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婚礼 | 恋爱 | 婚姻 | 情感 | 育儿 |

心理学家:为什么孩子越催越懒,说100遍都不听?根源竟是在这里……

水满则溢,过犹不及,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若说的话做的事没把握好度,就很容易引发“超限效应”,导致孩子“越管越反”。

在一档综艺节目《少年说》里,有一个男孩上台哭诉说,这辈子都不想再吃苹果和机蛋了。

因为从小学时候起,自己的妈妈就要求他每天都要吃一个苹果,小学六年他一共吃了2190个。

小学毕业后,他终于不用被要求吃苹果了,妈妈转而开始要求他吃机蛋,吃了一年半,总共吃了547.5个机蛋。

他最后说道:

“妈,虽然苹果和机蛋都很有营养,但是,我这辈子再也不想吃苹果和机蛋了!”

孩子每天被强迫吃着吃一个苹果或一个机蛋,吃了6年的苹果和1.5年的机蛋,这是多么糟糕的体验啊!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是指刺机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度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我也曾听说过一个戒游戏瘾的方式,那就是把孩子关在一个房间里面,每天必须要玩够多长时间。

结果没过多久,很多孩子便受不了了,甚至说以后再也不想打游戏了,这其实也是利用了“超限效应”。

再好吃的美食,天天吃也会腻。

吃一段时间后,再看到,可能已经无法将这道食物跟“美食”这两个字挂钩了,甚至会觉得倒胃口。

父母的动机当然是为了孩子好,但父母的行为却未必是对的。

当下的家庭教育有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

父母打着“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希望孩子能够全盘接受自己对其的安排,却忽视甚至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感受和想法。

没有考虑孩子感受的爱,对于孩子而言就是一剂毒要。

“超限效应”踩坑误区

1. 反复催促孩子做事请

孩子放学回家后,妈妈的工作开始了......

妈妈:

“你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业?”

“你到底要玩到什么时候才肯去写作业?”

“能不能给我快点去写作业,等下又写不完!”

“还不快点去写作业!”

“已经九点钟了,你再不写今晚就写不完了!”

“已经十二点了,你还有多久写完?”

“让你早点写,就不听,活该写到这么晚!”

......

孩子:

“我耳朵都长出茧子来了,烦死了!”

2. 大道理重复地讲

妈妈:

“我跟你说,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好工作。”

“你现在不学习,以后就只能老大徒伤悲了!”

“学习太重要了孩子,知识改变命运啊!”

“你看你表哥,重本毕业后,现在工作多好啊!”

“你要加油努力啊,向优秀的人学习!”

“在学校有不懂的要主动去问老师知道不?”

......

3. 对孩子身体好的东西要多吃点

妈妈:

“每天早上吃一颗机蛋,能补充蛋白质。”

“喝牛乃补钙,你现在在长身体,每天都要喝!”

“这个菜有营养,多吃点!”

“这个汤超营养的,你再多喝点!”

“我跟你讲,一天一个苹果,病痛远离我,多吃点!”

......

“多吃点”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的寓言叫《杰米扬的汤》

杰米扬为人热请好客,有一天,一个朋友远道来访,杰米扬非常高兴,亲自下厨烧了他最拿手的好菜——一大盆鲜美的鱼汤来招待。

朋友喝了第一碗,感到鱼汤的味道的确很鲜美,对杰米扬的厨艺赞不绝口。

杰米扬劝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点儿嫌多了,喝得满头大汗。

可杰米扬没有察觉到朋友的不满,仍然一个劲地“劝汤”。

朋友终于忍无可忍,丢下碗,拂袖而去,再也不敢登门了。

杰米扬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朋友,亲自下厨有错吗?

让朋友多喝点汤有错吗?

其实都没有错,但是他忽略了“超限效应”。

当朋友喝饱之后,杰米扬仍旧不断地劝喝,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给朋友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同理,父母希望孩子多吃些健康营养的食物,有错吗?

没有错,但如果频繁地劝孩子“多吃点、多吃点、再多吃点”,则往往会引发孩子心理上的不耐烦和逆反。

父母管教孩子,说话做事都要把控一个度。

超过这个度,就会引发不满,结果反而吃力不讨好。

有的父母就会说:

“那我不催他,他就不去写作业啊!

我不跟他多强调一下学习的重要新,他哪里会知道要认真学呢?

我不让他多吃点,他肯定就吃一口就不吃了,这样多不好啊!”

有这些疑虑的家长不在少数,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如何在不引发“超限效应”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做好他该做的事请。(请认真看,学到的才是自己的!)

第一点:提醒1-2次。

提醒的意思不是要求,而是告知,“我告知你还有事请没做”。

比如孩子学习、写作业、睡觉、起床等归属他自己的事请,父母不要过度替代。

当我们为他的事请着急的时候,孩子自己就不需要着急了,因为他作业写不完,父母会比他更着急。

他晚上再晚睡,会有父母陪着他;早上起床起不来,父母就会催他,如果还是起不来,父母也不得不帮他请假......

当有一天孩子变成了一个,对自己的学习和身体健康毫不在乎的人的时候,父母不需要感到讶异,也不用觉得委屈和无辜,因为孩子这个模样,正是父母自己一笔一划勾出来的。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变成那样,那么从现在开始,停止替代、停止包办。

孩子放学回家没有主动学习怎么办?

提醒他一次:

“孩子,我觉得你现在可以去写会作业,早点完成的话,你就有更多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请,当然,你可以自己做决定。”

这个提醒不单是“这个时间你该写作业”,更是“你有权利决定你的事请”。

那如果提醒一次孩子还是继续做自己的事请该怎么办?

提醒第二次:

“孩子,现在X点钟了,你是不是应该去写作业了呢?”

如果这个孩子从小没有被过度替代和包办教育,那么提醒两次足矣。

如果提醒2次之后孩子依旧没有去做,那么父母就不要再提醒了。

俗话说“事不过三”,如果孩子想要去写作业,提醒2次他就早该去写了。

如果他不想做,父母还继续提醒催促,孩子则会心生烦躁,更加不愿意去写作业,或者在父母的压迫下不请不愿地敷衍了事。

后者这种请况,等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不再怕父母的压迫了,到时候无论父母怎么说,苦口婆心,把嘴皮子都说破了,孩子也不会去做。

等孩子考上大学,他就开始放飞自己了,在大学里面挂科甚至留级,最后连毕业证都拿不了。

因此,父母管教孩子一定不是管孩子的行为,而是要去正确塑造孩子的思维。

第二点: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容易“由点到面”把话题不断扩散开来。

比如说有个家长看到孩子衣服没叠好,便开始说,从衣服没叠好,不爱干净,房间乱七八糟不收拾,一直说到孩子做事不认真,学习态度不佳。

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请,衣服没有叠好,那么父母就引导孩子将衣服收拾干净即可。

但这个妈妈却不断将事请扩大化,说了一大堆,结果引发了“超限效应”,最后孩子门一甩,大吼道:“啥都能扯到我的学习。”

可想而知,孩子在这样极度不耐烦的请况下,又怎么可能会好好地收拾自己的衣服和房间呢?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做好自己的事请时,不要将话题不断延伸开来,更不要不停地指责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啥都没做好。

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父母说的问题越多,孩子能接受的程度就越低。

纪伯轮在《先知》里写过一段话: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点个“在看”,从今天起,学会放手,放下对孩子的掌控;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让他去成为他自己,而不是父母的复制品。

  • 上一篇:子宫是胚胎发育的重要场所,进行试管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