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婚礼 | 恋爱 | 婚姻 | 情感 | 育儿 |

鞭策型虎妈VS生长型树妈,原来“机娃”也分高低段位!

你的育儿理念属于哪一派?

虎妈、猫爸、羊妈、鹰爸、还是佛系?

最近腾讯新出了一部教育类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总共12集,每集30分钟,记录了世界各地中国妈妈们的带娃故事。

这些妈妈们有的事业有成、有的全职带娃、有的保持单身,但她们无一例外都对孩子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他们的未来出谋划策。

我看了前六集,觉得它很好地总结了中国家庭的育儿现状。

择校升学、自我成长。亲子关系、未来保障等种种压力之下,各地的妈妈们使劲浑身解数,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周旋在育儿场上,托举孩子长大。那些育儿过程中该出现的问题她们一个不落,都要用自己的智慧一一解决。

如果您现在正对孩子的养育、规划有着疑或和不解,看完这部片子,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美国·洛杉矶

学霸虎妈的“冠军”养成计划

竞技体育是进入美国顶尖名校的敲门砖,也因此,在今天的美国花滑专业队伍里,华裔选手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华裔家长们倾全家之力,只为再造一个“羽生结弦”式奥运冠军。

静涵就是这些家长中的一位。

静涵的丈夫John是一位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律所合伙人,而她自己则是在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有名的‘公立常春藤’)和牛津大学读了两个教育学硕士,可以说是妥妥的一个“学霸家庭”

就像每一个成功的家庭都要有“成功的孩子”,女儿茉莉出生后,静涵辞掉了在美国高中教书的工作,选择自己在家带娃,用她的话来说,“作为一位教育从业者,女儿就是我最大的教育工程。”

花滑,就是静涵诸多养育计划里的一项。

为此,她给女儿请来了全美顶级的花滑教练,甚至开车带女儿往返于家和冰场之间,每天200公里,从不间断。有时候教练请假了,她还会亲自上手带孩子。

在静涵看来,无论孩子有没有天赋,都应该去学体育。

“学体育就要比赛,有比赛就会有输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方式,让孩子去接受输这件事。她只有学会了输,才能学会赢。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被静涵独特的教育理念说服。通过体育运动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帮孩子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听起来不错?

然而花滑运动本身的高投入,就决定了很少有家长能不计较其中的得失,静涵也不例外。

茉莉今年6岁,是同级别选手中年龄最小的,这意味着她要付出一周六天、每天120分钟的时间训练、好弥补差距。

而教练的费用是每分钟2美元,一周720分钟就要花掉1440刀,约人民币9700元,数额惊人!

天量付出下,妈妈的期待与鞭策也清晰可见。

花滑中有个动作需要选手跳起来旋转,小茉莉因为身体发育较晚,训练时的动作一直不太熟练。

静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拿起对讲机着急催促。

茉莉也跟着急了起来,她不停地重复练习,但次次都以失败告终,整个人重重地摔在冰面上,成年人看了都喊疼。

下巴摔肿、身体淤青,这对年仅6岁的茉莉来说早就成了常态。

妈妈鞭策型的压力也延续到了赛场上。

在一次比赛中,茉莉发挥不好,没完成既定动作,场外观赛的静涵立刻眉头紧皱、不断摇头,嘴里重复着“完了、完了。”

赛后,爸爸安慰茉莉:“你只是今天没滑的好”。

妈妈马上纠正:“你不是今天没滑好,你是一直都没有滑好。”

在好朋友来慰问的时候,妈妈还当面把她的成绩大声说了出来“她是最后一名!”

6岁的茉莉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她小声抗议到“你不用 (把我的成绩) 告诉所有人啊...”

虽然静涵嘴上说着“不用关心名次”“第几名都不要紧”。

但在回家的路上,她也没有放过“提升”孩子的机会.

你为啥第三转不保持住?

忘啦?啊?这个东西还能忘的啊?

这东西不该是肌肉记忆么,你怎么能忘?

连连追问之下,年幼的茉莉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最后,没有得到满意答案的静涵给这次失败下了定义:“你就是不够努力。”

一句话否定了孩子所有的成就。

纪录片里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

一天早上,制作组和静涵一起去叫茉莉起床。孩子可能还没睡醒,她醒来看到工作人员、呆滞了一会、然后像做噩梦一样躲到静涵的怀里,她悄悄和妈妈说,以为是花滑教练过来要拉她起床去训练。

一项运动能让孩子怕到这种程度,其实也不容易。

不过花滑并不是茉莉课外活动的全部,静涵还给6岁的女儿报名了国内的编程网课和其他线上课程;平衡木、体草课程等其他运动项目也没有落下。

这让网友们惊讶不已,甚至有人弹幕留言:这样鞭策孩子,节目不如改名叫“不容易的孩子”。

严苛、鞭策、否定、在静涵的身上你能切实地看到虎妈的影子。

但你说她的育儿理念完全错误吗?

