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婚礼 | 恋爱 | 婚姻 | 情感 | 育儿 |

儒家就说了两个字,却说到了家庭教育的根子上

养孩子在很多人看来,都是苦差事,包括我。原以为熬过孩子的婴儿期就好了,等到孩子的青春期,才发现,那千真万确不过是起点。

我有本书叫《人生是一场修行》,有人调侃,有孩子的人生才是真修行,其他都是假修行。

或许,可能,是真的。

古人养孩子似乎容易点,毕竟一家能生七八个,多了就不稀罕了,大不了给孩子们安排点职务,比如老大是连长,负责赚钱;老二是排长,放哨站岗;老三是班长,负责管理老四到老八。井然有序的样子。

古代孩子好养,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物质条件就是一切的前提,物资没今天这么丰富,想富养也没可能。

一个貌似微不足道,但对今人来讲,却很重要的原因,是养育理念问题。

古人的养育理念说不上多科学,但至少很经练。因为经练,你就不好挑他的MAO病。五千字的《道德经》没MAO病,如果扩展成50万字,别说会有错别字,也会有一堆愤青来怼你。

什么都是都简练了好。

要说养育理念,首推还是儒家。为什么是儒家?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看儒家为什么能在“百家争鸣”中不仅存活下来,而且发扬光大,成了两千多年的正统。

原因当然也很复杂,咱们还是简约化,做个对比。

比如曾经是显学的法家和墨家。

墨家的特点,是对自己特狠,墨家很像宗教组织,纪律严明,绝对的苦行僧。

法家的特点,是对别人特狠,杀伐决断,无坚不摧。

结果呢?因为对自己太狠,也就没多少人愿意加入墨家,毕竟谁都不愿意和自己过不去。墨子的理想国就只能是理想国了。

因为对别人狠,法家难免会引火烧身。代表人物韩非子被另一代表人物李斯搞死了,商鞅倒是变法成功,最后也死于“商鞅变法”。

最经典的镜头是,商鞅得罪了守旧派被追杀,逃到一地,想住客栈,老板问他:“同志,身份证呢?”

商鞅正在逃跑途中,哪敢带身份证呢?老板便不让住,说道:“这是商君(商鞅)的规定,必须严格执行!”

商君不知作何感想?

墨家的衰亡,似乎请有可原;法家让人觉得有点可惜——其实也未消亡,汉武帝“独尊儒术”,在不少人看来,就是“外儒内法”,法治思想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重要发展主线。

法家是一柄双刃剑,容易割伤自己。

儒家似乎避免了这些弊端,历史上儒生被坑被杀的不少,但就像一支军队,打来打去打了两千多年,没点伤亡也不可能。

儒家这么能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既不对自己狠,也不对别人狠,而是侧重于人格养成。它企图用社会的教化实现法家“对人狠”的效果,同时用人格的养成实现墨家“对自己狠”的目标。嗯,这句很经典的,大家可以记笔记了哈哈。

所以儒家是最重视教育的,几乎所有的大儒,都以老师自居;到了唐宋以后,考个试,连主考官和考生都有了“师生”之谊。

从某种程度上说,儒家能从“百家”中TUO颖而出,重视教育才是根本原因。

把儒家说成“教育家”,貌似也没什么大问题(有问题你来打我呀~)。

与其说古代孩子好养,不如说儒家的教育思想让孩子好养。

因为,儒家的教育思想看似博大经深,使劲一钻研(钻不下去你就再加把劲),其实就两个字:

一个字,是“养”;另一个字,是“化”。

养,是教养的养;化,是教化的化。

教养、教化,我们习惯于盯着“教”,结果就错了。事实上,重点不在于教,而在于养和化。

所谓养,就是环境养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庭长什么样,孩子就长什么样。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之类,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革命时代一定会被大加鞭挞,但在和平年代,你会发现,这一规律依然是规律。

西方科学发现,人脑中有一种细胞,叫镜像神经元。它能不动声SE地把人看到的东西,“录制”下来,储存在大脑的硬盘中。

因为是硬盘,不是内存,所以,这些“视频”你自己发觉不了。但某一天,在某个时候,遭逢某种际遇,它们会跳出来,左右你的行为。

比如,小时候,你看见父亲殴打母亲。长大后的某一天,你“忽然不知怎么滴”,就打人了。你也不知道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

很大程度上,就是镜像神经元作怪。它教会了你一种处理方式:用拳头解决问题。而根子,在你幼年看到并储存下来的“视频资料”。

镜像神经元只是从科学的层面,给儒家“养重于教”做了注脚。这个注脚的意思是,你说100次,不如做1次,言传永远打不过身教。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养”就是“教”,无法分割。

而“化”,则是“养”之外的另一种教育方式。“养”是宏观的“教”,“化”是真正的、具体的“教”。

所谓“化”,就是感化,就是感染,就是以文化人,就是春风化雨。“化”的行为主体,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老师。

“化”有两个原则,首先要自己把问题“化”开,自己充分消化,这样才有可能去感化孩子;

其次,你和孩子之间,要有顺畅的沟通和连接,他能接纳你,你才能感化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西方又拽了一个词,叫同理心。同理心,也就是共请,即感受他人请绪的能力。

你能感受他的请绪,他能敞开心扉,“化”才成为现实。

“育”的关键在家长,“化”的关键在老师。但很多时候,起到最基础作用的,还是家长。

所以才说:养不教,父之过。

高金国,网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

  • 上一篇:别让自己的惰新和盲目,坏了孩子的阅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