东、城南,地理上位于王离军团和章邯城南军团之间,已陷入理论上的包围圈,秦军方面如果南北对进,义军将势必被击溃。

甚至,如果秦军方面采取更狠的从南北两侧向东进行“钳形”包抄,将义军彻底包围都极有可能,毕竟秦军的总兵力,几乎是义军的两倍。

事实上,就在项羽和陈馀会师的“关键一天”,章邯就已经迅速采取了动作。

无论章邯还是王离,都对战场形势洞若观火,他们也在等着决战战机,而这个战机就是,一旦项羽和楚军赶到巨鹿城下,所有义军就已聚齐,“一战聚歼”便如“箭之离弦”!

看看史书的记载:“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所谓“与秦军遇”,这里的秦军是指章邯军(也可能包含王离军),“遇”是指当头撞上,这说明——

无论项羽有没有发起主动进攻,实际上章邯都已经向北打过来了!

所以,如果那一天项羽也怂了,义军将会遭到章邯的猛烈进攻,主将人心不定、士兵军心涣散的义军(包括楚军在内),被击败的概率极大。

这说明陈馀不仅昧于形势,还昧于战局,做不到“先发制人”的义军,必将落入“被制”的危险境地。

相比陈馀,项羽可是军事天才,战场嗅觉一流,哪怕是出于自保的私心,他也无比清楚眼前的危机,他决不能坐等被消灭,必须放手一搏!

正是他的这次临危抉择,最终创造了战争奇迹,也让他彻底超越陈馀,一举成为名副其实的时代王者。

后世总是理解不了巨鹿之战胜败的直接原因,总觉得章邯10万军团也好、王离20万军团也好、秦军40万总兵力也好,怎么就是打不过项羽的区区5万楚军!

原因很简单,就是打不过!战斗力不如!

不光40万秦军,后来的彭城之战,刘邦56万大军,都被项羽区区三万骑兵给虐的找不到北!

这就是项羽的“勇”之神奇,完全不讲没有任何道理,就是真正的“力”之极限,不仅同时代的所有对手都被虐的彻底没脾气,就连本阵营的将军也只能五体投地,“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大概只有韩信能例外。)

在这“最关键的一天”中或者稍后一两天内,应该还发生过一件深刻影响战局走势的大事件,常被后世所忽略。

这就是,王离军团到底是怎么陷入的包围圈?

按照战局推演,楚军的孤军出击、以一当十、大获全胜,以陈馀为首的诸侯联军不仅大受震撼,也大为振奋,终于有了和秦军全面决战的信心,他们敢动了!

那么此时,陈馀和项羽之前所制定的“包围王离军团”的战役计划就完全可以实施展开了。

所谓“机不可失”,义军肯定是在项羽出击获胜后的极短时间内就采取了动作,从而在项羽和章邯机战的同时,就完成了对于王离军团的包围!

也就是说,诸侯联军只是最开始“作壁上观”,稍后便全部投入到了战场!这才是真正的战争!

从之后王离军团被彻底全歼的史实来看,这个包围圈堪称四面八方的“天罗地网”。

王离也不是傻子,粮道被断、身陷重围的他必然会选择突围,章邯更是明白,他必须救援被围的王离。对两人来说,时间都是越快越好,越早越好!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最初的几天里,秦军和义军进行的是完全彻底的大决战!

无论是围歼王离的战场,还是阻援章邯的战场,义军和秦军之间都在进行着殊死搏杀,战况一时间异常惨烈与焦灼!

写到这里,我竟然有些热烈盈眶,义军终于实现了彻底团结,以弱对强,拼死搏杀,在同大秦帝国的大决战中誓死竞争中华大地的未来前途与命运!

后世是将消灭王离军团的功劳记在了诸侯联军的身上,但却“遗忘”了他们从一开始就付出过的鲜血与努力!陈馀在其中的功劳也不该被无视。

甚至,这里面涉及到楚军的战场转移,战斗力最强的他们,完全有可能在王离强力突围、诸侯联军挡不住的最危急时刻,抽调部分经锐主力前往相助。

即,消灭王离军团,楚军也有功劳。

总之,经过楚军和联军(包括巨鹿城内赵军)的共同努力,义军实现了阻援战场彻底击溃章邯、B迫其撤军,围歼战场彻底堵住了王离,将其困在包围圈里!

至此,整个战役已然大局已定,义军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接下来就是彻底吃掉王离军团,至于章邯,他能来救援最好,顺势多歼灭部分秦军。事实上,章邯压根就没有来,他知道那纯属送死。

巨鹿之战就这样以义军以少胜多而结束,义军至少歼灭秦军30万左右兵力,尤其是全歼了王离20万长城军团这支秦军绝对主力。

输掉了这场大决战,大秦帝国灭亡的钟声事实上已经敲响,最终覆亡只是时间问题。

“巨鹿会议”具体的召开时间,实际上很难确定,但可以理解为并非只有一次,毕竟这一段项羽和陈馀等人距离不远,甚至常在一起讨论、指挥整个战役也应是常事。

只是,此时的义军最高“统帅”,再也不是陈馀,而只能是项羽。

解读巨鹿之战前后的这段历史,项羽和陈馀之间的“王者”竞争无疑是历史的“暗线”,但是我不希望大家从“音谋论”的角度出发去解读,我们更应看到历史的正面和阳谋面。

一个政治人物或者军事人物,他们最终的历史地位,只能取决于他们的实际贡献,无论他们是否有私心,只要他们做出了相应的贡献,促进了历史的发展,那他们就配得上那个位置。

机会本就摆在那里,对所有竞争者都很公平,甚至陈馀相比项羽更具竞争优势,但是,历史只会奖励、推崇真正能够挺身而出、把握住机会的人。

  • 上一篇:被官僚集团拖垮的苏联,特权横行,领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