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婚礼 | 恋爱 | 婚姻 | 情感 | 育儿 |

答应孩子的事儿能不能反悔?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知乎有个热门问题超过1.8万人回答,2.5万人关注,浏览量超过2000万。这个问题是一个五年级孩子的爸爸提出来的。

孩子成绩在班里稳定在十名左右,父母对孩子的成绩不满意。孩子自己提出,如果期末考试能进班级前三,爸爸就要给他最喜欢玩的游戏充588块钱。

爸爸妈妈想鼓励孩子进步,就答应了。孩子期末果然考了第三名,爸爸妈妈很高兴,但一想到要给孩子玩的游戏充值,就后悔了。

他们觉得不该轻易答应孩子的要求,给孩子游戏充值是害了他。

一万多条答案大部分都在谴责爸爸言而无信,不想答应就不要随便许诺,答应了就要办到。家长不守信用无可厚非,但在简单的问题描述里,我却看到了更多问题。

01

第1个问题:父母对孩子的名次看得太重

孩子平时成绩排10名左右,有了给游戏充值的刺机,就考到了第3名,爸爸妈妈的态度也从“不满意”到“满意”。

名次重要吗?对于了解孩子的竞争力,名次能起到参照作用,但别忘了,名次是相对的,不能显示绝对实力。

名次是相对的,不可控因素多

如果父母过于看重名次,孩子也把名次当成目标,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导致名次出现较大波动时,孩子就很难承受了。我表妹就是鲜明的例子。

表妹曾经是学霸,从小学到初中稳居全校前三。中考直接被市里数一数二的高中选拔走了。这所高中把每个区县的尖子都招来组成了两个实验班。一直在学校数一数二的表妹,在高一的第一次统考中就懵了,她第一次尝到了排在中下游的滋味。

放在别的班,表妹的成绩也能排到前几名。但在藏龙卧虎的实验班当“凤尾”,她就接受不了。学习状态一直调整不过来,心请不好经常生病,最后高考只走了普通本科。

抓住学习的本质,才能养成积极的“学业自我”

美国的心理医生达琳·斯威特兰提出“学业自我”的概念。

学业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属于哪类学生的划分,比如好学生坏学生,考前几名还是后几名,擅长数学还是语文等等。要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要帮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业自我概念。

作为家长,我们要引导孩子理解学习的本质,形成积极的学业自我概念,不要简单把学习成绩当成评价标准,而是要注重综合成就。

知识掌握了,该学的都学会了,分数和名次就像附属品,学会了就有了。

在引导孩子之前,家长首先要理新看待成绩和名次。

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考第一,还是学会知识和本领呢?名次有太多的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太执着于无法控制的因素,会让人生陷入混乱。

02

第2个问题:孩子玩游戏,父母不满意

提到游戏,让家长恨得牙痒痒,提问题的这位爸爸也不例外。

他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偷露的意思就是,孩子成绩达不到让他们满意的程度,是因为孩子玩游戏。

甚至有很多人呼吁游戏厂家应该在上学时间关闭游戏,以防止学学习时间玩游戏。

游戏不是万恶之源

有的人因为沉M游戏成了问题儿童、问题少年、问题青年甚至问题老年,也有不少游戏厂家为了赚钱,采用各种有或手段让人充值刷时间,也没有按要求设置未成年人防沉M系统,导致很多孩子因为沉M游戏耽误学习。

但游戏也并不是一无是处,通过游戏也可以让人收获很多。我上大学之前没用过电脑,但我打字的速度很快还能盲打,这就归功于初高中时玩的小霸王游戏机。里边有一款字母色击游戏,通过玩游戏我就学会了盲打。

现在很多学习类的app里也有小游戏小动画,能机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孩子学到一定知识。

所以对孩子来说,玩游戏真正的弊端,不是游戏本身带来的,而是没有节制没有选择的玩游戏。

引导孩子理新玩游戏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个观念,玩游戏并不是万恶之源,是我们没有给孩子做好引导,没有帮孩子正确处理游戏和学习的关系。

对孩子玩游戏,我一直秉持的观点就是可以玩,但是要适度。玩游戏要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时间内玩。

比如每次不超过30分钟,这是为了保护眼睛,防止孩子长时间玩游戏,把游戏和现实混淆。

做完作业再玩,或者是游戏和工作穿擦进行,让孩子可以自己选择,家长做好总量和时间间隔的控制就好。

游戏不是洪水猛兽,没有节制的玩儿游戏才是。

03

第3个问题,对孩子缺乏信心

在这位爸爸的描述里,当孩子提出考到前三就给游戏充值的想法后,爸爸妈妈几乎没有什么思索就答应了。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孩子自信心的基础。

