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万检验人的生存危机,检验医学出路何在?
更新时间:2022-08-01
作者: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 李贵星 检验作为临床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医疗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院中70%的结果来源于检验。检验从成立的一刻起,就归于医学的范畴。 检验医学的定义 通过对可得到的人体材料(主要是体液)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帮助患者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估的过程。从该定义,给我们清楚展示了检验医学的任务:即样本检测(检验技术——做检验)+ 分析结果(检验知识—看结果)的双重作用。 在医院,病理和影像将两方面的作用分别让不同的人员去完成,照片和做病理切片的归为技师,而看片的归为医师。有两个部门与检验科相似,即超声和心电图,做检查和出报告是同一人。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检验科在成立时并没有明显区分做检验和看检验由不同人承担,实际是归为一身来完成。 现在新成立的归于医学类下面的检验医师培养,虽然没有明确其未来的职责是“看检验、出报告”,而实质有这样一种方向。重回检验医学的初心,检验科从历史上就有双重的作用,特别是现代检验技术越来越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欢心鼓舞,把这个称为检验的进步,这其实是技术的进步,更和检验人无关。我们更应该感到危机,特别是无人值守实验室的宣扬,更应该思考这上百万检验人的生存危机。 在这场历史大变革下,检验人做好技术的同时,更多应该转向临床。从现在开始,在日常工作中,多去看看我们的检验过程、结果,去分析结果,去向临床学习(临床为什么开这些检查?这些结果临床怎么看?这些结果和疾病有什么关系?)。多积累临床知识,多储备检验、临床和要理知识,只有这样做,到真正检验处于质变的那一刻,才会立于不败之地。看看如今的要剂科就明白了,为什么他们要走向临床,去做要物基因,去指导临床用要,其实是为了生存。 我对检验的未来总有深深的危机感,这种感觉来源于现实的体验,如果真有一天检验发生了大变革,这么多检验人转岗去哪里? 在举办各种检验领域会议时,我们此时最应该改考虑向台下观众传达什么知识?台下观众又真实收获到哪些知识?台上和台下的共鸣是什么?这才是应该真正去引导检验人的方向。 几十年过去后,或者当我们离开这个人世,回首一望,作为检验领域曾经其中一员,我们的言行、所作所为,是否帮助过这个行业?或者是否误导了这个行业?就目前的技术和记录水平,都会留下我们曾做过和说过的一切。 检验人不应该关起门来自娱自乐,更不应该让更多的普通检验人来陪这场虚假的盛宴。检验作为一门医学,其根基在于临床、患者。检验是一个庞大的专业,包括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分子、生化等,每一个专业都十分具有价值,我相信,每一个专业都值得每位检验人穷其一生去钻研,我也相信,每一个专业就一生都无法达到顶峰。 检验共有5个主要专业,我们身为从事检验专业中的一份子,要将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专业作为自己擅长的专业。这方面特别值得向临床学习,每一个内科或外科医生,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不管身居何位,一样可以上门诊、管病人、做手术,因为他们心里知道,临床才是他们的根。回想到自己,我们检验的根又在哪里?管理?认可?质量?我坚信检验的根也在临床,能解决患者和临床的实际问题才是检验人的能力体现。 作为在这个行业从事一线教学和临床工作32年的我,认为检验更应该发挥临床科室间桥梁的作用,我们在具体的器官疾病方面不如临床,但我们有检验相关的知识(如各种技术和干扰对结果的影响),还有我们每天接触如此多的结果,在对结果的分析能力方面也有我们的优势。 我们可以从每天接触的结果中,结合患者的病史去分析异常结果,特别是一些临床未注意的异常结果,临床分科很细,有时一个专业的医生可能对另一个专业相关的检验结果无法完全了解,特别是检验新项目不断涌现的今天,在这种请况下,临床的通用做法是会诊,如果检验人发现了疾病可能的原因(其实这本应该是我们的职责),直接联系患者去相应的临床科室确诊,省时又省钱,患者少走很多弯路;又或者通过与临床沟通、通过检验分析意见报告,与临床携手合作,尽早明确患者疾病的真相,及时准确治疗,这应该是医学的终极目标。 在检验结果互认的今天,还存在很多的条件问题,如时间要求、条件要求,这些都需要细化。更重要是责任的问题,如果一个错误的结果产生了错误的诊疗,这个责任谁来承担?