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西安地理|消失的西安古城墙四关郭城

明代崇祯年间,陕西巡抚孙传庭为加强西安城防,特在西安城墙外修筑了东、南、西、北四关郭城守护城墙。关、郭这里均指古代都城城门外围附近加筑的城池。四关,也叫郭城。郭城紧接明西安城的四门,向外夯土筑墙,再挖淘壕围之,形成具有战略防守意义的关隘,是老城的外展延伸。明代中期以后对西安城曾有过三次重大的修葺,修筑四关郭城,就是其中的第三次修葺。它是护城河外侧拱卫城门的四个夯筑土城。四关城墙中心通道上各建有闸楼一座,从而形成了城三重、楼三重的形制。四关郭城的修建,大体上固定了西安城的规模和外貌。

纵览明清西安古城地图,四关郭城仿佛四只耳朵贴在古城墙四边。经过漫长历史的自然演变,虽然四关郭城的城池,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四关的称谓依然还在沿用,四关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的各不相同的形态,不同类型的人群聚居,不同行市的分类聚合,演绎形成了不同的街道面目、建筑风格和市井文化。

百年前的西安城墙 陶浒 绘

东关郭城

或称东关城。明清西安城长乐门(东门)的外围城。明洪武年间向东拓建西安城墙时修筑,明崇祯及清嘉庆、同治、光绪年间屡经修葺。在西安四关郭城中面积最大、修建最早,相当于老西安的五分之一。

东郭城西临护城河,东南北三面筑有土郭墙。东西长1730多米,南北宽1460多米,平面形制为不规则的横长方形。郭城墙东面开有东郭门(约在今城东公园北路南段)、新郭门(约在今韩森路西段);南面开南郭门(约在今东关南街与咸宁西路交汇处);北面开有北郭门(约在今东关北郭门街北段)、东北郭门(约在今兴庆路北段),共开五门。西面通过吊桥跨过护城河与大城东门相通。

东关自明清以后,特别是庚子年(公元1900年),由于八国联军的武力B迫,清朝廷无奈逃到西安后,东关渐次形成了“七寺十三坊、九庙八学堂”和“十一街二十四巷”等热闹景象。

“七寺”是指罔极寺、洪福寺、卧龙寺等;“十三坊”是长乐东坊、长乐西坊、炮坊等。“九庙”是指八仙庵、关帝庙、城隍庙等。在东关的寺庙道观里,最有名的要算八仙庵和罔极寺了。

八仙庵,相传建于宋代,又称“八仙宫”,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内,最早为唐代兴庆宫遗址的一部分。元、明、清各代屡次翻修。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曾拨款1000两白银,修建牌坊,并赐八仙庵“敕建”二字,悬于庵前门领之上。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拨款修葺。八仙庵山门外,有清光绪二十年砖砌大牌坊两座,门外的影壁上刻有“万古长青”四个大字。第三进正殿门楣上悬有清慈禧太后题写的“洞天云籍”四字匾额。八仙庵不仅每逢初一、十五香火旺盛,平常也有不少善男信女前来烧香叩头,尤其是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八仙庵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庙会。四方香客、商贾云集于此,盛况空前。

相传唐代长乐坊一带老徐家的稠酒颇有盛名。再配上清香的黄桂,成为当时长安街头的一种美酒佳酿——黄桂稠酒。

一天李白与贺知章、张旭等八人,慕名而来,一进老许家酒店,香气扑鼻,第一口就感到此酒绵甜醇香,适口止渴,越喝越想喝。后来李白他们经常来此喝酒吟诗,每次都要一醉方休。因而后人就在他们经常喝酒的长乐坊立一个石碑,并修了“八仙庵”。据说庵中第一仙就是李白的画像。画像下有这样的诗句:

“李白酒中仙,不做朝廷官,但辞长安去,漫游云中山。”

当时的“八仙庵”是为了纪念李白、贺知章等酒中八仙而修的。到了后世,道教逐渐受到皇家的重视,因而后人就把原为酒中八仙修的庙宇,扩建成了道教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仙的大道观了。

