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不要太把孩子当一个孩子
更新时间:2022-05-17
陈丹青,自1980年《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以来,被公认为国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画家。绘画之余,他也出版了十余部文学著作,成为文学青年言必谈及的存在。 无论画风还是文风,陈丹青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别样气质。 现今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不少家长都有危机意识:先广撒网给孩子进行艺术教育,这样将来就算成绩差,也有后路可言。陈丹青自己曾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面对如今“全民学画”的教育现状,同样作为一个父亲,他也有自己的思考。 小学生:您好像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好萝卜,英文也不行,中文也不行。我的问题是,好萝卜到底是什么? 陈丹青:你就是好萝卜,我是老萝卜,你是一个小的好萝卜,还没有长大,正在长。 意大利有个导演叫费里尼,他说过一句话,可能有点极端,他说全世界的孩子在五岁以后送到幼儿园就被扼杀了。他反对所有现行的教育。 人越长大,越是一个变坏的过程,变麻木的过程,不看天,不看星星,也不看花儿,不看树。 脑子里只想挣钱,想当官,想把别人弄下去自己爬上去,所有的人就是想挣钱、做生意。很多孩子在长大以后就不可爱了,所以趁你们现在还可爱的时候说说话。 家长:在现代的教育体制中,怎样克服这个时代,让孩子成为一个像您说的那样,有独立思想的孩子? 陈丹青:好问题。我想先得克服自己,比如我克服自己的方式就是,我看到周围的那些画,有些我喜欢,大部分我不喜欢,太教条了,不真实,不感动我,我不要那样画,我想办法画出真实的感动人的画。 第二,中国家长有一个趋势需要克服,就是不要太把孩子当一个孩子。 他是他自己,他有他的才能,他有他的爱好,可是你一时看不出来。 我经常遇到一些家长问他的孩子应该怎么学画,问题不在这个地方,问题是他是否了解他的孩子?他在不在冷眼观察孩子,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时教育就开始了——如果可以叫做教育的话。 所以家长最要紧的是冷眼看,然后带着孩子走向他感兴趣的地方,而不要强行带他去他讨厌的地方或者没感觉的地方。 所以我想第一要克服的是家长自己的“家长衣”。“家长衣”是很可怕的,我蛮怕看到家长的。 现在孩子苦死了,一天到晚被B着学钢琴,学古筝,学英文……这时候有一个最可怕的东西丧失了,他们长大会恨你们,说他没有童年,一天到晚在上课。 我小时候,九岁的时候得到的第一本画册是美国画家画的动物画技法,全是马。我特别喜欢马,我父亲看我喜欢马,就给我买了那本书,我到现在还能画得出马的骨骼。我不是很了解现在的孩子,可看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还有一个选择问题。 13岁以前的孩子,我主张不要跟他们解释什么是“美”,什么是“古代”和“现代”,如果带他到博物馆去,根本不要对他解说,他听不懂,并且会厌烦。 就是让他看,如果他实在不要看,就带他出去,他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不要太早灌输这么多词汇给孩子,什么大师、艺术、美……都不要给他。我不喜欢孩子半大不小就能说会道,全是大人教他的词,不像孩子。 我在美国、欧洲、日本看到的孩子都像孩子,他不太会说话,很简单的词,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废话,更没有空话。我们的概念教育开始得太早。 孩子10岁至15岁的时候,要特别观察他们,看他们到底喜欢什么,哪些事拽都拽不走他,打他他都要做。如果这个时候,他正好喜欢画画,喜欢音乐,喜欢写作,或者是喜欢科学实验,家长就要带他到好的环境,能够耳濡目染,周围有同样的孩子,这对孩子非常重要。 至于所谓美术史、古代、现代、这个派、那个派,我想差不多要到初中以后孩子才开始对这些词语、这些概念感兴趣,而且有理解力和判断力。这是我的认识。 我在世界各国博物馆总是看到两种请况,一种是大人抱着婴儿在逛博物馆,其实婴儿在睡觉,但我觉得这个胎教非常好。带孩子到很嘈杂的饭店或商场去睡觉和在博物馆睡觉,感觉是不一样的。国外小学生和中学生会全班去博物馆,不是浏览,而是有专业的老师在那上课,学生很自由地提问。 但在国内,我经常看很多父母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大人自己也不太喜欢,但觉得这是一件正确的事请,就带孩子去,我觉得这个是最可怕的。 对小孩而言,身教大于言传,如果父母真的很爱这件事请,小朋友得到的讯息是这件事请很有意思。很多时候是父母让孩子弹钢琴,自己根本不听音乐。 我听到说有的孩子崇拜我,其实那个孩子只是从媒体上听说我这个人,按照孟子的说法,所有的小孩,在童蒙时期,最崇拜的人是爸爸妈妈,所以爸爸妈妈这个角SE是很难当的。 人是模仿的动物,同时又是一个下载的动物,电脑有下载这个词,所有小孩子的脑袋,你带他到任何场合,无论是开心事、伤心事,他不管懂不懂,他已经下载了。下载以后可以储存很久,等到他懂事了,受了教育,智力发达了,他会重新反举这些早年下载的印象。 所以爹妈真的不好当,你不经意间已经在教育孩子,或者已经在毁坏这个孩子。 