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文学的日常》导演王圣志:那些贴地飞翔的时刻(2)
更新时间:2022-04-24
另一方面,作家这个群体有个特质,他们是以思考为主要生活的人,他们通过文字抚慰人心。其他的信息沟通,比如我们每天刷了大量的抖音,刷了大量的今日头条,说白了是大数据推给你的,并不算真正的沟通,但人又确实需要沟通。所以我想这个群体在今天这个时代依然具有意义。于是我就动念去拍一批当代作家。 澎湃新闻:“文学的日常”这个片名是一开始就定了吗?相关的名字可能有“作家的日常”,但是意味就完全不同了,所以我也好奇“文学的日常”这个名字承载了哪些想法? 王圣志:是的,谢谢你提这个问题,这么多记者就你提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把它叫做“文学家的日常”,或者“作家的日常”,但这样的名字就很平庸了。我们的日常本来就是贴在地上的,日复一日的。那为什么要在日常前加一个定语——“文学的”?因为文学意味着一种做梦的能力,意味着哪怕是贴在地上,文学也能把你从尘土里拎高一点,有一点点飞翔的能力。在这部片子里,我从不给作家立传,从不用一段长长的解说词介绍他写过什么、获过什么荣誉,都没有,我看重的是文学而不是文学家,我是要拍他们身上的文学新,也叫做梦新。 《文学的日常》第一季豆瓣评分8分。 《文学的日常》第一季豆瓣短评 澎湃新闻:在作家选择方面有哪些特别的心思?第一季有马原、马家辉、麦家、阿来、小白,第二季有刘亮程、于坚、李修文、双雪涛、李洱、陈彦。 王圣志:我的标准不在于文联作协,不在于文学奖项,不在于影视改编,也不在于是否自带流量。这两季下来,我的选择完全是从自己的阅读兴趣出发的。我选择的作家,都是这些年我已经看过了主要作品,并引发我阅读思考的人。所以第一季出来后我看弹幕和评论,有很多观众说谁谁谁他也喜欢,谁谁谁之前不熟但是从此粉了,这是我没想到的,我没想到个人的兴趣也能唤起很多人的共鸣。也可见有些作家是不属于个人的,他的作品和想法能打动很多人。 于坚(左)与虎良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