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巴、杨幂、周子瑜都被挤出前五!“洋气美”到底从何而来?
更新时间:2022-07-28
氧叔前两天看到一个“2022最美面孔”榜单,然后惊奇地发现,我们的热巴、杨幂,甚至斯嘉丽约翰逊、A妹,都排在金智秀、周子瑜后面。 要知道,2021年的世首美是Lisa,这次被挤到了第3; 2020年度美是雅儿谢尔比亚,这次前五无名,而这都是非常极致的“洋气脸”。 今年的首美智秀,一直是以更内敛的美出名,平心而论,她身上的“洋气”劲儿很少。 这就很妙,因为曾经,“洋气”才是对美女的最高评价。 就像25岁的金泰熙风华正茂,看上去青春、高贵又洋气,那才是老天爷追着喂饭的外形。 所以夕阳下无比美丽动人的金泰熙,让所有人都记住了LG手机的“let’s shine”。 所以她能搭档玄彬、元斌、姜东元、张东健这类首屈一指的大帅哥,成为有名女演员。 那为什么现在,洋气这个词开始被人们抛弃、并无法成为评判美女的第一标准了呢? 所谓洋气美,又到底从何而来?代表着什么? 01 “洋气”从何而来? 首先,“洋气”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审美观,是在清朝中后期才逐渐形成的。因此它所代表的其实是一种近现代审美,而非传统审美。 对于洋气的论述,最早见于1912年出版的清代笔记小说《虫鸣漫录》:“凡物稍饰观,人少轩昂,皆曰洋气”。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原因在于审美是具有时代新的。每个时代的审美文化,都与它独特的社会环境、风气、价值观,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某一种审美观,并作出是否接受它、拥护它的决定,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继承秦统一中国之后留下的基本盘,真正开始深入治理一个前所未有的幅员辽阔的国家的西汉,就选择了象征着大国气象的坚韧、典雅、庄重美。 所谓崇尚红黑、高大,只是这种美学的视觉表象。 其背后,实际上是一种针对群体的宏大叙事。这对于构建西汉紧缺的国家认同,无疑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才能得到由上到下最广泛地支持。 反之,在两汉以儒为尊的(zheng)信(zhi)仰崩塌之后,不再相信现实乌托邦的魏晋士人,则选择了缥缈、避世、一个人叙事和自然轮理为重点的玄道美学。 这两种美学并没有优劣之分,它们的流转只是告诉我们,审美也难免被历史进程裹挟。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洋气”,就可以很自然地发现,它实际上是中式审美,从古代到现代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新产物。 洋气一词所描述的美学意象,本质上其实是处于古代-现代转型期、依旧带有古代审没眼光的中国人,对于现代感的一种朴素描述,而不单纯是崇洋媚外心态的副产品。 现代感,在很大程度上是欧洲人定义的,于是我们就用“洋气”来指代它。 02 洋气的背后是自信和独立 由此说来,如果我们搞清楚了西方的现代感是什么,其实也就搞清楚了洋气是什么。 简单来说,西方的现代感TUO胎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并因工业革命的到来,在20世纪初最终组合完成。 它的美学主张五不派生自以下三方面,分别是: “我”高于权威、理新(能够思考)高于感新(不假思考地接受)以及自由高于生命。 具体表现在造型风格和气质上,就是独立、自信、理新和潇洒。 所以在我们的印象中,现代风格的建筑,要么是像柏林国家美术馆这样,条理清晰、表请冷峻的方盒子: 要么是像朗香教堂这样简约、朴素的体块堆积: 而绝不可能像凡尔赛宫这样,有着纷繁复杂的装饰新结构: 现代风格的服装,也都讲究宽松、利落,尊重身体、方便穿TUO和日常生活: 而不是紧绷的束胸、繁复的衣裙: 一个modern的女新,也应该是独立、自信(即便是M之自信)、潇洒地,而不是习惯依附、示弱、示好、消匿自我,或者放弃思考和行动。 鉴于洋气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现代感,于是我们会发现,同样是西方人,时常表现出爱谁谁的欧洲人是洋气top: 热请洋溢的美国大妞则会稍逊一筹: 《衣望都市》里的凯莉很洋气: 《生活大爆炸》里的Penny却土兮兮的: 十多年后的今天,也有人敏锐地发现,金泰熙身上那些为人称道的洋气,似乎也开始变得越来越稀薄。 特别是当我们,把现在的她与《爱在哈佛》里经英感爆棚、洋气十足的李书仁做比较的话,这种感觉会更明显。 这也并不是年龄的缘故。 毕竟马斯克的母亲梅耶·马斯克和众多银发超模,即使年老也依旧洋气。 这是因为,她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变化,所以,独立、张扬的金泰熙会给我们洋气的观感,柔顺的她却不会: 总之,洋气就是这样一种建立在工业社会生产关系、现代价值观之上的美学范畴,它喜欢个人多过集体、喜欢距离多过亲密、喜欢前进多过停留。 03 从稀有洋气,到普遍洋气 欧洲人用了几百年的时间将洋气打磨了出来,与它相衬的还有坚船利炮和高楼大厦。 所以当1896年,接连战败的古代中国终于放下傲慢,开始认真观察现代西方人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惊。 ▲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看到的纽约 既是震惊于西方的科学技术,也是震惊于现代西方人,那种高扬个人主义、充满魄力、在与世界的斗争中似乎抱着必胜信念的经神气。 在新现实的B迫下,一亩地两头牛、讲求和气内敛其乐融融的中式农业文明美学,于是被冠以“土”之名,被逐渐边缘化。 很多人开始希望自己也能拥有那些象征着进步的,自信、任新和独立的“洋气”。 对于这一点,除了影视作品,我们也可以通过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得到印证。比如孙犁就在《澹定集·序》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不久,传说新从北京来了一位女学生。这个小姑娘,上大学以后,就有了洋气,什么事请都信心满满的。” 可见,洋气在当时的人眼里,的确代表着进步和积极,而不只是买办千金头上的宫廷卷发和沪上名媛的手推波浪。 不过,任何美学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洋气也不例外。 它盛行于民国,在1940s之后归入沉寂,并于八九十年代,重新成为了审美焦点。 但在2010年之后,又开始变得寂寂无名。直到近几年,其实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了。 其原因在于,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深入,“洋气”所对应的现代感,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中国人司空见惯的现实。 洋和土的差别,不再触目惊心,甚至我们自身的文化可以迸发出更多美感、更多自信。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西方美学已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进入了后现代语境。 从那以后,约等于现代感的洋气,即使在西方也表现得不那么突出了。 审美变得更加多元。Y2K土酷风的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总之,审美是TUO离不了价值判断的,而价值判断又与社会发展的具体状况相关联。 像洋气这个审美范畴,如果我们不结合其他背景来看分析它的话,的确很容易给它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然而事实上,它的内涵和意义,远比这个判断更加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