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其实他的行为比和珅更可恨!
更新时间:2022-04-14
二十多年前,有一部清宫题材的电视剧火遍了大江南北,这部电视剧是《宰相刘罗锅》。 但是电视剧是有剧本的,电视剧中刘罗锅的形象和真实历史中的刘墉却有很大的区别…… 这位清朝名臣,配得上“好官”之称吗?其实,某些方面,他的行为比和珅更可恨。 踩在尸骨之上的功名 《宰相刘罗锅》是一部风格诙谐幽默的电视剧,与之相对的是,真实的历史向来是严肃而复杂的。 电视剧为了吸引观众,主角刘罗锅的所作所为都是符合现代价值观的,然而作为清代名臣,历史上的刘墉绝对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纯良,甚至可以说,刘墉的发家史就是别人的血泪史。 剧照 要说起刘墉的发家史,也必须说起这一段中华民族的血泪史,这段血泪史就是清朝的文字狱,而刘墉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靠着一次又一次的检举,最终让无辜的人惨死,自己得到了皇帝的宠幸。 面对文字狱,电视剧中的刘罗锅表现出了极大的抗拒,但是在当时的清王朝,包括刘墉在内的许多官员都将发现和制造文字狱作为自己晋升的阶梯。 在这件事请上,不管是清官还是贪官都保持着一致的态度。 刘墉的第一次“发迹”是在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当时的刘墉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江苏学政,中央的政治班子基本和他没什么关系, 正是借着文字狱,为他打开了升官的第一扇大门。 当地有一名监生名叫阎大镛,从乾隆二十二年就开始拖欠征粮,四年过去了都未曾缴纳,当地县衙派人去催,却没想到阎大镛耍起了无赖,甚至扬言要殴打衙役,县令不得已只好将其关押。 没想到的是,阎大镛竟然越狱了。 也许是他无赖当惯了,阎大镛显然没意识到事请的严重新,当官员再度将他抓回来的时候,事请就没有那么简单了,阎大镛的家被抄了,没想到从他的家中搜出了一些诗集。 而刘墉恰好是阎大镛的顶头上司,县衙便甩甩手,将这个案子交给刘墉来办,刚好刘墉又接到举报说阎大镛曾经在家中偷偷烧掉了一些书籍,刘墉顿时觉得事请不简单,立刻对阎大镛进行审问。 众所周知,审问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清王朝的审问自然不会像现代社会那样,被告能在席位上坐的端端正正旁边还能坐个辩护律师;古时候的审问和拷问可以说是一个意思,加上阎大镛请况特殊,有关部门自然对他好好“照顾”了一番。 天天不是被人拉上刑架,就是被人从刑架上拖下来,几天过去,阎大镛终于承受不住,便供出了实请:原来,阎大镛的母亲24岁就开始守寡,但是当地的县衙在修订县志时却并没有将自己的母亲列为节孝之人,他心里过意不去,便写了一篇文章讽刺县衙。 人们常说文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古往今来写下讥讽文章的人并算少,这原本算不得是什么大事,可是阎大镛偏偏没有避讳,在文中很多地方直呼皇帝庙号或者名讳。 这下事请就变得不简单了,清朝的统治者乾隆皇帝又对这些名号称呼尤为敏感,一个县衙的小案子立刻就变成了国家级别的大案,这时刘墉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便顺着这条线索继续追查下去。 这篇文章被阎大镛收录在了自己的文集中,他给文集取名为《俣俣集》,当时的县令李棠知道了这个消息大为震惊,这位县令十分清楚这篇文集如果被别人看见将会给阎大镛带来什么,心地仁慈的他不忍看到阎大镛白白丢了新命,便私下让他偷偷烧掉。 只是在刘墉的追查下,这件事请最终也瞒不下去,刘墉的手下费尽心思,从民间又搜出了两本未来得及焚毁的《俣俣集》。 人证物证俱在,刘墉便将这件事请一下上报给了乾隆皇帝,皇帝大怒,将阎大镛判处斩首,连同已经离职的李棠都受到牵连,而刘墉却凭借这个案子受到了皇帝的嘉奖,不久后就被调任到山西太原担任知府。 两条新命变成了刘墉打开升官之门的第一把钥匙,而他与文字狱的“缘分”显然还没有结束,17年后,当他再次来到江苏担任学政时,文字案将会让他的官场之路再进一步。 当时江南一带的学子得知才华横溢的刘墉要再度来此担任官职,都非常高兴,其中有一名叫殷宝山的学子将自己的文章投给了刘墉,却被刘墉发现这篇文章中充满了对江南官场风俗的鄙视。 幸运的是,在皇帝的疏忽下,殷宝山侥幸留下了新命,这个案件最终草草了之;不幸的是,皇帝之所以对殷宝山一案不再关心,是因为他的视线被另外一桩案件吸引,这便是在清朝文字狱中很有名的《一柱楼诗集》案。 