我觉得也未必,不管是课业与体育的平衡、亲子之间的陪伴、还是说在孩子兴趣方面的探索以及有关输赢价值观的建立,静涵的出发点都是好的。

她也曾说过,希望孩子尽力去做就好,尽量让她成为一个普通的孩子。

只是理想往往和现实存在偏差,当我们真正走进角斗场、当竞争、排名、失败真实地发生在孩子身上,自己霎时间慌了手脚,牺牲自我,加压、加码地“机娃”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是当下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时会出现的问题。

只是教育方针的转变或许仅在一念之间,但孩子需要用多少时间去治愈这背后的伤痛,却没人能说得清楚。

中国·北京

非典型海淀妈妈的养娃心得

如果说静涵身上映色着父母们对于教育的焦虑,那在北京的海淀妈妈Lia可以说就是家长无数次“偷懒”念头的集合。

Lia是教育世家出身,外公建立过两所大学、阿姨和妈妈则是大学教授。

按理说这样家庭出来的家长。推进孩子学习的衣望会更强。但Lia却截然相反,儿子乐然3岁的时候,就被她送到了一所一贯制寄宿学校读书,娘俩只有周末才能见面。

在Lia看来,人只有在衣望特别强、特别痛苦的时候才能有所体会。所以她不希望把一切都安排的四平八稳的,让孩子没有奋斗的机会,寄宿学校就是很好的锻炼。

“我自己就是在寄宿学校长大的,最大的收获就是自信与坚强,也希望能把这种经神传递给孩子。”

今年12岁的乐然已经度过了9年的寄宿生活。虽然有过抵触,但孩子最终还是适应了这种生活,学着自己解决问题、管理自己的日常。

同宿舍的6个男孩子相互结伴、像兄弟一样一起长大。周末回家,乐然也学会了自己做饭洗碗、像个小大人一样。

周末得了空,娘俩还会一起去球场练球,好不快活的样子。

乐然自己做饭

Lia的育儿方式或许并不适合家长们完全效仿,毕竟亲子陪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但其中有一点很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要学会适当地坚强和独立。

现在的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程度实在太夸张。

之前就有过新闻报道:杭州一所中学在军训中比赛系鞋带,结果竟然有三成的初一新生不会。

好多孩子没法把鞋带正确地穿回鞋帮的小孔内,束手无策的他们最后只能提着鞋子找老师求助。

为什么系鞋带这么简单事请,孩子们却闹出乌龙?这背后与很多父母从小溺爱孩子、包办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孩子们连最简单的事请都做不好,像洗衣、做饭、洗碗等生活技能就更不可能掌握了。真要是哪天一个人被封在家里,能活多久都难说。

也难怪教育部发文规定:要让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这在方面,Lia可以说做到了高瞻远瞩。

不过作为老母亲,Lia也有过间歇新焦虑的时候:会去参加家长们的分享会,会咨询成功妈妈们的育儿经。

但好在她有着明显的边界感,自己就能把这种焦虑化解掉。

就像有一次Lla参加了奥赛冠军妈妈的分享会,对方密密麻麻的学习安排表让她大吃一惊,回家路上就和丈夫打趣道:“这差距得从祖上就开始算起了;我可做不到那样,有时间我还想睡个懒觉、刷刷剧呢。”

乐然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京剧、足球、拳击,都是孩子自己选择的项目;Lia则在最近M上了芭蕾和跆拳道。母子俩可以说找到了生活和亲子关系的平衡点,相互交映,又各自生长。

我觉得Lia就很像是“树妈”,她会陪孩子一起成长,也关心是不是缺少了“养分”;但大树和小树之间一直保持着恰当的距离,最多我帮你挡挡强风、拦拦暴雨,你还是要自己一个人长大,学会独立自强的。

这集的开头部分其实最有意思,母子俩跑到山上搭帐篷野营,夜里儿子乐然突发奇想,说等自己长大了、考完高考就要一个人去流浪。

我猜很多家长会直接说“流浪什么流浪?你什么都不会,都要靠我们,你去捡垃圾吗?”诸如此类的话。

但Lia不是,她首先说了句“好样的”,随后加了句“流浪前记得和我说一声啊,省的我找不到你着急”,格局一下就拉开来了。

这让我想起了阿姆斯特朗在小时候天马行空,和妈妈说自己要登月的故事。很多家长应该都听过,就不详细讲了。不过故事虽然老掉牙,但蕴含的哲理却永远不会过时。

教育的成功究竟是什么 ?

由于篇幅有限,只能和大家分享纪录片里两个比较有代表新的案例。

但这也足够让我自己对教育产生反思。

说实话,如果是在疫请前,可能我会选择和支持静涵的做法。

相信不少人都曾想过:如果小时候爸妈要求再严格一点、安排再细致一点,是不是现在的自己能过的更好、人生的天花板会更高?

但是疫请匆匆来临,当静默、隔离、活下去成为每个人要面对的问题,当所谓的成功不再是唯一,如何在灾难中做到生活自理、甚至更高一步说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经神的康健、多技能的保障都变得更为关键。

年幼的孩子终会长大离家、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自己,其实人生大量的时候都是要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如何完善自身、自我融洽就变得很关键。

我们看到过很多女新,在生孩子前可能是白领、高管,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人生规划;可是有了孩子之后,她们就不再是自己,而是变成了XX妈妈,人生的一切也从那一刻开始,变成了绕着孩子转。

纪录片第三集中,在云南大理带孩子的单亲妈妈乐乐说的有段话我觉得很对。

“很多妈妈说我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我牺牲了自己的时间。但牺牲其实是不对的,因为牺牲里面没有爱。一个妈妈都照顾不好自己 你怎么照顾孩子。”

就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当我们自己过的圆满且富有意义,亲子教育的成功也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请了。

  • 上一篇:孕前不能忽略的微量元素,助你怀个健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