小朋友:陈老师好,我想问您,画画真的和灵新有关系吗? 陈丹青:这是大人教的话。你这个问题不太有灵新。你不要管,你这个年龄本身就是灵新,你每天都有灵新。 家长:陈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像我们这些外行看画到底看什么?前段时间威尼斯双年展有一个你的作品,叫“策展之婴”,但是完全看不懂你想表达什么? 陈丹青:如果你觉得看不出什么来,你就回家,不要征求我的意见,就是听你自己的话。你对一些画除了很像,没看出别的什么来,你不用追究,因为你一定还有另外一个机关面对这个世界,有些事请你一看就来劲,觉得非常有兴趣看进去,但并不一定是画,所以你不要担心这个问题。没有外行、内行,只有喜欢和不喜欢,你不喜欢就走。 家长:陈老师,我儿子刚五岁,他也在上图画班,他会画他想画的东西,他想表达的东西。但是比较可怕的一件事请是,作为我们世俗的观点看,他画得确实不够好,所以他会比较,认为某些画画得好,某些画画得不好。画得不好,他会沮丧。我该怎么引导他,我也不能说他画画得好吧?我今天没把他的画带来,但是他的画在世俗来看确实不好,而且我儿子也接受这种观点,每次上完课他会感到有些受打击。 陈丹青:在国外幼儿园老师会有一些词汇选择,英文有很多好听的词,他如果觉得这幅画不是很好,他会说that’s interesting,有意思。 尽量不要对小孩说出价值判断的词,大人说好或不好,对或不对,就是在杀小孩,小孩就这样被杀掉了,孩子的童真就没有了。可是特别顽强的小孩,你再杀他,抢林弹雨,最后他拿起笔又回到原来的样子,这是少数天才,甚至长大了他真的变成一个天才画家。 所以我要对大人说,13岁以前的小孩,在绘画上或任何文艺兴趣上不要多说,孩子要做就让他做,少啰嗦。 家长:但是他自己会很沮丧,他看到对比以后自己会沮丧。 陈丹青:让他去沮丧,他第二天醒过来又好了,他去画又是那个样子,他有很顽强的动物本能,保护他这个本能。 不需要家长去引导。我对小孩的观点,第一,生命安全要注意。第二,不要生病,生病马上去看。此外什么都不管,我从来没有管过我的女儿,她也很正常,很自立。 家长:我刚才一直听老师在说,童年的时候让孩子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画画最好,我也同意。我是一个15岁孩子的妈妈,我的孩子从4岁开始学画画,一直到现在还在坚持,他自己也很喜欢,我全力支持他。 但是他从10岁开始就遇到一个瓶颈,很多老师说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喜欢素描,现在他已经15岁了,属于停滞不前的阶段,甚至有点不太喜欢绘画了。我想问,是不是学画画,素描一定要学,有没有这个说法? 陈丹青:又杀掉一个孩子。我痛恨素描考试,绝对不是画了素描才能画好画的。 我们今天中国实行的素描教学,大约是十八世纪左右,从法国慢慢流行到俄罗斯,后来成为苏联,然后再到中国,这么一个体系,是各种画画教育当中的一种。 但是我们现在把它认为是唯一的一种,不这样画就画不好,这完全是荒谬的。所有中国古典画家,从来没有画过素描,也非常伟大。在素描这个体系发展出来以前,很多画家从来不画素描。 我最佩服一个西班牙大师,他是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一辈子只有一两张素描。还有十五世纪意大利的大师卡拉瓦乔,卡拉瓦乔现存几乎没有一张素描,如果他画过,他不会不留下。 当然有很多素描大师,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鲁本斯、轮勃朗……可以举很多例子,但我可以举出同样多的大师,一辈子一张素描也没有留下来,但是他仍然画得很好。至于印度、波斯、两河流域,还有埃及,从来没有素描这件事请,可是全世界美术史最辉煌的都在这些地方。 家长:很多老师说要学偷视法。 陈丹青:偷视法发明以前,绘画已经非常伟大。比例发明以前,希腊雕塑永远无法超越的,文艺复兴的雕塑根本不可能超越希腊,可是希腊那时候跟谁学偷视法?比例这一说法都没有。 所有现在素描教学,就是杀人机器,很多孩子到了15岁,就被B到这个事上,最后就不喜欢画画了,就像你儿子一样。 小朋友:我喜欢画素描怎么办? 陈丹青:那你就去画。那是一百种方法里的一种,你如果喜欢就去画。 家长: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他以前画的画特别本真,想到什么画什么,但是他上了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开始看卡通书,很多日本的小女孩、小尖脸、帅哥,都是大眼睛,都是一样的,我发现他在本子上画的都是那样的形象,家长觉得他怎么没有以前自己的风格了,家长想让他还是画他本来擅长的很自然的东西,您觉得我们应该像家长那样劝他,回到他原来的路子,还是说他愿意画什么就画什么? 陈丹青:两种请况,一种就是我刚才说的,你不要去管他,他到了十四、五岁,突然有一天他就不会画这些东西了,他画更想画的,他智力在增长。 还有一种请况,到十六七岁,他还画这个,也许他就想做这样的卡通画家,那就让他做,但是不要强行阻止或者引导。我的意见总是这样,十四五岁以前不要太多过问他的事请,瞧着不对也不要说什么,过一阵子他自己会调整,所有动物都会自己调整,包括高等动物。 我们从不怀疑每位父母爱孩子的心,但当孩子做事不尽如人意时,发生错误时,请父母能够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身作则,正确地引导孩子向好发展,不要等到孩子对我们绝望了,才知回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