出西安城墙东门沿今东关炮房街东行500米,坐落着有名的唐皇家寺庙罔极寺。盛唐时居于大明宫与兴庆宫之间,供皇室宫廷朝礼之用。罔极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是太平公主为母后武则天祈福而建。名取自《诗经》:“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衣报之德,昊天罔极”之句,以表达子女对母亲无限的孝思。建寺之初即“穷极华丽,为京都之名寺”。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等均有大规模修葺并存有碑碣。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罔极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保护和维修。

“八学堂”中头一个大学堂是经历元明清至民国的六百余年的鲁斋书院,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许衡,号鲁斋,任陕西儒学提举,曾在此讲学。关中大儒牛兆濂也在此讲过学。元仁宗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许衡逝世三十三年,京兆人民为纪念和推崇他的教育功绩,在今西安市东关八仙庵南邻建立了鲁斋书院。明代中期书院渐废,故址半为民居。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盐法道黄嗣东捐资与咸宁县令樊增祥恢复再建,聚徒讲学,仍称鲁斋书院,并延请三原著名学者贺瑞麟等人来此讲学。读《蒙养》《小学》等书。书院每年公祭鲁斋一次,定为常典。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将鲁斋书院旧址改建为县立二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又改为高等小学,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改为实业学堂。民国初年,又设过私塾,后又取消。由于鲁斋书院的东隔壁是八仙庵,这里常年香火旺盛,所以新中国成立前,书院的门房也住着卖香腊的人。书院旧址现为今西安东关长乐坊的市二十二中处。其余,中小学堂就多了,有尊德、民立、竟化、晋兴、汇文、景龙、崇道、维新等。

“十一街”是指东大街、中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弘福寺街、炮坊街、新廓门街、伍道什字街等;“二十四巷”是指龙人和巷、八家巷、大辛巷、万庆巷、太平巷、长乐巷等,以东关社统辖,隶治于咸宁县。郭城中还有接官厅、文昌宫、圣母宫、北极宫、厘税总局、山西会馆等。

东郭城是西安城东面的门户和进出的必经之地,为西安城门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段城墙北段开有郭门,叫东稍门,所谓稍门指正门外的郭城区又一层土围墙的外出通道。如今东稍门已不复存在,在今天西安城的东、南、西、北四个稍门中,唯东稍门的称谓早已“消失”。从东路各地进西安城时,必须进东稍门经东关再进东门。遗址约在今西安城东关西起护城河,东至兴庆路,南至咸宁西路西段,北至永乐路一带。现东郭城土墙早已颓毁,仅在八仙庵菜地侧曾发现有东郭残墙一段遗迹。

在东关有一个叫韩森寨的地区不能不提。西安城东万寿路中段一带地区,习惯上称为韩森寨。此处有韩森寨村,也有一条韩森路。在现今的西安市民眼中,韩森寨仅仅是个地名而已。而老的韩森寨是由东帮、南帮、什字、下场、潦池边头、薛家园子、圪崂子、高家巷、宋家巷、王家巷、北堡子等村街构成。关于韩森寨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般都认为这里是秦始皇之父秦庄襄王的陵墓所在地。韩森寨中段以北,有一周长在67米左右,高22米左右的土丘,人们都视其为庄襄王冢。冢前竖有一碑石,上刻“秦庄襄王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的庄襄王在赵国首都邯郸与吕不韦结为朋友,后得吕氏鼎力谋划和帮助,终于继承了王位。吕不韦颇有心计,而后把自己最宠爱的美姬送给了庄襄王。之后,庄襄王的儿子嬴政诞生,成为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另一种说法是皇孙冢,汉武帝因“巫蛊之祸”,错杀了不少皇室无辜,后明了事请真相,悔恨不已,为此案平反不说,还专门建造了一座“思子台”,并对皇室中受害的所有死者起冢追葬。“史皇孙”等便被安葬在今韩森寨所在地,此冢也被称为“皇孙冢”。由于时间久远,加之西安当地语音的流变,皇孙冢久而久之起变为韩森冢。又因明代这块地方常常驻军屯田,安营扎寨,“冢”字也渐被“寨”之取代,称做“韩森寨”,迄今一直沿袭未变。历史上韩森寨曾是控制长安的战略要地。捻军攻打西安时,曾在韩森寨一带扎营布兵,在西安灞桥十里坡重创清军,大获全胜,西安城当地“文报不通,粮路断绝”,一度被困。韩森寨史有来历,兵家所重,现在已成为西安市重要的工业区。

