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少一个人
更新时间:2022-06-20
王莺 照片右边的那个小女孩是我,中间是爸爸妈妈和两个姐姐。我还有一个哥哥,那年十五岁,他刚刚上了军校,所以照片没有他。这是我们家唯一的一张有爸爸的全家福。 爸爸很帅,很瘦,厚嘴唇,不抽烟不喝酒,特别爱干净,不善言语,在他30几岁的时候,已经是十分威风的国际列车车长,俄语很溜。他每次跑车回来,总是把那个棕SE的带着铜扣的方皮箱、闪着路徽的大壳帽、笔挺的蓝制服及一把把闪亮的火车门大钥匙,一一摆放在里屋那个固定的位置上。 记得有一次,我偷爸爸的钱。从他的包里拿出一元钱,正往身上藏,一回头,爸爸就在我身后。他装做没看见,若无其事地走开了。接下来几天,爸爸照旧不爱说话,照旧忙碌,开会,写东西,上班。只是在一天晚上在我枕头边放了一本画册,一个粉SE的发卡。我感到那一元钱十分烫手,从此再也没有偷过东西。 八月末的一天,爸爸回来了,后面还跟着几个叔叔。我们只顾得簇拥在他的行李旁,寻找着可能给我们带来的糖果,或者是我最喜欢的小人儿书,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听妈妈慌乱地说:“你们去胡同里玩,大人说话儿呢。”这次爸爸什么也没有带,我们很失望,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 第二天,爸爸说:“我们全家照张相吧!“我们惊喜极了,这至少对于我来説是第一次。我们都换了衣服,妈妈给我穿上爸爸从莫斯科买的有红圆点儿带白蕾丝的布拉吉,虽然有些小了,妈妈还是执意给我穿上,我们姐妹三个都梳好了小辫子。 丰台桥北有一家红漆大门的照相馆。摄影室门口有一个长圆镜子,爸爸从衣兜里掏出小梳子,用那惯有的动作,把他浓黑的头发三七偏分,理了理。他莫着我的小辫子,向上弯了弯,妈妈赶紧上前,把我的小辫子重新扎成两个小髻。在明晃晃的摄影灯前,我们排成一字形,那时我很想站在爸身边。年轻的摄影师说:“要照了,笑一笑。”可我不想笑,坚定地认为想:一笑眼睛就小了,我一定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因为爸爸常说:“三儿的大眼睛真好看。" 照完相的第二天,爸爸住院了,原来他患上了严重的肝病。妈妈说就是因为爸爸不爱说话,又特别好强,什么事请都忍着。在他住院的近半个月里,我并不知道妈妈和懂事的姐姐内心是多么的不安,我只是很期盼那张全家福快些洗出来。 照片终于取回来了,照片中,我果然把睛眼睁圆了。但我不明白,全家人怎么都和我一样没笑呢?要知道,有着厚厚的嘴唇的爸爸和细眉MAO的大姐,笑起来是很好看的;而且妈妈的眼睛怎么显得又小又肿呢?弟弟的嘴角好像还撇着。“快拿去给你爸爸看看吧!”妈妈说。 在北蜂窝铁路总医院,我看到了靠在窗前病床上的父来。虽然当时我不到八岁,但那一幕我永远难忘!初秋的午后,太阳暖暖地照在父亲那蜡黄的脸上。“爸爸,你看我们的全家福!”我迫不及待地拿出那张刚洗出的照片,照片新得似乎还有些粘手。父亲接过照片,仔细地看着,然后抬起头看了看我的眼睛,似乎又在说:“三儿的大眼睛真好看。”可自始至终,他一句话也没说。“小孩先出去吧”护士说,我慢慢腾腾挪出病房,在回头的时候,看见爸爸妈妈都在流泪。 国庆节前的一天, 家里来了一辆小面包车,爸爸的同事接我们姐妹四人去医院。我们随着大人奔跑向爸爸的病房,可那个曾洒满阳光的病床上,已空无一人。 从此,我很长时间做好多不同的梦,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但主角都是爸爸,而且,所有的梦,我能很完整而生动在第二天讲出来:什么医生误诊了,爸爸转危为安成了异国他乡的神仙;什么因为我不听话,他去给别的孩子的当了爸爸;他出差了……总之,就是他根本就没有死:每次都穿着白衬衫,只有一次穿着MAO线织的蓝SE马甲。我的那个爸爸,出现时,特别清晰,回回头,走了,特别模糊。 在我青春期的好长时间,喜爱年长的男人。我太爱说话了,特别爱出风头,拔尖。我妈教育我最管用的话就是:"你一点儿也不随你亲爹"。 多么年过去了,我家又照了很多次全家福。照片上的人,由一行变为二行、三行,但我总觉得母亲身边,照片最中间的那个位置,总是少一人。 原载《北京晚报》2004年4月3日 作者简介:王莺,女,北京海淀区人。 北京作协、丰台作协会员。 2016出版个人散文集《北京花事》,1980年起在《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财经报》中央广播电台等,发表《总是少一个人》、《孩子,你是最棒的!》等散文。多次在《北京文学》发表诗歌散文等。在《北京,你好》征文比赛中获三等奖。建党百年征文《迎接周总理那束鲜花》获一等奖,并发表各大报刊。辅导小学生作文比赛获一等奖三次,二三等奖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