前些日子参加一个关于结果互认的网络会议,北大人民医院的心内科许教授的看法让我震惊,一个临床医生对检验看得是如此偷彻,晚上我想了很久,后面我明白为什么许教授会如此明了,其实是因为他站在临床的角度,站在患者的角度,从临床实际出发去看检验结果互认的问题,我相信没有一个检验人能超越他对检验互认的认知,因为我们都是从实验室内、从检验专业内的角度去看问题。 结果互认其实就是把A医院的检查结果给B医院的医生看,让B医院的医生从检查结果中去发现疾病的真相,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A医院的医生为什么没看出问题?而审核这个结果的A医院的检验人为什么也没有看出来? 现在有一个很热的词是同质化。从理想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完美的想法,要求不同医院的检验科提供相同的产品,这对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包括结果互认都是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但在实际草作中很困难,同质化一定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施行,只考虑同质化而不考虑每个医院检验科的实际请况是不现实的。设备不同、试剂不同、各种配套(水电)不同、人员不同,很难做到同质化。如同每个医院的临床医生,学生阶段学习都一样,老师和教材一样,毕业后都有执照,很多病的诊治都有指南或共识,理论上水平应该一样,但现实却差很大,如果什么都同质化了,医院还有等级之分吗? 同质化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如果基层医院都做到华西的水平,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华西医院水平的服务,是不少老百姓梦寐以求的事。但现阶段还做不到,此时我们应该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例如每个实验室保证在其目前的分析系统下去做到最好。 前几天有老师让我去讲室内质控,对于室内质控我认为,“质控就是把质控品当作样本,经过分析系统后产生的一个结果”。在质控品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分析系统就决定了结果的好坏,而分析系统由仪器、试剂、校准品、水、电、人组成,如果这个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没有问题,质控又怎么会失控呢? 20多年前,我在香港参加IFCC会议时,就曾关于质控的问题问过一个国外的一线生化专家,他瞪大眼晴听完我说了关于质控的N多问题,如为什么会失控?失控怎么处理?等等(这些问题也是现在检验各种会议的热点问题),他只回了一句:我们如果失控了就把试剂换了。当时的我无法理解,多年后我明白他是对的,我也相信很多人现在也不会认同。 当然我们失控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人机料法环”式找原因,最后找到的原因其实都是平时该做而没有做或者没有做好的原因。近几年国内有很多案例分享的会议,经常看到:水机更换维修后,由于甘油没冲洗干净引起TG结果假新升高等等,我看后只有苦苦一笑,这怪谁呢?还有什么试管用错、输液污染、采血错误、样本不合格等这些引起结果错误的案例,这种和责任心相关的案例在我这儿都是过不去的。 当然,万国牌试剂于一机的现象是引起交叉污染和检验质量低下的主因,很多人会说,我也想用配套的试剂,只是厂家没有。真相是这样的吗?如果厂家真没有的项目,这个项目的临床价值又有多大呢?如果是自家人自费做,你会愿意做这些项目吗?很多时候收不到费的检查,会把所有项目做完,如果真有一天自己付费做检查时,你可能会说,这些项目都不做,没什么意义,是不是?其实我们心里都是明白人,谁都不傻。 还有现在很热的过程质量控制等热点问题,在分析过程中,会出现失控的现象,如水质变化,更多可能的原因是试剂换瓶引起,如果按规范草作,每瓶质控或换瓶定标+质控或校准验证都可以避免。有人会说:还有其它原因会引起失控?请告诉我是什么原因?是不可避免还是人为因素?每次提到这个问题,我都会想:如果一个分析系统,连一天都稳定不了,早就该换了。日内经密度都做不到,还谈什么日间经密度?如果我们买一个车,每天中午都要去检查,或去4S店保养一下,我估计你早换了。有些道理只有自己去思考,就明白了。 还有一个更热的话题是认可。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认可可以规范我们的行为,保证检验的质量,一切照章行事,有理有据有记,是好事。但是要清楚一点:认可是认可行为,表明一切是正规草作,更多体现在技术层面,而和实验室的能力、水平无关,因此,规范化的实验室并不一定需要去认可,而是把经力和时间用在去提高临床能力上。过了认可的实验室也没有必要到处去宣传,因为那是做到了应该做到的事,在这个基础上,保证了检验质量,后面更多提高对结果的分析能力,审核的能力。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来源:贵老师 编辑:小冉 审校:yea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