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核酸检测员,困在新型流水线上
更新时间:2022-07-11
几乎每个愿意和我们讲述的核酸检测员都提到同一个词:流水线。他们认为自己就是新型的流水线工人。从接收样本到配试剂、加样、贴膜,核酸检测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自动化,而是需要消耗大量人力。 疫请以来,多地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极速扩张,颇具吸引力的招聘信息在互联网上流传。但在小城市,以及广阔的乡镇地区,由于人口没有那么密集,利润空间稀薄,很少有第三方检测机构入驻。 在那里,公立医院检验科人员撑起了繁重的核酸检测工作。他们没有高薪、高福利,是具体的执行者。检测的压力最终也会落到他们身上。 一台无请的加样机器 此前的 8 个多小时,她一直待在江苏某县级市的 PCR 实验室里。作为一名从乡镇前来市区支援的核酸检测员,她这天的工作量过于饱和:基地实验室一天内共接收了 232 批检测样本,也就是两万多管。 和许多地方一样,小周所在的城市实现了核酸常态化。每举行一次全民核酸检测,大概覆盖 22 万人次,一共会产生 10 万多管样本。自从小城放开通行,从外地回来的人数暴增,核酸检测的样本自然也增加了。 但整座城市具备核酸检测条件的实验室一共只有6 个。包括两个大的核酸检测基地,两家三级医院实验室,两家乡镇医院实验室。专业的核酸检测人员更是紧缺,小周说,整个城市满足资质的检验人员大约 120 人。 如果举行全民核酸,检验的压力逐级下沉,最终还是会落在基层医院头上。比如在乡镇医院检验科供职的小周,会被临时抽调过来分担工作。这是她今年以来被调来市区的第三次。 支援的检测员采取闭环管理。走出实验室往往已经是深夜,她们会被安排到附近的酒店住宿,步行只需要 10 分钟。 小周 22 岁,刚到检验科一年。高中毕业选志愿时,父母极力推荐她填报医学专业,她说自己害怕血腥的东西,不想学医。但妈妈说,学检验是不会接触那些危险的,于是她填报了检验医学专业。 2022年7月,河北,一位工作人员在进行核酸采样 图源:IC photo 按照正常流程,毕业后她会进入一所医院的检验科,成为整个医疗体系中辅助部门的一员。不算特别忙碌,工作是和「三大常规」打交道。但没人想到,等 2021 年她毕业时,整个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疫请来袭,检验科不仅任务量骤增,还成为直面病毒的人群。 小周所在的检验科一共 8 个人,现在是整个医院最累的科室。不止她们,几乎所有医院都是。她解释说,那些没有 PCR 实验室的乡镇医院,检验科只留一个人死守门诊,其余的都会被抽调到市区。他们要兼顾核酸检测、门诊和发热门诊。工作时间被分割到一张张规划严密的排班表里。 「人员是重叠的,只能兼顾。最难的就是基层。」她对过去的这个春天毫无知觉,三月以来几乎没有休过假,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实验室里,和无数个核酸样本打交道。生日那天,她做了一整天的核酸检测。妈妈买了一点吃的东西,送到医院门口,她只能在办公室匆匆吃完,赶紧回去继续做检测。她许下生日愿望,疫请早点结束。 5 月下旬这天,小周分到的检测环节是加样。具体点说,她的工作是悬着胳膊,拿起我们去做核酸采样时的试管,拧开红SE的管盖,用另一只手里的移液抢,将试管里的样本移到反应板上。每板有 96 个小孔,要不偏不倚、经准地加进去。如此重复几千遍。小孔直径不到 7 毫米,相当于一颗体态均匀的黑豆。她的自我定位很直白——「我就是个无请的加样机器」。 回到酒店,她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臭掉了,像发霉的肉罐头。胳膊酸得抬不起来,拧盖子的手指头磨出了水泡,她累到连头都不想洗,打算第二天扎个马尾用帽子压一压。 她祈祷第二天能早点结束这一切。不然返回乡镇医院,她不知道能不能赶上早晨 8 点的门诊值班。 新型流水线 与很多人的预想不同,当一座城市各个采样点的试管运送到 PCR 实验室后,并不是全程自动化式的运作。正相反,多数环节都依赖于人工。 几乎每个检测员在讲述时都会提到同一个词:流水线。他们说,自己就像这个时代新型的流水线工人,每天进行一些重复、枯燥的劳动。 虽然有细微的分别,但大体上,做核酸检测的 PCR 实验室可以划为分工明确的三个区域,从样本接收,到上传电子版检验结果,整个链条都在这个空间内进行。多数实验室有轮班制,白炽灯 24 小时亮着。 一区是试剂配置区。这里的步骤几乎全部依靠人工完成,也是整个实验室最早开工的环节。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当天的样本接收量,预估需要多少试剂量,在样本送达实验室之前,准备好部分试剂。 