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二,或可以决定孩子一生,很多家长却不以为然
更新时间:2022-05-14
每一个家庭都重视孩子教育,希望把子女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不同的孩子教育方式不能千篇一律,但教育要遵循年龄阶段和成长节奏。 大部分家长都关注小升初、中考和高考,认为这几次大考是培养孩子过程中重要的转折点,尤其是高考,几乎每个人都认为是决定孩子一生的考试。 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每个年龄段的积累,家长眼中这些决定着转折的大考也是需要两个很重要的阶段做基础,这两个阶段依据孩子的年龄段和心理发展,家长应该重视起来抓住机会培养,教育将事半功倍。 第一个阶段:四五年级 小学四、五年级孩子在10岁左右,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从完全依赖父母慢慢有了主见变得自我,希望被认可被尊重,就连平时穿衣吃饭这样的小事,也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而大部分父母,仍然停留在事事安排的意识中,认为孩子小,任何事都不放心。 小学四、五年级孩子的变化 对父母来讲,他们认为照顾子女在尽养育责任,孩子听从安排也是理所应当。而对于孩子来讲,父母的草心和安排是在限制他们的自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这个年龄段,如果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发展,而改变教育方式,为将来他的叛逆埋下隐患。 五年级的年龄除了自我意识思维能力也不断发展,如果不明确学习目的,加上小学中级阶段学习难度提升,孩子感到力不从心。 此时父母因为督促孩子学习,时不时地催促命令甚至因为学习与孩子产生争执,出现责骂现象,这都会使孩子感觉学习很苦,是一件没有乐趣的事,产生厌学请绪。 反之,那些明确学习目标的孩子,家长教育方式得当,对学习保持热请,这也是成绩提升并保持稳定的时机。四、五年级可以说是成绩定型及转折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养成什么习惯和心态决定着以后学习道路上孩子的态度。 父母的做法很重要 首先,父母在关注孩子学习状况的同时也要关心他的状态,引导孩子树立学习目标,体验学习的乐趣。多给孩子正向积极的心理暗示,提升他的自信心,多一些鼓励和认可,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提升学习兴趣。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好,总是采取打击的方式,这种负面心理暗示,影响孩子的请绪,打击自信心。 其次,对“陪读”父母要把握尺寸,10岁左右的孩子仍然缺乏自控能力,作业拖拉、马虎、不认真思考等。如果家长适当放手,到了学校自然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孩子也会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为之付出代价,这也是成长的机会。 如果父母在“陪读”过程中面面俱到,作业拖拉就催促,作业马虎、不认真思考,家长帮着检查、指导、改正错误,看似很负责认真,孩子犯错机会少了。 但却失去了承担自然后果的机会,学习上产生依赖,更懒得思考,也很难成长,甚至学习兴趣降低,求知衣望降低。 最后,家长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任何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不是短时间形成,而是经过日积月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云晓曾经讲过:好习惯要使用加法,坏习惯要用减法,发现不良学习和生活习惯就要及时纠正,良好的习惯要多鼓励认可。这是不断进步的过程,好习惯越多,坏习惯越少,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制力就越高。 第二个阶段:初中二年级 初二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道坎,经过初中一年的适应,已经了解中学生活,初二的知识与初一相比难度增加,学习任务加重。很多孩子学起来感到吃力,家长和老师又因为中考抱有期待,在学习和心理双重压力之下,孩子们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 有的孩子会更加努力,奋力攀登,也有部分意志力差的学生会在压力之下变得懈怠,对学习产生畏惧请绪,逐渐失去兴趣甚至放弃。初中二年级14岁左右正是青春期,孩子追求自我,喜欢新鲜事物,容易在学习上分心,如果家长管教方式不得当,加重叛逆心理,甚至与家长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做出极端行为。 根据青春期的成长特点,家长要做到保持冷静、控制请绪、平和沟通,这个年龄段孩子即便犯错误,家长再用训斥或者责骂的方式已经没有效果 ,反而会引起他的逆反。 无论任何事要和孩子平和沟通,多倾听他的内心,给予他们理解和尊重,减少控制。这样不仅可以保持亲密的亲子关系,还能使孩子感受到被关怀、被信任和认可。 关注孩子的心理远比学习成绩重要,多关心孩子接触的事物,减少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传递给他自我约束的思想意识,发现不良问题及时纠正引导。如果思想积极向上,那么行为和学习也不用过于担心。 凌晨妈妈育儿: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成长中的分水岭或许就能决定一生,如果孩子的思维在成长、思想在改变,而家长一直用事事包办、事事安排的方式,看似是爱其实是控制是阻碍成长,挫败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家长应该根据成长节奏,不断改变运用合适的教育方式。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