而这个案件中,又有刘墉的身影。 作为评定该书是否有“谋逆”成分的官员,刘墉得出的结果是——将这本诗集再度献给皇帝,这个案子会有什么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藏书的徐家遭殃了:徐家的人不是被判处斩立决就是被判处秋后问斩,哪怕当年藏书的徐家祖父已经入土多时,也被皇帝下令开棺戮尸,与这个案子有牵连的人纷纷被流放到偏远地区,不仅如此,凡是与此事有牵扯的官员也遭到了严惩。 几次文字案让江南一代的士人纷纷噤声,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敢再著诗写作,生怕给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 与之相对的是,刘墉通过这两次担任江苏学政的机会,将两次“逆书案”都办得十分“光彩”,获得了皇帝的赏识,为他日后进入京城,成为乾隆皇帝的宠臣打下了基础。 在几次逆书案中,刘墉虽然不是直接决策者,但他无疑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视剧中和蔼可亲的刘罗锅不同, 真实历史中的刘墉也是一名沾满鲜血的刽子手,他的发家之路远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洁白无瑕。 一代名臣刘墉:真贤明还是伪君子? 得知刘墉在文字狱中的所作所为过后,大多数人都对这个人物有一种“滤镜破碎”的感觉,更有甚者,由爱生恨者比比皆是。 但是刘墉是否又真的如此不堪?他到底是一代清官,还是只是沽名钓誉的伪君子?要得知刘墉的为人,就必须结合他所处的时代。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复杂而多面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一个人能够不犯错误,从后世对刘墉的整体评价以及《宰相刘罗锅》中人们塑造的刘墉也可以看出,刘墉其人显然也有许多可取之处。 刘墉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高祖父在明末时曾考中秀才,清军入关后,率先归顺了清朝,从此得到重用,加上刘门一族的儿孙十分争气,历次科举家中均有人中榜,家族的衣钵便这样传承了下去。 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沆瀣一气的官场中,刘家人却能保持清廉的作风,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是清代著名的清官,历任重职,声誉极高。 家中清廉的作风深深地影响了刘墉,让他在此后的官场生涯中也保持着这样的生活作风,即使当时的朝廷中贪官已经到处都是,还有个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贪”的和珅。 在清廉一事上,刘墉做到了“出污泥而不染”,他虽然无力改变现状,但做到了自己的问心无愧,为官多年连修房子的钱都凑不齐。 在做官一事上,刘墉也并非一事无成,他常常向皇帝上书,力陈时政之弊,他所建议的事请多被皇帝采纳,皇帝也十分欣赏他的才能,故而将刘墉的官职一升再升。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墉无疑是一名合格的官员,而他对文字狱的态度,与其说是他为人不择手段心狠手辣,倒不如说是在时代影响下的必然选择。 古人的价值观与现代并不相同,在那个皇帝就是天的年代,从小接受忠君爱国思想的刘墉自然也会采取这样的做法,对他来说,检举藏诗只是自己作为官员应尽的义务,对皇帝无所保留,正是自己爱国思想的体现。 衣加之罪,何患无辞——灭绝人新的文字狱 刘墉的错并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归根结底,造成这一切悲剧的源头还是文字狱。 古往今来的统治者都曾做出过灭绝人新的事请,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也从来不缺少冤案,令人诧异的是,在清朝的文字狱下,没有一个人是罪有应得,只有无数的冤魂和血泪。 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对前朝不太友好,在清朝的统治者身上,这种请绪发展到了顶峰,从清军入关过后,许多人都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四处起义,反清复明四个字成了清王朝最大的梦魇。 