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文学的日常》导演王圣志:那些贴地飞翔的时刻(3)
更新时间:2022-04-24
于坚 澎湃新闻:说服作家“上镜”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王圣志:你知道,作家和记者、导演的“见面”并不友好,我吃了很多闭门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部分作家在经神世界里非常活跃、敢于冒险和探索,但他可能在现实世界里,反而是笨拙的、羞怯的、胆小的,面对镜头手足无措。所以碰到媒体,很多作家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的。 但是我很自信,我镜头下的作家是自如的,不管是谁,他们一定能掏心掏肺地讲话。刘亮程老师一开始还担心我把他拍坏了,强烈要求播出之前看样片,我就把样片发给他,当晚他没回应,我也不问。到了第二天,他告诉我中午又看了一遍,还说从没想到中国电视台的导演可以拍成这个样子,说这个片子比他看到的很多国外作家纪录片意味深长多了。而且,他讲到整个拍摄过程非常愉快,他没有“被采访”的感觉。所以要走近作家,你首先要变成作家的知音,甚至努力变成作家的同行,他才不尬,才愿意敞开心扉。 当然,要真正成为他们的同行是不可能的,他们每个人都是多年坚持思考和写作,我怎么可能因为拍一部纪录片就成为作家呢?所以我坦白告诉你,每次拍完一个作家我都如释重负,因为在采访之前我做了很多“笨功夫”,满脑子里都是他们的作品、相关的评论,我感觉拍摄两天以后我关于他们的储备都用空了。但也因为这些“笨功夫”,在那两天我可以很自如地聊起他们的作品,就好像是一个熟人。对,其实我在心里已经把他们变成了熟人,但现实镜头里他们的举动又是陌生的,这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机发了我的提问,也机发了他们的回答。 刘亮程(左)与洪启 刘亮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