东关基本上是居民区,居住着当地居民和河南移民。清代,东关街面多为土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一层为商店,二层存放货物或住人。商号多为要材、山货和食品。今天东关正街很难看到清末民国时的二层木质结构或青砖雕花楼房。清末至民国期间,东关曾住过许多商贾、官宦等大户人家。他们的庄园为标准的关中四合院。这种建筑群由门楼、门庭、前庭、二门、厦房、上房和后院组成,砖雕经美,结构严谨。东关地盘大、人口多,生意买卖铺行多,旧时有“第二南院门”之称。

从清代到抗战前后,东关一直是西安中要材的集散地。在今天仍叫机市拐折北的东关北街头,清时到民国有个要材会馆,其中供奉着要王孙思邈,可见要材行业发达了,大要材行店多集中在这一带。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东关的商业在西安经济发展中仍居重要地位。

南关郭城

明清西安城永宁门(南门)的外围城,亦称南郭城,位于永宁门护城河外正南,北面通过吊桥跨过城河与大城南门相通,东西南三面修筑土城墙。郭城南北长约560米,东西宽300多米。郭城东南西三面各开一门,南墙中部开南郭门(约在今南关正街中段),西墙北部开西郭门(约在今南门外西侧西后地),东墙北部开东郭门(约在今南门外东侧仁义村)。从永宁门(南门)到南稍门有一条较窄的土路街道叫南关正街,其东、南、西三面用夯土墙围成一南北长的纵长方形郭城,统称南关。以南关正街为中心,分为东、西两半,永宁门(南门)外过了城河,东西两边各有条小街,叫东火巷和西火巷。东火巷到东边的东郭门,西火巷到西边的西郭门,南关南段的南郭门即南稍门,以上三面土墙和三个郭城建国前早已颓毁。新中国成立后,因要开阔南关街道和修环城路,东、西火巷也已拆除。

南关有条在西安知晓率不低的街道,位于长安路南稍门和今长安立交之间,路东侧有一条坡道,名草场坡。而广义上的草场坡,通常指从这条坡道开始,往南一直到南二环的这一大片区域。草场坡坡道从与长安路相交的西口开始渐渐高起,北接永宁路,南有巷道通往南路二环,长六百余米。

2009年7月,在西安市长安路草场坡附近的马路东边,树立着一块村碑,上面写着“草场坡”。村碑由一块石头雕成,呈马首、柱状。村碑背面,用英文注释着村子的来历,侧面用汉语写着,草场坡“……唐时为长安官马草场。宋人张礼《游城南记》记载‘草场坡在永乐坊,即横岗之第五爻也’。元代骆天壤《类编长安志》载‘在朱雀门外,乃旧之草市,有坡故曰草场坡’。”这块带着古朴特SE的村碑,竖在充满现代意味的街面上,更能显示古都西安的特SE。草场坡位于外郭城的永乐坊,地势较高,唐代时,不允许一般人居住。唐玄宗时期宰相燕国公张说、宪宗时宰相晋国公裴度等达官显贵的府宅曾设于此。上世纪70年代,草场坡出土过一件珍贵文物鎏金铁芯铜龙,造型经美、工艺经湛,后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并在海内外多次展出,这件鎏金铁芯铜龙传说即为张说府的遗物。

从明清开始,草场坡成为村落,并持续很久。在明朝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中,山西临汾的一些人,告别了大槐树,背井离乡迁徙而来,在草场坡安家落户,凭着勤劳与和善,以农耕为生,代代繁衍生息。到新中国成立前,草场坡大部分村民是种粮食或做小买卖,由于战乱,村民生活非常艰辛。上世纪60年代,粮食供应紧张,草场坡村民自力更生,开办了村上第一家豆腐加工厂和粉条厂,从业人员近百人。随后又发展养猪业,换取粮食解决温饱。如今,草场坡已成为高楼林林总总、店铺鳞次栉比的繁华街区。