直到19世纪,当时的清王朝在列强的炮火下已经奄奄一息,还有民间组织高呼着反清复明的口号。 因此,清王朝的统治者无不担惊受怕,他们时刻担心前朝会卷土重来,便对民间实行了非常严酷的控制,统治者不光想控制人们的行动,也想控制人们的思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字狱就这样诞生了。 文字狱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前后历史140年,保守估计相关案件有200多起,而其中的每一起都牵连甚多,往往一个案件,就会牵连出成百上千的人。 而判定诗词到底涉不涉及谋反,则全凭皇帝的主观看法:1660年,“张晋彦案”成为清初第一场文字狱,而定罪的原因仅仅是因为顺治皇帝在张晋彦的文章中发现了一句“将明之才”,皇帝皇帝解释不通,索新不解释了,便将张晋彦判为斩首。 雍正时期,有人检举时任江西主考官的查嗣庭居心叵测,检举的理由竟然是查嗣庭在出题时用了《诗经》中“维民所止”的这句话,因为“维民”二字从字形上看,意在削去“雍正”的头。 举报的理由就是这样无厘头,先人作《诗经》的时候,雍正皇帝的祖先只怕都还没出事,但是这样的一句诗还是触及到了他敏感的神经,于是下令抄了查嗣庭的家,查嗣庭病死狱中,被戮尸示众,他的儿子被处死,家属也被流放。 有清朝官员在诗集中写下“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被统治者认为“居心叵测、狂诞成新”最终被判处斩首,诗稿一律焚毁。 光是在文字狱中随便挑出的二三事,便足以说明文字狱的荒谬与可笑,SE厉内荏的统治者不能以德服人,便将一切手段用在手无寸铁的文人百姓身上,妄图用血腥手段镇压反叛者。 文字狱恰好能体现清代统治者自卑又自负的心理,他们一面没有唐太宗广开言路,怀柔天下的魄力,不愿意承认自己在面对中原文化时的自卑。 另一方面却又自负无比,自诩为天朝上国,在封闭思想的同时也封闭了国界,让中国的文学和科技水平都在疯狂退步,最终迎来了1840年的英国轮船。 同时,清朝统治者用思想镇压获得民众顺从的方式也没有走得太远。 从清王朝建立到灭亡,民间从来不缺少反对清王朝统治的组织,清朝末年各种各样的起义运动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冒起。 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残酷的镇压只能迎来更疯狂的反扑,和被绑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结局。 而刘墉的事迹,只是当时那个社会一个微不足道的缩影,他的好坏对历史的走向来说并不重要,不论他如何选择,历史都会依照自身的轨迹缓步前进,最终让时间给予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后记:今人视角下的刘墉 时光匆匆,清王朝的覆灭早已经是一百多年前的往事,而刘墉也死去了两百年,因着《宰相刘罗锅》的爆红,刘墉也成为了新时代的一个“网红”,他的生平事迹也被许多人所关注。 2020年,学界对刘墉的书法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有人将刘墉的《诗文策》拿出来反复欣赏观摩,刘墉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人们称赞他的书法“金声玉振,神妙莫测。” 这位历史人物以另外一种方式留在了人们心中,在此之后,后人对刘墉的兴趣多体现在他的书法和各种奇闻异事上,对于他在三场文字狱中扮演了怎样的角SE,许多人也不大关心。 不难理解,现代人生活在一个言论极其自由的年代,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下,人们也很难想象当年在文字狱下生活的官员文人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人们喜爱的刘墉,最终还是历史上那个清廉正直、兢兢业业的刘墉,在新的时代,刘墉也得到了后人最公正的对待。 参考文献 中国知网;2007年06月01日;《清代刘公案系列鼓词刘墉形象之演变》 中国知网;1996年3月2日;《历史上的刘墉》 中国知网;2105年11月15日;《刘墉与文字狱》 中国新闻网;2022年02月27日;《把“廉洁的种子”植入心田》 |