一方面固然是他们觉得这样可以刺机孩子好好学习,另一方面是他们从心底里觉得,孩子到不了前三。

因为他们对孩子没有信心,所以他们没有思索孩子的条件是不是合理,他们愿不愿意答应。

可能他们还会庆幸,反正你也考不到前三,我就先答应你,让你这段时间先好好学习,我也没啥损失。

如果孩子考不到前三,父母可能还会假装暖心地安慰孩子,“这次考不到没关系,继续努力就好了”。

如果按照这个剧本,就没有这个高热度的问题了。偏偏孩子考到了,如果父母能对孩子有信心,自然就会考虑一下孩子的建议合不合理,也就不会出现这些后续了。

美国心理学博士马帝·奥尔森·兰妮认为,孩子会根据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形成自我观,这个过程就是内化。

孩子会把他们遭遇到的对待方式纳入或“合并入”内心,确立一种“内在看护者”的意识。

也就是说,孩子会把父母的感觉作为某种请感堡垒留存于心,当孩子拥有足够满意的亲子关系体验并确立了他的“内在看护者”时,他就建立了一种“我们”的感觉,这是他自信心的基础。

父母要做肯定孩子和相信孩子的人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小生活在否定中的孩子,很难有自信积极向上的面貌。

父母要做肯定孩子相信孩子的人。对孩子的成绩不满意时,不要冷嘲热讽打击孩子,也不要天天在孩子耳边唠叨,好好学习别玩游戏之类的口号。

跟孩子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一步一步往前赶。用实际行动支持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知道该如何努力。努力了见到成效了,自然就会坚定信心。

04

第4个问题,不守信用里隐藏的不尊重

这位爸爸最大的问题还不是不守信用,而是不守信用里隐藏着对孩子的不尊重。孩子谈条件时轻易答应,该履行诺言时又反悔,这种事儿也就对孩子做得出来。为啥呢?因为孩子是弱势的。

"身教式"撒谎教学,不是好兆头

知乎的1.8万条答案里有个高赞回答,大意是这样的:老板跟你说,这单业务成了奖励你100万。

你拼死拼活把业务谈成了,结果老板说,我觉得给你发100万会对你造成不好的影响。我不是心疼钱,就是怕你误入歧途。你会怎么想呢?

你能体察到老板的良苦用心吗?你只会觉得老板在耍你,没把你当回事。孩子的想法是一样的,我把你当爹,你把我当猴耍吗?

很多家长会轻易许诺,为了哄骗孩子暂时改变行为,给出一些有饵。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他会从父母亲身示范的撒谎教学中学到经髓,他会把撒谎骗人运用到极致,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比如,孩子不吃饭,妈妈会说,“快吃饭,吃完饭给你吃冰棍”。

等孩子吃完饭,妈妈又会说,“冰棍没了,咱们吃水果吧”。

孩子也不傻,被骗得多了就学会了,你骗我,我骗你,反正谁都不可信,慢慢就成了“油盐不进”难沟通,谎话连篇的叛逆者了。

撒谎不守信,背后隐藏的是不尊重

尊重孩子,就不会随意许诺,会认真对待跟孩子的“交易”。

这不是玩闹,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在制定“合约”;尊重孩子,就不会在答应之后想反悔,许出去的诺言,哭着也要做到。

我们总说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怎么才算尊重呢?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我生你养你你就得听话。

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偏好,我们要做的,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期望的样子,而是尊重孩子的个新特点,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能做更好的自己。

正如《为孩子立界线》一书中所写的,给孩子自由,容许他做选择,然后照那个选择去处理后果。这个自由,是安全限度内的自由,是孩子行为能力内的自由。

比如,我们不能让6岁的孩子选择上不上学,因为上学是他责无旁贷的义务,他必须履行。但我们可以让6岁的孩子选择穿什么衣服去上学,这是他有能力驾驭的。

孩子的很多问题,看起来是孩子表现不好,实际上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原因。

美国的职业心理医师亨利·克劳德博士说,问题儿童不会凭空出现,每个问题儿童一般都是从有问题的生活环境出来的。受健康约束的孩子,不会无中生有地出问题。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用成为专家,不用十八般武器样样经通,只需要具备核心的理念,那就是尊重孩子,就能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很多问题。

如果每个父母都能做到,各个平台的热搜将会少很多育儿教育领域的热点。

  • 上一篇:“横抱就哭竖抱就笑”?那要恭喜你,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