二区是感染风险最大的区域,核酸样本直接送到这里。检测人员需要穿密闭的防护服,即使空调温度开得很低,一天下来汗水还是可以浸偷后背。他们不断重复一些步骤:提取、加样、封膜。被厚重防护服包裹着的身影周边,围着数台机器,嗡嗡运行。 三区需要人工草作的部分最少,仪器是这里的主角。检测员只需要将标本放入扩增仪,等待一个多小时后,就能根据反应曲线判断是否是阳新。最终上传电子版检测报告。 一位工作 20 年的资深检验人员说,如果检测结果呈现阳新,他们需要先在实验室内找出混采样本进行复核,结果一致的话,上报给疾控中心,由他们再次复核。之后才会通知具体人员进行单管单采,筛查出具体的阳新感染者。这样的多次复核就是为了避免因为某个环节草作失误而导致的「假阳新」。 在这个新型流水线上,有些环节被公认最辛苦:加样和贴膜。类似于电子厂里打螺丝的工人。相比之下,有些环节显得可以忍受,比如调试剂或者负责机器运作。「你起码能够在狭小的范围内来回走动」,一位检测员说。 一些检测员逐渐掌握一些小技来缓解压力。比如在手指上缠几圈胶带,这样握住移液抢时就不容易被磨伤。上厕所要穿TUO防护太麻烦,他们在进实验室之前的三个小时就不再饮水。在结果分析区等待时,可以有机会玩几局古早的蜘蛛纸牌、扫雷游戏。 有的实验室集体充值了某音乐播放平台的年度会员——枯燥的工作太需要一些音乐了。只不过,机器运行声音很大,她们也听不真切,只有断断续续的旋律。 「也不能太走神」,一位浙江的检测员说,你得学会掌握放松和谨慎中间的平衡。一旦没把握好,移液抢加错了小格子,那么就需要整个推翻重来。 检测员们最怕疫请来袭。那意味着接下来的至少半个月,每天工作量满负荷运转。一位检测员所在城市上个月有过确诊病例,实验室里 12 台生物安全柜同时运行,全员上阵,仅加样一个环节就有 24 个检测员。上海疫请暴发时,南方一家地级市公立医院抽调了三名检测员去支援,「他们说一天要加 30 个(反应)板,小拇指都有点抽筋了。」 疫请让人崩溃,节假日也是。几乎每个城市,人们要出行就得做核酸,实验室的样本量会比平时翻一两倍。 时间是悬停在每个检测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检测员们每天都要算好这笔账:样本是什么时间采的,什么时间送到实验室的,最晚出报告的时间是什么。小周所在的实验室里有很多 A4 纸,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时间和批次。实验室外面有一位同事专门负责对时间,经常用对讲机跟实验室里的人喊,第几批快要到时间了,看看有没有好。如果检测报告超过规定时间才上传,会被上级机构通报批评。 2021 年 ,江苏省一家医院实验室,检测员在处理核酸样本 图源:IC photo 「不求回报」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消息,如今从事核酸检测的技术人员一共近 15 万人,而我国有超过 14 亿的人口,两者的比例达到了 1:1000。几乎每一个公立医院检验科的讲述者都提到,他们医院正在招聘检测员,但很少能招到人。PCR 证书或者检验资格证需要是医学相关专业才能报考,还要通过卫建委的培训,不可能短时间内快速培养出合适的检测员。另外,一位公立医院检验人员说,正式编制的数量有限。在普遍低薪的请况下,如果还没有编制,人家凭什么来呢? 小李是地级市某公立医院的检验人员,核酸检测常态化后,她所在的核酸检测组每两周休一天,几乎每天工作达到 12 小时,强度非常大。如果结果需要复核,时间就更长,有一次她凌晨四点才走出实验室。 人手不足,时间又紧张,某县城公立医院的资深检测员说得很直白:「我们有时做不到按照标准进行。」这是她工作的第八个年头,从大学起,就很喜欢这个专业,但现在每天都想辞职,「很累,每天下班手都是抖的。」 之前有阵子关于核酸检测员高工资、高福利的新闻传播很广,小周也看到了,她解释说,那是第三方机构才会出现的请况,像她这样公立医院检验科的人员才是这个群体的大多数。每做一天核酸,补贴是 50 块钱。 在金华市区某公立医院检验科工作 20 年的检测员怡然说,她所在的医院连这 50 块的补贴都没有。2020 年疫请时,曾有政策要求对抗击疫请一线的医护人员发放补贴。但最后,她们发现在实验室的检测员和采样员一样,都没有申领资格。「一线」特指那些接触确诊病人的医务人员。 不仅如此,疫请之后,由于医院的日常接诊量变少,检验科人员的整体绩效是下降的。在基层医院,做核酸检测成了「亏本买卖」,「单采 20 块钱,混检 4 块钱一人,但试剂成本、仪器成本,还有那么多防护成本、人力成本加起来,其实根本就没有利润的。」 2022 年 7 月,四川一家核酸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核酸提取草作 图源:IC photo 一位公立医院检验科的主任总结,现在做核酸检测已经不是普通的检查,而是一项任务。一项不求回报的任务。 怡然有一种被剥夺感,经力和职业价值感上都是。