旧时,由于秦岭里的山货运到西安时,首先落脚在南关,因而在南关正街和东西火巷开设了一些收购和寄卖桐油、猪鬃、丝、五倍子、板栗、茶叶、生漆、漆蜡、胡桃和木料等土特产的行店,以及出售往山里贩运的食盐、棉花等的行店。经过这里的贩夫走卒络绎不绝,沿途的客栈、饭铺、行店生意也很兴隆。南关货栈商铺有名的有德盛泓、永兴和、兴盛行、德盛行、升来行等,资金殷实,待客笃诚。林盛行、新益行、华北行、益盛行,代客买卖从中抽取佣金。这些栈铺经营土特山货品种很多,如漆匠买漆去南关,南山的生漆成分高、质量优。漆家识货,流行有“好漆赛如油,照见美人头。提起一条线,断了钓鱼钩”。除此还经营农具、磨石、铁锅、粮食、盐碱、烟茶、酒糖、洋布、棉花,砖灰等生产生活用品。

抗日战争前,西安至陕南未通汽车,邮差和旅客都是靠步行出南关进秦岭。富户人家和官宦进山则雇轿和滑竿,因此南关有许多脚夫店和轿铺子。历史上西安人过冬大都烧炭火,南关也是木炭集散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南关还有门户宽大的马车店和农村样式的传统关中宅院。微微上翘的门楼,黑漆勾边的大门,高高的门槛两边有青石门墩和石鼓、石狮。随着古城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南关也开始了新时期的开发与改造,如今,旧时南关的影子,只能在书本或旧街名中去寻觅和回味了。

西关郭城

明清西安城安定门(西门)的外围城,亦称西关城。东临护城河,南、西、北三面筑有土城墙。东西长1400多米,南北宽510多米,围成一个东西长南北狭的长方形郭城,统称西关。郭城面积只有东关的十分之三,开有五门。郭城西墙中部开有西郭门(约在今西关正街西段西稍门),南墙中部开南郭门(约在今西关介家巷西南),南墙东段开南火门(约在今西门外南侧南火巷南口),北墙中部偏东开小门(约在今南关正街中段路北王家巷北口),北墙东段开北火门(约在今西门外北侧的北火巷北口)。

以西关正街为中心,西关分为南北两部分,街的北面从东往西:城河岸西边稍远处是北火巷,它通北火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修建环城西路,拆了北火巷的一部分,在这里及其以西全修了住房,在原北火巷以西临街面除过些民房外,曾有关帝庙、城隍庙、三圣宫和二郎庙。往街西还有太白庙、洪神寺、安庆寺、北极宫和昭忠祠。再往西是普济堂和接官厅。这些庙宇和小衙门从清末到民国初年相继毁坏,沿街都修了铺面房。

西关正街路北的西段,还建有一所“少墟书院”。明代关中著名学者冯从吾与当时专权的宦官魏忠贤之流势不两立。晚清时,为了整顿学风和纪念他,清代建有冯公祠,后战乱被毁。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陕西巡抚奏请重建,并附设了书院,因冯从吾号少墟,故书院起名为少墟书院。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知县叶春与士绅任廷琇,将书院旧址改办为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创办了四十二中。

西关正街的路南从东往西:西城门外,城河岸西边原是狭小的南火巷,通南火门,清末到民国年间,这一带已有很多住户。

从西郭门直通护城河吊桥,可进入大城西门,是从西面进出西安城的必经通道,也是拱卫西城门的防御工程。今西关正街,新中国成立后曾延伸到西稍门外以西的土门附近。西郭城遗址大约在今西安城西关东起护城河,西至西稍门,南至人民新村,至北火巷一带。西郭城土墙早已颓圮,今西安西关小学曾发现西关郭城北墙残段遗迹。

1924年,在西安建立了西安最早的民用机场——西关机场。西关机场曾是我国距离都市最近的机场,甚至小于现在大型机场跑道长度。距西安市中心的地标建筑钟楼的直线距离仅有4400米。就是这样一个在大都市人们眼里不可思议的机场,竟然持续使用了大半个世纪之久。虽经历史上多次整修,但由于距离西安城太近,噪音太大,且距离城内建筑过近,终于在1991年将机场迁至西安市区西北部约47公里处,地处咸阳市东北13公里处,改名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西关至今已很难看到清末和民国时代的商铺与民居,还留下来的老民宅、商铺比起甜水井、梁家牌楼、夏家什字等地的明清大宅院来要逊SE得多。这是由于西路各地贫穷,商贾往来较少,西关不比东关、南关商业繁盛,富人财主也较少在这里买地盖房。