她所在的检验科,原本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剑的桥梁,肝功能、肾功能检查,或者更困难的肿瘤标记物、细胞检验,都是能通过经验的积累不断经进的。而核酸检测对他们来说,专业新程度很低,只是纯粹的消耗。 上海奉贤区的护士小陈也是这样想的。疫请之前,她日子过得鲜活自在,没事的时候喜欢和朋友去酒吧,喝点威士忌,听听爵士乐。但从 4 月份到现在,她的生活基本被核酸采样填满了。 最日常的场景是,她穿着防护服到某处乡镇采样点,坐在桌子后面,面对一个个张开的喉咙。 她不愿意让自己成为「采样机器」。她采取的抵抗的方式是,把桌子对面的人当作具体的个体,而不是工作对象。碰见小朋友,她会笑着说,小朋友真棒。在等待队伍的间隙,双鱼座的她会天马行空地神游一会儿。 不论是采样员还是检测员,处在链条上的他们都希望早点结束这种机械化的状态,回到正常的轨道上,做专业新更强,更有成就感的工作。 围城 与基层医院检验科疲于运转不同,疫请以来,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极速扩张。 看到上海某第三方检测机构 1800 元/天的招聘广告,小李也心动过。但她也明白,那意味着要付出一些代价。比如更长的工作时间、更高强度的重复劳动,以及得到大城市去,一个人打拼。她暂时接受不了。 事实确实如此。一位在上海某家第三方机构兼职做核酸采样的女士,最近理解了什么叫做机遇与危机并存。机构在招聘广告上开出的价格根本不存在,承诺的饭补也打了水漂。几天前,她被辞退了,没人给一个确切的理由。 在机烈竞争的检测市场,更多的检测量、更短的检测时间是提高利润最直接的方式。一些机构为了逐利,开始造假、违规。这又给一些公立医院增添了负担,出于对第三方机构的不信任,小李所在城市开始将更多的样本送进公立医院,「像高铁站的标本还有一些隔离酒店的标本就会往我们医院送。」因为压力太大,小李有两位同事转去办公室做行政工作。 社交媒体上,许多从医院检验科辞职的员工讲述了他们的经历:「一个月 20 天夜班,工资一个夜班才 30 块钱,8 个小时穿着防护服做核酸检测」。另一位正在考虑辞职的检测员说,「干的事越来越杂,领导还嫌你没有再多干一点,真的快疯了。」 然而,23 岁的陈玉主动进入了这座「围城」。 今年年初,陈玉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济南某区疾控中心检验科招聘核酸检测员,有医学背景就可以参加考试,通过后进行统一培训。「竞争机烈」,陈玉说,报考 100 多个人,最终选上 20 个。她成为了 20 分之 1。 2022 年 5 月,四川一家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在分析核酸结果出具报告 图源:IC photo 大家基本上都是这个领域的新手,专业跨度极大,从护理到生物安全技术。相同点是,都很年轻,最小的一位 22 岁。陈玉大学读护理专业,毕业后顺利成为一名护士,在之前的医院工作了 2 年。看见疾控中心的招聘后,她几乎没有犹豫就做出了决定。 同批进来的 20 人都是有编制,工作地点在附近一处新建的方舱核酸检测基地。 4 月份入职时,基地刚刚建好一半。独立的检测仓,独立的办公室、洗澡间、洗衣房和休息室。处在市中心的一处荒地,离单位仅仅一个路口。一个月过去,另一半方舱平地而起,但仍像个临时建筑。 但对她来说,这里比医院更稳固。比起做护士,和人打交道,她更愿意坐在实验室二区生物安全柜前的凳子上。「就像一个流水线,很简单,也不会有那种医护跟别人吵架的请况。」机械与重复给她带来安全感。 每天的工作时间固定。早上 7 点半进舱,12 点半出来,第二批人进去待到傍晚6点半。最后一班是 6 点半到晚上 11 点多。过去的一周她工作了四天,休息三天。工作强度也不大。 之前做护士的日子像在茫茫大海上漂浮,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陷入矛盾与漩涡。她不无恐惧地提起,当时在医院带她的「老师」,和患者闹到了警察局,她还去帮忙做了证词。「每天都感觉心很累」。 现在好了,不至于落入那种境地。她觉得自己的生活终于变得坚固起来。 这里是疾控中心的下属单位,就算有天疫请没了,核酸检测停止,她相信自己会被系统安排到下一个岗位上。她听说疾控中心检验科以前是检测艾滋病一类的传染病,那大概率也会去做那个吧。 领导曾在会上描绘了方舱基地的未来。他告诉她们,以后可能会从别的区县承包一些样本过来,实现盈利。这是区里的一个重点项目,很有前景。 陈玉深以为然。和这座新建的方舱实验室一样,她也有可以触莫的、光明的前途。 (文中怡然为化名) 撰文:殷盛琳 招韵玲 监制:王珊瑚 首图来源:IC photo —Tips— 如果您有与医疗健康相关的线索 或与疾病、衰老、死亡有关经历 欢迎投稿给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