北关郭城

明清西安城安远门(北门)的外围城,亦称北郭城。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在明末建筑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葺。郭城南起护城河,东西北三面筑有土城墙。南北长700多米,东西宽370多米,平面形制为纵长方形。郭城北墙中部开有北郭门(约在今北关正街北段),有南北大街贯通北郭门至大城安远门护城河前。北郭城的面积大致相当于东郭城的十分之一。

以北关正街为中心,将北郭城分为东、西两部分,正街的路东从南往北:建有厘税局,进城的货物必须在这里上税。往北,建国后开辟了一条半截巷,名东大巷。再往北,是新中国成立后新修了的自强东路,它的西口到北关什字,东口到太华路,这条长而宽的马路区域全住的居民,其间有少数商店。自强路分自强西路和自强东路,自强东路的位置:它的西段在唐太极宫东北角的北墙以南和东宫北的兴安门以南,它的东段在东宫的东墙外,外郭城北边的兴宅坊和翊善坊北边缘,东段的路北临大明宫正南的丹凤门。北关正街路东的中段有个极乐庵,北稍门附近有个关帝庙,清末到民国初年,这些庙宇均已毁坏。

北关正街的路西从南到北:原来在南头临街的铺面房后面是些零碎破屋和零星空地,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原来一条窄巷基础上开辟了“西大巷”,其北边是新开辟的宽阔笔直的自强西路。北关正街中段路西的背后,清代有条曲折荒凉的西巷,现在这个地区已住满了居民。

唐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正门丹凤门在自强东路。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此街北侧筑永安宫,次年改名大明宫。本系李世民给其父李渊消暑所筑,武则天时大肆修建。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们大都在大明宫居住和处理朝政,作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二百余年。大明宫的范围很大,东西长1.5千米,南北长2.5千米,略呈楔形,共有11座城门,大明宫正门名丹凤门,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大殿,正殿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及弘文、弘史二馆。而有名的麟德殿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位于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此外有别殿、亭、观等30余所。含元殿是当时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殿前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和通往平地的龙尾道。整座宫殿坐北朝南,居高临下,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王维有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大明宫南墙有五个门,正门名丹凤门,向东有望仙门和延政门,向西有建福门和兴安门,称为五门,门前东西横街称五门街。当时百官凌晨早朝纷纷由西街进入大明宫,提灯笼照明,远望此路似一条星宿带。故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诗有“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句。王建《春日午门西望》则是描写百官退朝时此街盛况的。当时两侧御沟的石堤上栽植垂柳,官员们乘着黄帕盖鞍的马走过,路上扬起一阵尘土,这里有斗机的、卖艺的,非常热闹。公元881年1月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占领长安,在丹凤门上击鼓六十通,宣告大齐国的建立。黄巢也曾在这里稍稍满足了“他年我若为青帝”的心愿,没当成皇帝也凑合了。唐僖宗时,大明宫屡遭兵火,最终于乾宁三年(公元896年)被烧毁,成为一片废墟。

2010年10月1日,经过多年的研究挖掘和耗费巨额资金,筹建一新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在西安北关正式开园。

北关是西安郭城中面积最小的郭城,自清朝以后北关一直人烟稀少,北稍门外,荒野一片,常有狐狼出没。民国时期,北关虽然工商业都很落后,但是棉纺织业,在当时那可是充当陕西乃至西北龙头老大的角SE。位于北关、建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的大华纺织厂,在抗战时大力生产军用布匹支援前方,在当时受到媒体和人们的赞扬,名气很大。因而也引致了日机轮番轰炸,损失惨重。

进入21世纪,北关面貌巨变,终成伦口兴旺、市面繁荣、经济发达的街区。

【请关注我们】

▲长按上面二维码可关注晚报微报▲

  • 上一篇:钱学森36岁未成婚,妹妹给他介绍对象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